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肖辅臣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0452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184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国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国学典籍2
一、经部2
“十三经”的由来2
《周易》2
《尚书》4
《诗经》6
《周礼》6
《礼记》7
《仪礼》8
《春秋左氏传》9
《论语》10
《孟子》10
《孝经》11
《大学》12
《中庸》12
《尔雅》12
《方言》14
《说文解字》15
《广雅》16
《四书集注》17
二、史部18
《史记》18
《汉书》19
《资治通鉴》20
《通鉴纪事本末》21
《国语》21
《战国策》22
《东观汉纪》23
《后汉书》23
《三国志》24
《晋书》25
《宋书》25
《南齐书》25
《梁书》26
《陈书》26
《魏书》26
《北齐书》27
《周书》27
《南史》28
《北史》28
《隋书》29
《旧唐书》29
《新唐书》30
《旧五代史》30
《新五代史》31
《宋史》32
《辽史》32
《金史》32
《元史》32
《明史》32
《新元史》33
《清史稿》33
《竹书纪年》33
《汉纪》、《后汉纪》34
《明实录》、《清实录》34
《通鉴纪事本末》35
《水经注》35
《洛阳伽蓝记》36
《贞观政要》36
《史通》37
《通典》37
《通志》38
三、子部39
《老子》39
《庄子》40
《墨子》40
《荀子》41
《韩非子》42
《列子》42
《鬼谷子》43
《六韬》43
《黄石公三略》43
《淮南子》44
《颜氏家训》44
《二程集》45
《朱子语类》45
四、集部46
《楚辞》46
《列女传》47
《博物志》48
《古诗十九首》49
《玉台新咏》49
《昭明文选》50
《文心雕龙》51
《诗品》51
《搜神记》52
《世说新语》53
《大唐西域记》53
《乐府诗集》54
《容斋随笔》55
《菜根谭》55
《随园诗话》56
《阅微草堂笔记》57
《全唐诗》57
《西厢记》58
《水浒传》58
《三国演义》59
《西游记》59
《牡丹亭》60
《金瓶梅》60
《长生殿》61
《桃花扇》62
《儒林外史》62
《红楼梦》63
三言二拍63
《聊斋志异》64
《曾国藩家书》65
《太平御览》65
《永乐大典》66
《四库全书》66
《齐民要术》67
《农政全书》68
《黄帝内经》69
《神农本草经》69
《伤寒杂病论》70
《金匮要略》70
《千金要方》71
《本草纲目》71
《梦溪笔谈》72
《天工开物》73
五、蒙学74
何谓蒙学74
《三字经》75
《百家姓》75
《千字文》75
《千家诗》76
《弟子规》76
《增广贤文》77
《声律启蒙》77
《幼学琼林》77
《龙文鞭影》78
《五字鉴》78
《小儿语》78
第二章 政治、职官制度一、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政权体制80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81
军事行政体制81
地方行政制度82
中央官制82
地方官制83
官吏选拔制度84
品阶制度84
职官奖励制度85
职官惩罚制度86
职官监督弹劾制度86
官吏退休制度87
官吏休假制度87
史官制度88
女官制度89
财政制度89
土地制度90
皇帝制度91
皇位继承制度91
宫省制度92
法律制度93
法医检验制度93
狱讼制度94
狱禁制度95
赋税制度95
徭役制度96
兵役制度97
户籍制度98
漕运制度98
奴婢制度99
后妃制度100
内侍制度100
仪仗制度101
帝王陵寝制度101
宫殿建筑制度102
二、古代官制103
太师、太傅与太保103
司马、司徒、司空103
家臣104
门客104
相、丞相、宰相104
太尉105
御史大夫105
十三曹106
郎官郎吏106
三公九卿107
将军107
尚书108
博士108
侍中108
秘书省109
尚书省109
门下省109
中书省110
刺史110
酷吏与循吏111
都护府111
节度使111
路、州、府112
宰执112
枢密院112
计相113
翰林学士113
锦衣卫113
三殿三阁大学士114
军机处114
南书房115
理藩院115
总理衙门116
钦差大臣116
镇116
行中书省117
达鲁花赤117
明代三司117
总督和巡抚118
道员118
三、古代刑法119
朝审119
秋审119
笞刑119
杖刑120
流刑120
发配120
徒刑120
黥刺配120
劓刑121
拶指121
炮烙121
刖膑121
宫刑121
车裂121
凌迟122
大辟122
弃市122
第三章 哲学、思想知识一、儒家儒家124
孔子124
孟子124
荀子125
二程125
朱熹125
陆九渊126
王守仁126
仁126
义127
礼127
三纲五常127
宋明理学128
程朱理学129
陆王心学129
二、道家130
道家130
黄老学派130
玄学131
无为131
齐物132
逍遥132
老子132
庄子133
杨朱133
刘安133
三、墨家134
墨家134
兼爱135
非攻135
尚贤、尚同135
节用、节葬135
墨子136
孟胜136
四、法家136
法家136
管仲137
子产137
韩非138
商鞅138
李斯139
李悝139
五、名家140
名家140
邓析140
尹文140
公孙龙141
惠施141
六、方技家142
方技家142
扁鹊142
《难经》143
《素问》143
《灵枢》144
七、兵家144
兵家144
孙子145
孙膑145
吴起145
《孙子》145
《孙膑兵法》146
《吴子》146
八、其他学派147
阴阳家147
纵横家147
杂家148
农家148
小说家149
第四章 民俗、礼仪知识一、节日民俗日、气、朔152
古人怎么计时152
二十八宿和三垣153
什么是“四象”153
二十四节气154
历史悠久的农历154
天干地支154
黄道吉日155
什么是黄历155
十二生肖156
元旦的变迁156
什么是人日157
元宵节的由来158
花朝节的由来159
上巳节的由来159
社日的由来160
寒食节的由来160
清明节的由来161
浴佛节的由来162
端午节的由来162
七夕节的由来163
什么是中元节164
中秋节的习俗164
重阳节的习俗165
腊日的习俗166
除夕的习俗167
二、华夏图腾及符号龙167
凤凰168
麒麟169
饕餮169
蟾蜍170
鱼170
鹿171
鹤172
龟172
鸳鸯173
喜鹊173
蝙蝠174
岁寒三友174
盘古175
女娲175
伏羲176
祝融176
后羿176
鼎177
钟177
三、婚丧嫁娶178
问名178
订盟179
完聘179
请期180
亲迎180
闹洞房181
交杯酒181
盖头182
指腹为婚183
上门女婿183
愚昧的冥婚183
做七184
服丧184
祭文185
居丧之礼186
丁忧186
招魂仪式186
牌位187
明器187
坟188
冥镪188
四、民间生活189
年龄称谓189
古代年岁的别称189
社交用语190
社交称谓191
走亲戚191
送礼192
第五章 文学知识194
一、文学体裁194
古体诗194
近体诗194
格律诗194
歌行体194
律诗195
怀古诗195
咏物诗195
山水田园诗195
战争诗196
行旅诗和闺怨诗196
送别诗196
四言诗196
五言诗197
六言诗197
七言诗197
杂言诗197
无题诗198
章回小说198
笔记小说198
志怪小说199
话本小说199
元曲200
杂剧200
散曲201
南戏201
民间文学201
神话202
二、文学流派203
建安七子203
三曹203
竹林七贤204
初唐四杰204
山水田园诗派204
边塞诗派204
唐宋八大家205
花间派205
婉约派205
三苏206
豪放派206
苏门四学士206
中兴四大诗人206
永嘉四灵207
元剧五大家207
元诗四大家207
明初三大家207
公安派208
竟陵派208
浙西词派208
桐城派209
常州词派209
三、文学名家209
屈原209
宋玉210
曹植211
陶潜211
孟浩然212
王维212
李白213
杜甫213
韩愈214
柳宗元214
刘禹锡215
白居易215
杜牧216
李商隐216
柳永217
范仲淹217
欧阳修218
苏轼218
秦观219
李清照219
陆游219
辛弃疾220
文天祥221
关汉卿221
施耐庵222
罗贯中222
吴承恩223
汤显祖223
李渔223
蒲松龄224
曹雪芹224
袁枚225
龚自珍225
第六章 历史知识228
一、古代帝王228
夏启228
秦始皇228
刘邦229
刘彻229
刘秀230
曹操230
刘备231
孙权231
杨坚232
李世民232
李隆基233
武则天233
赵匡胤234
成吉思汗234
忽必烈234
朱元璋234
努尔哈赤235
皇太极235
顺治236
康熙236
雍正236
乾隆237
二、文臣武将238
范蠡238
管仲238
蒙恬239
张良239
萧何240
韩信240
贾谊241
董仲舒241
班超241
诸葛亮242
谢安243
房玄龄244
王安石244
司马光245
岳飞246
戚继光246
林则徐247
曾国藩247
左宗棠249
三、历史事件250
商汤灭夏250
武王伐纣250
周公东征251
国人暴动251
百家争鸣251
商鞅变法252
焚书坑儒252
巨鹿之战253
楚汉战争253
文景之治254
张骞出使西域254
王莽改制254
昆阳之战255
光武中兴256
官渡之战256
赤壁之战257
八王之乱257
淝水之战258
贞观之治258
开元盛世259
安史之乱259
甘露之变259
陈桥兵变260
杯酒释兵权261
王安石变法261
澶渊之盟261
靖难之役262
郑和下西洋262
平定倭寇263
康乾盛世263
第七章 书法、绘画知识一、书法技法与流派钩填266
飞白266
章法266
笔法267
文房四宝267
真迹268
墨迹268
简册268
帛书269
甲骨文269
金文270
大篆270
小篆271
隶书271
楷书271
草书272
行书272
魏碑272
二、书法家273
钟繇273
王羲之273
陆机273
王献之274
陶弘景274
欧阳询274
怀素275
褚遂良275
颜真卿275
张旭276
柳公权276
米芾276
苏轼277
黄庭坚277
蔡襄277
赵孟頫278
董其昌278
朱耷278
郑燮279
翁同龢279
三、书法作品279
《石鼓文》279
《泰山石刻》280
《乐毅论》280
《兰亭序》281
《曹娥碑》281
《龙门二十品》281
《孔子庙堂碑》282
《九成宫醴泉铭》282
《麻姑仙坛记》282
《玄秘塔碑》283
《三希堂法帖》283
四、绘画技法与流派水墨画284
文人画284
写真285
指头画285
皴法286
泼墨286
意在笔先286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287
画圣287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287
北宋三家山水288
雀爪郭熙289
马一角夏半边290
扬州八怪291
五、绘画作品292
《龙凤人物图》292
《人物御龙图》292
《飞天》292
《簪花仕女图》293
《捣练图》293
《韩熙载夜宴图》293
《明妃出塞图》294
《清明上河图》294
《丽人行》295
《听琴图》295
《浴马图》296
《苏武牧羊图》296
《麻姑献寿图》297
《游春图》297
《潇湘图》298
《关山行旅图》298
《秋山问道图》298
《溪山行旅图》299
《春山瑞松图》299
《踏歌图》299
《秋野牧牛图》300
《西湖柳艇图》300
《水竹居图》300
《双松平远图》301
《青绿山水图》301
《渔乐图》301
《秋江待渡图》301
《黄海松石图》302
《苍翠凌天图》302
《黄山古松图》303
《五牛图》303
《写生珍禽图》303
《芙蓉锦鸡图》304
《柳鸦芦雁图》304
《寒雀图》304
《四梅图》305
《花鸟图》305
第八章 乐律、曲艺知识一、乐律、乐器雅乐308
乐府308
五声308
八音309
十二律309
韶武309
丝竹310
笙310
筝310
箜篌311
编钟311
缶312
磬312
拍板312
羯鼓313
琵琶313
笛子314
洞箫315
二胡316
葫芦丝316
二、名曲317
《高山流水》317
《梅花三弄》317
《阳关三叠》317
《秦王破阵乐》318
《夕阳箫鼓》318
《汉宫秋月》319
《阳春白雪》319
《渔樵问答》319
《胡笳十八拍》320
《广陵散》320
《平沙落雁》321
《十面埋伏》322
《霓裳羽衣曲》322
三、曲艺323
评书323
相声323
说学逗唱324
独脚戏324
双簧324
快板325
数来宝325
山东快书325
梅花大鼓326
京韵大鼓326
西河大鼓327
苏州评弹328
单弦328
凤阳花鼓329
“龙套”329
“梨园三怪”330
京剧330
评剧331
越剧332
黄梅戏332
秦腔333
昆剧333
第九章 教育、科举知识一、古代的学制察举制336
征辟制336
孝廉336
贤良方正337
九品中正制337
乡试337
会试338
殿试338
朝考338
古代的学位338
状元339
榜眼、探花339
进士340
举人340
秀才340
连中三元341
蟾宫折桂341
金榜341
科举四宴341
公车342
武科342
门生342
贡生343
萌生343
监生343
学士343
帖括344
明经344
八股文344
入学·同案·同年345
二、古代学校345
左学·右学·辟雍·泮宫345
庠·序·校·塾346
太学346
国子监346
杏坛347
郡国之学347
中国古代私学348
稷下学宫348
鸿都门学349
书院349
同文馆350
通儒院351
京师大学堂351
私塾352
三、趣闻轶事353
历史上的女状元353
“别字状元”35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54
“名列前茅”的由来354
“名落孙山”由来355
学位名溯源356
我国古代“胎教”356
古代对教师的称呼356
古代的童科357
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358
喝墨水358
破天荒359
“独占鳌头”与“魁首”359
历代状元之最359
第十章 科技知识364
一、古代发明364
锯子364
水力鼓风机364
第一架自动天文仪器364
造纸术的发明365
印刷术366
火药的发明367
针灸368
水运仪象台368
“飞弹”369
中国雪和中国盐370
磁现象的发现370
指南针的发明371
胆水炼铜372
灌钢法的发明373
玻璃小史373
水车是如何发明的374
马镫的发明374
二、数学375
分数的运用375
小数最早使用在什么时代375
勾股定理的发明375
圆周率溯源376
十进制的应用377
九九表的历史377
我国最早的数学文献377
《九章算术》的成就377
三、天文历法378
何谓盖天说378
何谓浑天说379
古代观察天象的仪器379
何谓仰仪380
世界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381
五星与五行382
史籍中的哈雷彗星383
古籍中的飞碟384
最早的天文学著作384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385
闰月的由来385
旬的由来386
朔望月、上弦、下弦386
何谓漏壶386
四、医学养生387
扁鹊387
张仲景388
华佗389
孙思邈389
我国古代的医院390
中医的四诊法391
中医的经络学说391
何谓拔火罐392
何谓刮痧疗法393
中药史之最393
中国四大药都394
第十一章 国学名家一、近代国学大师俞樾396
孙诒让396
刘师培397
严复397
沈曾植398
辜鸿铭399
罗振玉400
章太炎401
梁启超402
王国维403
二、现当代国学大师郭沫若404
胡适406
黄侃407
钱玄同407
张君劢408
赵元任409
顾颉刚410
吕思勉411
熊十力412
梁漱溟413
陈寅恪414
钱穆415
吴宓416
冯友兰417
徐复观418
钱钟书419
余英时420
季羡林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