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20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诊断20讲](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225325.jpg)
- 张登本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5340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20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讲 中医诊法的形成及特点2
一、中医诊法的概念、意义及学习方法2
二、中医诊法的诊病原理2
三、中医诊法的特点4
(一)整体察病4
(二)诸诊合参5
(三)辨证求本5
(四)辨病辨证相结合6
四、中国历代名医的诊法成就7
(一)夏商春秋时代7
(二)先秦两汉时期9
(三)两晋隋唐时期11
(四)两宋金元时期12
(五)明清时期15
(六)近、现代时期22
第2讲 整体望诊法26
一、望神诊法26
(一)有神26
(二)少神26
(三)失神27
(四)假神27
(五)神志错乱27
二、望色诊法27
(一)望色的注意事项28
(二)望色十法29
(三)望五色善恶顺逆法29
(四)病色30
三、形态望诊31
(一)形体望诊32
(二)姿态望诊33
第3讲 局部望诊法36
一、头部望诊36
(一)头形望诊36
(二)头态望诊37
(三)囟门望诊37
(四)头发望诊37
二、面部望诊38
(一)面部望色脏腑定位法38
(二)面色望诊39
(三)面形望诊40
(四)面态望诊41
(五)面容望诊41
三、五官望诊法41
(一)望目诊法41
(二)耳部望诊46
(三)望鼻诊法48
(四)口唇望诊51
(五)牙齿望诊53
(六)齿龈望诊53
(七)咽喉望诊54
四、躯体望诊法56
(一)颈项望诊56
(二)胸胁望诊58
(三)腹部望诊60
(四)腰背望诊60
五、四肢望诊62
(一)四肢外形望诊62
(二)四肢动态望诊63
六、皮肤及望诊64
(一)色泽望诊64
(二)皮损形态望诊65
(三)皮肤病形望诊67
七、二阴望诊69
(一)前阴望诊69
(二)后阴望诊71
第4讲 望舌诊法74
一、舌质望诊74
(一)舌神望诊74
(二)舌色望诊75
(三)舌形望诊76
(四)舌态望诊78
二、舌苔望诊79
(一)苔色望诊80
(二)苔质望诊82
三、舌下脉络望诊84
四、舌质舌苔结合望诊85
第5讲 排出物望诊法88
一、出血诊法88
二、泪、涕、涎、唾、呕吐物望诊89
三、望痰诊法90
第6讲 闻诊93
一、听声音诊法93
(一)发声闻诊法93
(二)语言闻诊法95
(三)呼吸异常闻诊法97
(四)太息、呵欠、喷嚏、鼾声闻诊法99
(五)呕吐、呃逆、嗳气、肠鸣闻诊法100
二、嗅气味诊法101
(一)嗅体气101
(二)嗅口气101
(三)嗅排泄物气味102
(四)嗅病室气味102
第7讲 问诊的内容及注意事项105
一、问诊法的内容106
(一)一般项目的问诊法106
(二)主诉问诊法107
(三)现病史问诊法107
(四)既往病史的问诊法110
(五)个人史的问诊法111
(六)家族病史问诊法112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12
(一)问诊的方法112
(二)问诊方法的注意事项113
第8讲 恶寒发热问诊法116
一、恶寒发热问诊法116
二、寒热往来问诊法117
三、但热不寒问诊法118
(一)壮热118
(二)潮热119
(三)低热119
四、但寒不热问诊法120
(一)恶寒120
(二)恶风120
(三)寒战121
(四)畏寒121
第9讲 疼痛、出汗问诊法123
一、疼痛问诊法123
(一)疼痛部位问诊法123
(二)疼痛性质问诊法125
(三)辨疼痛虚实方法126
二、汗出异常的问诊法127
(一)有无汗出问诊法127
(二)汗出性质问诊法128
(三)汗出部位问诊法128
第10讲 头面五官问诊法132
一、头部问诊法132
(一)头冷、头热问诊法132
(二)头痛问诊法132
(三)头晕问诊法133
(四)头胀问诊法133
(五)头重问诊法133
(六)脑鸣问诊法133
(七)头皮麻木问诊法134
二、面部问诊法134
(一)面痛问诊法134
(二)面麻问诊法134
三、目部问诊法135
(一)目部感觉问诊法135
(二)目部分泌物问诊法136
(三)视力问诊法136
四、耳部问诊法137
(一)耳鸣问诊法137
(二)耳聋问诊法137
五、鼻部问诊法137
(一)鼻塞问诊法138
(二)鼻痒问诊法138
(三)鼻酸问诊法138
(四)鼻痛问诊法138
(五)失嗅问诊法138
六、口部问诊法139
(一)口腔问诊法139
(二)口唇问诊法140
(三)牙齿问诊法140
(四)齿龈问诊法140
(五)舌体感觉问诊法141
七、咽喉问诊法141
(一)咽痛问诊法141
(二)咽干问诊法142
(三)咽痒问诊法142
(四)咽中有异物感问诊法142
(五)吞咽困难问诊法143
第11讲 躯干四肢问诊法145
一、颈项问诊法145
(一)颈项疼痛问诊法145
(二)颈项痠困问诊法145
(三)颈项强硬问诊法146
二、胸胁问诊法146
(一)胸部问诊法146
(二)胁部问诊法147
三、胃脘问诊法147
四、腹部问诊法147
五、背部问诊法148
六、腰部问诊法149
七、四肢问诊法149
(一)四肢疼痛问诊法150
(二)四肢麻木问诊法151
(三)四肢痠楚问诊法151
(四)四肢乏力问诊法151
八、皮肤问诊法151
(一)皮肤疼痛问诊法152
(二)皮肤瘙痒问诊法152
(三)皮肤麻木问诊法153
九、伤损问诊法153
(一)外伤史问诊法153
(二)疼痛问诊法154
(三)受伤时间问诊法154
(四)功能活动问诊法154
第12讲 饮食口味问诊法156
一、饮食异常问诊法156
(一)食欲减退问诊法156
(二)多食易饥问诊法157
(三)饥不欲食问诊法157
(四)偏食嗜食问诊法158
二、口味异常问诊法158
(一)口淡无味问诊法158
(二)口甜或粘腻问诊法159
(三)口酸问诊法159
(四)口咸问诊法159
(五)口苦问诊法159
(六)口臭问诊法160
三、口渴问诊法160
第13讲 二阴、二便问诊法163
一、二阴问诊法163
(一)前阴问诊法163
(二)后阴问诊法165
二、二便问诊法166
(一)大便异常问诊法166
(二)小便异常问诊法169
第14讲 妇女、小儿问诊法173
一、妇女问诊法173
(一)月经问诊法173
(二)带下问诊法176
(三)妊娠问诊法176
(四)产后问诊法178
二、小儿问诊法179
(一)出生前后情况问诊法179
(二)预防接种史问诊法179
(三)传染病及接触史问诊法180
(四)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问诊法180
第15讲 诊脉的原理、方法182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察脉的临床意义183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183
(二)察脉的临床意义185
二、寸口诊脉法187
(一)寸口脉的部位及分部187
(二)寸、关、尺的脏腑分配187
(三)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188
三、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88
(一)时间188
(二)体位189
(三)指法189
(四)举、按、寻189
(五)平息189
(六)五十动190
第16讲 脉象的要素及正常脉象192
一、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192
(一)脉位深浅192
(二)脉势强弱193
(三)脉形粗细193
(四)脉形长短193
(五)脉搏速率194
(六)脉搏节律194
(七)脉管紧张度194
(八)脉搏流利度195
二、正常脉象特征及影响因素195
(一)形态与特征195
(二)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及影响因素197
第17讲 常见病理脉象200
一、浮类脉200
(一)浮脉200
(二)洪脉201
(三)芤脉201
(四)革脉202
(五)濡脉202
(六)散脉202
二、沉类脉203
(一)沉脉203
(二)伏脉203
(三)牢脉204
三、迟类脉204
(一)迟脉204
(二)缓脉205
(三)涩脉205
(四)结脉206
(五)代脉206
四、数类脉207
(一)数脉207
(二)促脉207
(三)动脉208
(四)疾脉208
五、虚类脉209
(一)虚脉209
(二)细脉(即小脉)209
(三)短脉210
(四)弱脉210
(五)微脉210
六、实类脉211
(一)实脉211
(二)滑脉211
(三)紧脉212
(四)长脉212
(五)弦脉213
[附]脉象的对举比较学习记忆方法213
第18讲 相兼脉、妇女脉、小儿脉诊法及脉症关系216
一、相兼脉、复合脉及其意义216
二、妇女的特殊脉诊及其意义217
(一)月经脉诊法217
(二)带下脉诊法217
(三)妊娠脉诊法218
(四)死胎、活胎脉诊法218
(五)临产脉诊法218
(六)产后脉诊法218
三、小儿脉诊法219
四、脉症关系219
五、脉症相逆与从舍220
第19讲 按诊法224
一、按诊的手法224
二、面目按诊法225
三、肌肤按诊法226
四、胸腹按诊法226
(一)胸腹按诊体位227
(二)胸腹按诊手法227
(三)胸腹按诊注意事项228
(四)胸腹按诊具体内容228
五、四肢按诊法231
六、伤损按诊法232
(一)摸法232
(二)量法233
七、疮疡辨脓按诊法233
第20讲 其他诊法236
一、尺肤、面部、人中诊法236
(一)面部诊法237
(二)人中诊法238
二、手部诊法239
(一)手部诊法240
(二)爪甲诊法242
(三)小儿食指络脉诊法243
(四)鱼际络脉诊法244
(五)第二掌骨侧速诊法244
三、耳诊法246
(一)耳廓解剖名称246
(二)耳穴分布247
(三)耳廓身形分区的主要穴位247
(四)耳部信息诊察方法249
(五)临床意义251
四、腧穴诊法252
(一)腧穴一般检查法252
(二)腧穴温差检查法253
(三)腧穴红外线热图检查法253
(四)腧穴冷光信息检查法253
(五)腧穴皮肤电检查法253
五、脐部诊法254
六、肛门病位标示法254
七、烧伤、烫伤诊察方法255
(一)烧伤烫伤面积计算法255
(二)烧伤烫伤深度计算法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