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
  • 朱向东主编;朱尼卷主编;宁夏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27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宁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2

一、20世纪的人口发展2

(一)建国前的人口发展3

(二)建国后的人口发展4

二、人口变化的特点和原因6

(一)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增速减缓6

(二)民族逐渐增多,回族比重上升7

(四)文化素质提高,文盲人口减少9

(三)市镇人口比重低,农村人口数量多9

(五)人口向川区聚居,各市县增长差异大10

(六)人口性别比平衡,年龄结构转变13

(七)婚姻关系稳定,家庭规模缩小14

(八)劳动力就业率下降,第三产业人口增长快14

(九)迁移人口总量增加,迁移原因有所不同16

(十)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居住质量有所提高16

三、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7

(一)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7

(二)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18

(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21

(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1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1

(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3

(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和老龄化25

一、人口年龄构成25

(一)人口年龄构成变化25

(二)人口年龄构成差异29

(三)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33

(四)人口年龄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34

(一)总人口性别构成36

(二)分年龄人口性别构成36

二、人口性别构成36

(三)分民族人口性别构成38

(四)分地区人口性别构成38

三、人口老龄化40

(一)老年人口数量40

(二)老年人口素质41

(三)老年人口构成41

(四)迎接老龄化社会挑战45

第三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48

一、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48

(一)人口出生率水平的发展变化48

(二)生育水平的现状及特点52

(一)人口文化素质对妇女生育的影响 (163

(三)生育模式65

(四)人口再生产率74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76

(一)生育政策因素76

(二)育龄妇女自身因素76

(三)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的影响77

(四)职业构成因素80

(五)经济因素81

三、人口发展的新成绩、新问题82

(一)人口控制效果82

(二)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4

第四章 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89

一、死亡率水平状况及其变化特点89

(一)粗死亡率的变化90

(二)分性别人口死亡率的变化92

(三)分年龄人口死亡率的变化94

(四)死亡率的变化特点95

二、死亡率水平的差异及特点97

(一)地区差异97

(二)市县差异98

(三)城乡差异98

(四)民族差异101

(五)婚姻差异101

(六)文化差异103

三、影响死亡水平的因素分析103

(一)经济发展水平103

(二)社会发展水平104

(三)自然生态环境105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105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105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变化特点105

(五)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途径107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107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民族差异107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状况111

一、人口婚姻状况变动的一般趋势111

(一)人口婚姻的基本状况111

(二)人口婚姻状况变动趋势122

(三)人口婚姻状况差异125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129

(一)家庭规模的现状及变动趋势129

(二)家庭类型的区域差异132

三、婚姻、家庭模式的评价136

(一)婚姻模式的评价136

(二)家庭模式的评价139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143

一、人口受教育状况143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现状及特点143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全国的差距147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地区差异149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龄、性别差异153

(五)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构成与特点154

(六)不同产业、行业、职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构成与特点157

(七)文盲人口161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因素163

(二)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65

三、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与建议166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167

(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69

(三)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72

第七章 劳动就业状况176

一、劳动力年龄人口176

(一)劳动力总量增长快176

(二)劳动力资源呈年轻型176

(三)城乡分布呈非均衡性177

(四)文化素质逐步提高180

(一)就业人口的规模182

二、就业人口的规模与构成182

(二)就业人口的构成183

三、失业人口的总量及构成191

(一)失业人口的数量191

(二)失业人口的构成192

(三)人口失业的原因193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195

(一)总量196

(二)构成196

五、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197

(一)劳动力供给趋势预测197

(二)劳动力需求预测198

六、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200

第八章 人口迁移流动203

一、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及分布203

(一)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203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分布209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构成212

(一)迁移流动人口性别、年龄212

(二)迁移流动人口文化素质214

(三)迁移流动人口的职业215

(四)迁移流动人口婚姻、生育216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217

三、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217

(二)个人迁移流动的因素218

(三)城市内部变动的因素219

四、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20

(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20

(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222

第九章 人口城镇化224

一、城镇化历程及其特征224

(一)城市的界定及城镇化的量化方法224

(二)人口城镇化进程及其特征226

二、城镇人口的分布231

(一)城镇人口现状231

(二)城镇人口的空间布局及差异特征233

(三)城镇人口的属性特征237

(一)城镇化发展模式245

三、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245

(二)城镇化的影响因素248

四、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251

(一)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251

(二)新世纪城镇化发展254

第十章 人口居住状况259

一、人口居住水平的现状259

(一)人口居住的基本情况259

(二)人口的居住条件264

(三)人口居住质量266

(一)地区之间的差异267

二、人口居住的差异267

(二)城乡之间的差异268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居住水平差异268

(四)不同职业人口的住房水平差异269

(五)家庭户购建房和租房费用的差异272

三、居住环境发展前景的思考272

(一)人居环境的概念272

(二)人们居住环境的内容274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思考275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78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278

(一)人口现状278

(二)资源现状282

(三)环境现状292

二、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295

(一)对资源的影响295

(二)对环境的影响299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04

(一)要努力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304

(二)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国式人口可持续发展新模式306

(三)要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轨道309

第十二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312

一、人口预测方法及方案的确定312

(一)预测的基本思路312

(三)预测方案的确定313

(二)预测方法313

二、预测结果314

(一)出生人口314

(二)死亡人口317

(三)总人口数320

(四)可行性方案的确定323

三、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324

(一)未来人口总量的变化324

(二)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变化325

(三)未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变化334

(四)未来学龄人口的变化336

(五)未来育龄妇女人口的变化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