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本主义理解史 第3卷 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本主义理解史 第3卷 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244802.jpg)
- 张一兵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5740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哲学类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本主义理解史 第3卷 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主编的话1
导言 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模式及其当代反思1
第一章 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19
第一节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影响20
一 俄国资本主义的诞生萌芽20
二 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24
第二节 俄国民粹派的资本主义观29
一 俄国民粹派的基本特征 30
二 沃龙佐夫的“俄国资本主义行不通论”36
三 丹尼尔逊的“俄国资本主义不必要论”39
四 尤沙柯夫的“俄国资本主义微不足道论”42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 45
一 从民粹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47
二 普列汉诺夫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50
三 普列汉诺夫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是一种机械决定论56
第四节 早期列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形成语境61
一 早期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心路历程61
二 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形成语境66
第五节 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77
一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统一过程78
二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四个阶段的特征82
三 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横向变化84
四 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87
五 俄国资本主义的“使命”89
六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阶级结构的变化90
结语:列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历史价值92
第二章 俄国资本主义新发展与社会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探索96
第一节 1905年革命与俄国资本主义新发展98
一 从1905年革命到斯托雷平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革98
二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资本主义新发展102
第二节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变化与民主革命道路的再认识106
一 列宁对俄国土地问题的研究106
二 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本质问题的重新理解111
三 对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的新探索117
第三节 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再认识124
一 资本主义民主制:从基本肯定到基本否定124
二 从资本主义发展论到资本主义危机论136
第三章 第二国际理论范式的突破与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143
第一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生成及其内容分析144
一 一战之前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问题的初步认识145
二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生成历程147
三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系统表述151
四 1914—1917年列宁其他相关著作对帝国主义的研究157
第二节 “综合创新”而非“完全独创”的列宁帝国主义理论161
一 对霍布森的“消费不足论”与“资本扩张论”的批判利用161
二 对拉法格关于帝国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整体继承163
三 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的部分借鉴164
四 对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的基本采纳165
五 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完全否定167
第三节 列宁对以往帝国主义理论模式的突破及其当代影响170
一 “帝国主义”概念的脉络与列宁的独特贡献170
二 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褒贬回应175
第四节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180
一 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生产关系类型的科学揭示180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的开拓与探索186
结语: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与缺陷189
第四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认识199
第一节 十月革命后列宁资本主义观之概要200
一 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发展和否定限制200
二 一个“否定、肯定、再否定和肯定”的认识过程204
第二节 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资本主义观的辩证法意义212
一 前进与退却: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辩证思考213
二 目的与手段:社会主义实践中资本主义因素的价值定位218
三 利用与控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实践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危险性222
结语:十月革命后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地位 226
第五章 世界经济体系与过渡时期理论视野中的帝国主义观 231
第一节 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232
一 布哈林是一位经典的帝国主义理论作家233
二 布哈林是从希法亭到列宁的中间环节235
三 布哈林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238
第二节 帝国主义是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244
一 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归根到底要从研究世界经济开始244
二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248
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250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化发展和帝国主义的产生253
一 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化趋势与垄断资本主义253
二 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化发展及其尖锐矛盾257
第四节 帝国主义历史地位与“超帝国主义论”批判259
一 帝国主义是全世界范围的资本积聚和集中的再生产过程260
二 帝国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超帝国主义论”批判264
第五节 帝国主义、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总危机 267
一 《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的历史地位与方法论局限267
二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自觉主体”271
三 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资本主义组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 275
四 “消极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历史—逻辑分析280
第六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布哈林对资本主义的最后理解287
一 关于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问题288
二 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289
三 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问题292
结语:一位“不完全了解辩证法”的帝国主义理论家294
第六章 斯大林的帝国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296
第一节 斯大林在资本主义理解史上的地位297
一 一位原创最少但影响最大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97
二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体系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历史奠基人300
第二节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斯大林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判断305
一 从“列宁主义本质”之争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305
二 斯大林对帝国主义的矛盾与不平衡特征的论述及其意义314
第三节 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论”到资本主义“总体危机论”318
一 斯大林对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理解318
二 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321
第四节 晚年斯大林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最后理解328
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历史语境与意义329
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概括335
三 晚年斯大林的资本主义观:一笔有严重偏颇影响的思想遗产338
第七章 斯大林时代苏联学界对经济危机和垄断资本主义问题的探讨 345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研究的理论宝库345
一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虚伪本质的批判347
二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危机理论成果的挖掘吸收349
三 对斯大林经济危机理论的系统照搬352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考量与现实评判357
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扫描358
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点勾勒364
三 经济危机的根源与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369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初步探究380
一 经济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践分析381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军事”应急384
第八章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学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的新探讨 392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解模式出场的理论根基与时代背景393
一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解模式萌生的思想土壤 393
二 从冷战到和平共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理解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398
三 科学技术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 406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表征414
一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阶段414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417
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定位 429
四 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433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内部之争 441
一 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还是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 442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三种假说447
第九章 “后斯大林时期”苏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453
第一节 赫鲁晓夫的“和平竞赛论”和“有限缓和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的主观判断454
一 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对资本主义的总体认识455
二 “有限缓和”的“和平竞赛”政策的出台457
三 “有限缓和”的内容和具体措施459
四 “有限缓和”背后的“无限对抗”461
五 “有限缓和论”运行的基础 462
六 “全面建设共产主义”: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指导思想 464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的“争霸战略”和“缓和战略”及其对资本主义的僵化理解 466
一 从低估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到争夺世界霸权战略的确立467
二 争夺世界霸权和争做超级大国策略形成的背景469
三 从争夺世界霸权到推行“缓和战略”472
四 从“缓和战略”的失败到苏联社会的危机475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根本错误认识478
一 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478
二 从“新思维”对社会主义改革的错误认识到苏联的解体482
三 苏联解体与苏联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经验教训 489
主要参考文献 492
后记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