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简史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2586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哲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简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1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6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10
语言障碍13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14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14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15
“上农”16
"反者道之动"17
自然的理想化18
家族制度18
人世和出世19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20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21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23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24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27
司马谈和六家27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28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30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34
孔子和六经34
孔子作为教育家36
正名37
仁、义37
忠、恕38
知命39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41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42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44
墨家的社会背景44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46
兼爱47
天志和明鬼49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50
国家的起源51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54
早期道家和隐者54
杨朱的基本观念55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57
道家的发展58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60
人性善60
儒墨的根本分歧62
政治哲学64
神秘主义67
第八章 名家70
名家和”辩者“70
惠施的相对论73
公孙龙的共相论76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79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8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81
道,无名82
自然的不变规律84
处世的方法86
政治学说89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9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91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92
政治、社会哲学93
情和理94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96
有限的观点97
更高的观点98
更高层次的知识100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101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103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04
关于”辩“的讨论105
澄清兼爱说107
辩护兼爱说108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110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113
穴种术数113
《洪范》所讲的五行115
《月令》117
邹衍118
一套历史哲学119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120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苟子124
人的地位124
人性的学说125
道德的起源126
礼、乐的学说128
逻辑理论130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132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134
法家的社会背景134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136
法家的历史哲学137
治国之道138
法家和道家140
法家和儒家142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144
事物的原理144
万物生成的”道“146
万物变化的”道“148
中和149
庸常151
明诚152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154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154
中国的统一156
《大学》158
《茍子》的折中趋势158
《庄子》的折中趋势160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161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162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促舒165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165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167
人性学说168
社会伦理学说169
政治哲学170
历史哲学171
对《春秋》的解释172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173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175
统一思想175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177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178
扬雄和王充180
道家和佛家181
政治社会背景182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186
名家兴趣的复兴186
重新解释孔子187
向秀和郭象188
"道"是”无“189
万物的”独化“190
制度和道德191
”有为“和”无为“192
知识和模仿193
”齐物“194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195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198
”风流“的浪漫精神198
《列子》和《杨朱》篇199
任从冲动而生活201
情的因素203
性的因素205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206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06
佛学的一般概念208
二谛义209
僧肇的哲学211
道生的哲学213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218
禅宗传述的宗系218
第一义不可说219
修行的方法221
顿悟223
无得之得224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227
韩愈和李翱228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229
精神修养的方法230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232
事物的演化规律235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236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240
程颢的”仁“的观念240
程朱的”理“的观念242
程颐的”理“的观念243
处理情感的方法245
寻求快乐246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51
理252
太极253
气255
心、性256
政治哲学259
精神修养的方法260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263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263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264
“明德”266
良知267
“正事”(格物)268
用敬270
对佛家的批评271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273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273
孔教运动276
西方思想的传入279
西方哲学的传入282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285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285
战时的哲学著作286
人性的境界291
形上学的方法论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