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
  • 史卫东,贺曲夫,范今朝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1919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县-政区沿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0.1 问题的提出1

0.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2

0.2.1 政区层级划分与概念界定2

0.2.2 “县”在中国政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合法性”意义7

0.2.3 研究的范围:统县政区与县辖政区19

0.3 统县政区与县辖政区研究的基础理论23

0.3.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理论23

0.3.2 政区竞争理论24

0.3.3 行政区经济理论26

0.3.4 行政区划层级与幅度关系理论28

0.4 研究的意义31

0.4.1 研究的理论意义31

0.4.2 研究的实践意义33

0.5 本书的结构37

上编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43

1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相关研究综述43

1.1 统县政区的沿革研究综述43

1.1.1 元明清时期43

1.1.2 民国时期(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时期)45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46

1.2 近现代统县政区体制改革研究46

1.3 统县政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49

1.4 国外相关研究53

1.5 简要评价55

2 统县政区的影响因素与相关理论分析57

2.1 统县政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57

2.1.1 政治因素57

2.1.2 经济因素58

2.1.3 民族文化因素58

2.1.4 历史因素59

2.1.5 自然因素59

2.1.6 其他因素60

2.2 城市化、城乡关系理论与统县政区发展60

2.2.1 城市化与城乡分治60

2.2.2 城市增长极与城市型统县政区62

2.3 本章小结64

3 元、明、清统县政区历史研究68

3.1 元代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68

3.1.1 元代统县政区:路70

3.1.2 元代统县政区:府72

3.1.3 元代统县政区:州73

3.1.4 元代准政区:转运司、宣抚司、宣慰司、肃政廉访司、统军司75

3.1.5 元代统县政区小结78

3.2 明代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79

3.2.1 明代统县政区:府81

3.2.2 明代统县政区:州82

3.2.3 明代准统县政区:道82

3.2.4 明代统县政区小结86

3.3 清代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86

3.3.1 清代统县政区:府89

3.3.2 清代统县政区:直隶州91

3.3.3 清代特有统县政区:直隶厅92

3.3.4 清代准统县政区:道93

3.3.5 清代特殊的统县政区:盟94

3.3.6 清代统县政区小结94

4 民国时期(含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时期)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制度96

4.1 中华民国政府时期的统县政区96

4.1.1 北洋政府时期统县政区:以新道制为中心96

4.1.2 国民政府时期的准统县政区:行政督察区102

4.1.3 民国时期统县政区小结106

4.2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统县政区107

4.2.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区划体制:“数县一省、省县直辖”107

4.2.2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区划体制:“行署专署并行,战时多层管理”110

4.2.3 解放战争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区划体制116

4.2.4 革命战争时期统县政区小结117

5 新中国统县政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122

5.1 新中国专员公署区(专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123

5.2 “文革”时期地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125

5.3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设置126

5.4 新中国城市型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130

5.4.1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的设置与管理体制131

5.4.2 地级市、市领导县体制沿革132

5.5 新中国统县政区小结139

6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沿革规律与机制分析142

6.1 统县政区的沿革规律142

6.1.1 管理层次:“沿”、“革”之间142

6.1.2 管理幅度:变动曲折144

6.1.3 政区分等:“县等制度”145

6.1.4 存废条件与演变脉络149

6.2 新中国地级政区体制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152

6.2.1 分权化与地级政区体制变迁153

6.2.2 政府职能转型与地级政区体制变迁164

6.2.3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发展与地级政区体制改革170

7 地级政区的现实反思与问题分析176

7.1 关于市领导县体制的再认识176

7.1.1 市领导县的设置模式考察176

7.1.2 由地区行署到市领导县体制引发的论争179

7.1.3 对市领导县体制的深入剖析183

7.2 “强县扩权”的实践与内涵189

7.2.1 “强县扩权”的实践189

7.2.2 “强县扩权”的内涵190

7.3 关于地级政区地位、作用的思考192

7.3.1 地级政区地位作用考察192

7.3.2 地级政区与省内经济区构建193

7.3.3 地级政区与县域经济发展193

8 统县政区改革路径的探索与思考195

8.1 省县直达、市县同层:取消地级层次是不容置疑的大方向195

8.2 减少层次、划分等级:省县直辖的过渡性策略199

8.2.1 “政区层次”与“政区等级”辨析199

8.2.2 省辖市县分等制的可行性200

8.2.3 省辖市县分等方案设想204

8.3 因地制宜、分期推进:省县直辖的路径选择与实施规划207

8.3.1 因地制宜,按区域展开区划体制改革208

8.3.2 因时制宜,分阶段推进区划体制改革211

8.4 关于统县政区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思考212

8.4.1 关于统县政区发展的几个结论212

8.4.2 关于统县政区改革的有关思考214

下编 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221

9 中国县辖政区相关研究综述221

9.1 对当前乡镇管理体制的研究221

9.1.1 对当前乡镇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研究221

9.1.2 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223

9.2 对当前乡镇行政区划体制的研究229

9.2.1 对当前乡镇行政区划体制存在问题的研究229

9.2.2 国内对创新县辖市体制的研究现状与趋势231

9.3 简要评述234

10 县辖政区研究的相关理论237

10.1 城市化、城乡关系相关理论237

10.1.1 城市化与城乡分治237

10.1.2 城市增长极理论238

10.2 府际关系与地方自治的相关理论240

10.2.1 府际关系的基本内涵240

10.2.2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242

10.2.3 地方与地方关系的理论246

11 历史时期我国县辖政区制度的演变250

11.1 我国古、近代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演变250

11.1.1 具有行政区划特点的县下行政组织:秦至唐中期250

11.1.2 不具有行政区划特点的县下组织:唐中期至清末252

11.1.3 以地方自治和城乡分治为特色的县下行政组织:清末至民国254

11.1.4 我国古、近代县辖政区(组织)演变的规律与经验借鉴260

11.2 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根据地县辖政区制度的发展与演变261

11.2.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县辖政区体制:县(市)—区(市)—乡(市)261

11.2.2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县辖政区体制:县—区—乡(市)265

11.2.3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县辖政区体制:县—区—乡(村)制269

11.2.4 革命战争时期县辖政区小结274

12 现行县辖政区体制的审视276

12.1 新中国县辖政区体制的发展脉络276

12.1.1 解放初期(1949—1953年):县—区[区]—小乡(行政村)制276

12.1.2 理顺规范时期(1954—1957年):县—([区])—乡镇制277

12.1.3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82年):县—人民公社、镇体制279

12.1.4 拨乱反正时期(1983—1986年):县—([区公所])—乡镇制281

12.1.5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时期(1987年以来):县—乡镇制283

12.1.6 新中国县辖政区体制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特点286

12.2 目前我国乡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88

12.2.1 县乡关系:条块分割,乡镇功能不全,责权利不清288

12.2.2 乡镇内部:关系混乱、问题重重289

12.3 我国现行乡镇体制的不适应性与改革的必要性291

12.3.1 现行乡镇建制的不适应性:对城市化进程反应不敏感291

12.3.2 并乡建镇后产生的新问题292

12.3.3 现行县辖政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92

13 新形势下县辖政区的重新定位与改革思路293

13.1 新形势下对我国县辖政区的重新定位293

13.1.1 乡镇面临变化了的时代背景293

13.1.2 重新认识乡镇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296

13.1.3 对未来我国县辖政区功能的重新定位299

13.2 未来县辖政区体制改革方向思考301

13.2.1 行政区划建制的多元化发展:创新县辖市制度,实现县—乡、镇体制向县—乡、镇、市体制转变301

13.2.2 行政制度的自治化发展: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实行县辖乡、镇、市自治301

14 实行县下辖市:我国市制与县辖政区体制创新的结合302

14.1 我国清末民初以来县辖市制度探索与实践302

14.1.1 中国市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302

14.1.2 江苏省市制的实践:中国县辖市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03

14.1.3 早期全国性市制的实践与发展308

14.1.4 解放初期我国大陆地区的县辖市现象:昙花一现310

14.2 我国当代实行县辖市体制的可行性分析312

14.2.1 实行县辖市制度符合城乡异质的“足履相适”原则313

14.2.2 实行县辖市制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14

14.2.3 实行县辖市制度符合减少政区层级与创新市制的政区体制改革方向317

14.2.4 实行县辖市是乡镇区划体制创新的需要319

14.2.5 “县辖市”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县辖市越来越被公众接受321

4.3 构建中国三级市制体系与设市模式创新322

14.3.1 目前我国市制体系的现状与未来我国的三级市制体系322

14.3.2 设市模式的创新:“城郊合治”管理理念下的“适度切块设市”模式324

14.4 合理确定县辖市设置的标准331

14.4.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设市标准331

14.4.2 我国设市设镇标准及其评价333

14.4.3 制定科学的县辖市的设置标准337

14.4.4 根据我国中心镇的基本现状来预测近期县辖市的数量340

14.5 创新县辖市的审批制度(权限与程序)340

14.5.1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变更的审批制度340

14.5.2 未来我国县辖政区变更审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42

14.6 县辖市设置类型343

14.6.1 县城设市343

14.6.2 撤镇设市345

14.6.3 现有部分县级市降格为县辖市345

14.6.4 “准行政区”改制设市346

14.6.5 大中城市郊区的新市镇设县辖市346

15 积极推进我国县辖乡镇市自治体制348

15.1 从新中国中央与地方府际关系的演变来看:分权化是必然趋势348

15.1.1 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349

15.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演变的规律355

15.1.3 未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趋势: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实行地方自治356

15.2 从我国地方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走向地方自治是必然趋势360

15.2.1 我国近现代地方自治发展的脉络360

15.2.2 我国近现代地方自治发展的规律小结367

15.3 实行县辖政区自治的必然性、可能性与基本原则368

15.3.1 实行县辖政区自治的必然性368

15.3.2 从世界各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改革的潮流出发,积极探索并贯彻落实地方自治369

15.3.3 实行县辖政区自治的可能性369

15.3.4 县辖乡、镇、市自治的基本原则370

15.4 构建我国县辖政区管理新体制:乡、镇、市自治制度372

15.4.1 乡镇市的性质认定372

15.4.2 乡镇市自治权限的划分与主要自治组织372

15.4.3 乡(镇、市)居民的资格和权利378

15.4.4 乡(镇、市)财政的重建379

15.5 对乡镇市自治的监督机制380

15.5.1 立法监督380

15.5.2 行政监督381

15.5.3 财政监督381

15.5.4 司法监督382

16 我国县辖政区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383

16.1 我国县辖政区改革的制约性因素383

16.1.1 实施县辖市与乡镇市自治的法律依据问题383

16.1.2 当前层级过多的行政区划体制制约了县辖市与乡镇市自治的推行383

16.1.3 长期以来“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思想阻碍地方自治的推行384

16.1.4 当前带有集权色彩的政治文化也是我国走向地方自治的障碍384

16.1.5 当前政治体制中的一些组织原则和管理原则不利于我国走向地方自治384

16.2 我国县辖政区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385

16.2.1 与整个国家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吻合:划小省区,省县直辖,三级市制,地方自治(县下自治)385

16.2.2 制定和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将县辖政区改革进程法制化386

16.2.3 国家政府机构层级的改革387

16.2.4 加强对广大群众民主意识的培育,防止地方自治的“恶质化”388

16.2.5 建立地方居民参与机制389

16.2.6 积极看待近年来部分地区乡镇干部选举的改革试验并适当推广390

16.2.7 深化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390

16.2.8 防止机构膨胀与新一轮“设市热”391

16.3 关于县辖政区改革的若干思考和结论391

17 结语:回归监督与推进自治——关于中国当代统县政区与县辖政区改革的总体思考394

17.1 统县政区396

17.1.1 两大功能396

17.1.2 政策主张397

17.2 县辖政区398

17.2.1 两大前提398

17.2.2 两大步骤399

主要参考文献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