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3248210.jpg)
- 邹岳华,秦永烈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1652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31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工业企业管理:质量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核电及一般机械制造企业质量体系运行的现状分析1
1.2.1 习惯思维与全新管理模式发生冲撞1
1.2.2 部分体系文件可操作性不强2
1.2.3 质量文件与产品和人员岗位工作脱离2
1.3 开展质量体系相关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2
1.3.1 高度重视实践和理论上的创新,有利于加速我国核电制造事业的发展2
1.3.2 用系统的一般概念阐述机械制造系统的结构组成、整体功能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3
1.3.3 提出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利于系统的有效运行3
1.3.4 抓好质量管理,可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1.4 本书的内容4
1.4.1 整合产品M、人员P、文件D和硬件H提出了MPDHB系统4
1.4.2 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的产生4
1.4.3 介绍了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的两个实例4
1.4.4 MPDHB系统各因素的优选、可靠性与整体优化设计及举例4
1.4.5 MPDHB系统中,系统和各因素可靠性的相关性5
1.4.6 有效运行的长效性6
1.4.7 MPDHB系统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创新6
第二章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方法——MPDHB系统的引出7
2.1 系统的定义7
2.2 系统的特性9
2.2.1 集合性9
2.2.2 对系统S的说明10
2.2.3 联系性11
2.2.4 层次性12
2.2.5 目的性17
2.2.6 环境适应性21
2.2.7 整体性21
2.2.8 前展性22
2.3 MPDH系统分析法22
2.4 系统的有效性和有效运行25
第三章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管理技术——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26
3.1 明确要编制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的具体产品和产品特性26
3.2 根据组织结构图,明确所有与产品制造有关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质量目标和岗位职责27
3.3 明确和完善质量文件28
3.4 建立产品集、人员岗位集和质量文件集的关系坐标29
3.4.1 产品M的三维坐标图29
3.4.2 人员岗位与质量文件的关系坐标图30
3.5 根据MPDHB系统编制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31
第四章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管子支撑板——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33
4.1 明确产品名称及特性33
4.2 明确与支撑板制造质量有关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质量目标和岗位职责34
4.3 明确和完善质量文件37
4.4 建立支撑板项目人员岗位与质量文件的关系坐标38
4.5 各岗位人员根据本岗位的输入、输出关系编写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40
4.5.1 管子支撑板制造项目技术负责人工作流程图编制40
4.5.2 管子支撑板工艺负责人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45
4.5.3 管子支撑板质检负责人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47
4.5.4 支撑板钻孔首席监管的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53
4.5.5 支撑板拉削首席监管的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57
第五章 HAP、ZJ系列隔振平台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61
5.1 明确产品的名称和特性61
5.2 明确与隔振平台制造质量有关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质量目标及岗位职责62
5.3 明确和完善质量文件64
5.4 建立隔振平台人员岗位与质量文件的关系坐标,明确各类人员质量活动的内容65
5.5 根据岗位的输入、输出关系编制产品—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65
5.5.1 HAP、ZJ系列隔振平台质保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65
5.5.2 HAP、ZJ系列隔振平台质量检验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69
5.5.3 HAP、ZJ系列隔振平台(机加工)质量检验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72
5.5.4 HAP、ZJ系列隔振平台采购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74
5.5.5 HAP、ZJ系列隔振平台生产调度人员岗位工作流程图编制77
第六章 MPDHB系统中产品M的性能参数优化与仿真设计81
6.1 产品M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对它的要求81
6.1.1 产品M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81
6.1.2 选产品的看法81
6.1.3 压水堆核电站用机械设备工作条件简介82
6.1.4 产品性能参数的优化83
6.2 振筒式压力传感器精确度的单纯形法优化设计83
6.2.1 振筒式压力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83
6.2.2 振筒式压力传感器特性拟合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85
6.2.3 振筒式压力传感器特性拟合的目标规划优化设计模型85
6.2.4 线性目标规划的改进单纯形算法及程序87
6.2.5 用改进单纯形算法求解振筒式压力传感器优化特性91
6.3 核级液压阻尼器液压系统参数的优选仿真92
6.3.1 液压阻尼器的作用、工作原理及结构92
6.3.2 液压阻尼器液压系统的仿真设计方法及案例93
第七章 MPDHB系统及文件D和硬件H的可靠性112
7.1 引言112
7.2 MPDHB系统可靠性算法及举例113
7.2.1 MPDHB系统可靠性算法113
7.2.2 系统的可靠性框图113
7.2.3 系统可靠性计算114
7.3 硬件H及文件D的可靠性衡量指标115
7.3.1 硬件H的可靠性衡量指标115
7.3.2 文件D(含软件)的可靠性衡量指标117
7.4 MPDHB系统中文件D可靠性的(人工)测试方法119
7.4.1 概述119
7.4.2 MPDHB系统中文件D可靠性的(人工)测试和审查方法119
7.4.3 支撑板制造MPDHB系统可靠性人工测试计算举例125
7.5 MPDHB系统中文件D考评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及举例127
7.5.1 引言127
7.5.2 支撑板制造文件D可靠性评定模型128
7.5.3 支撑板制造MPDHB系统中文件D的可靠性评定计算举例132
第八章 MPDHB系统人员P的优选方法和系统可靠性分析136
8.1 引言136
8.2 人员可靠性分析136
8.2.1 人员可靠性在MPDHB系统中的重要性136
8.2.2 影响人员可靠性的因素137
8.2.3 人员可靠性的FMMA分析138
8.3 人员的优选及可靠性评估139
8.4 支撑板制造MPDHB系统中人员优选的模糊评估模型147
8.4.1 人员优选模糊评估模型的建立147
8.4.2 人员考评及可靠性水平评估举例151
8.5 系统中P.D.H参数可靠性的时变性理论问题的提出153
8.6 MPDHB系统的故障树分析和计算举例156
8.6.1 概述156
8.6.2 支撑板制造MPDHB系统可靠性的故障树分析157
8.6.3 故障树定量计算举例161
第九章 MPDHB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及实例163
9.1 整体优化设计思想及其要求163
9.2 蒸汽发生器管子支撑板的制造方案优化决策164
9.2.1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管子支撑板的主要特性165
9.2.2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管子支撑板制造的优化决策方案165
9.3 核电站Ω切割机电器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175
9.3.1 Ω切割机电器控制系统简介175
9.3.2 Ω切割机电器控制系统多目标整数规划优化设计176
9.3.3 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176
9.3.4 Ω切割机电器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优选方案177
9.3.5 优化结果179
第十章 MPDHB系统及各参数可靠性的相关性180
10.1 引言180
10.2 MPDHB系统和参数可靠性的相关性概念181
10.3 MPDHB系统参数可靠性的自相关分析182
10.4 MPDHB系统中人员可靠度Rp(t)与产品研发制造过程XMPDH(t)及其可靠度RMPDH(t)的互相关分析184
10.5 MPDHB系统中人员、文件、硬件三参素的可靠性互相关186
10.6 小结189
第十一章 确保MPDHB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方法190
11.1 引言190
11.2 在承接研制开发新品M时,系统中P、D、H的条件适应性191
11.3 建立集中分散的企业管理系统191
11.4 MPDHB系统有效性的持续增长和技术创新的PDCA过程194
11.5 顾客满意195
11.5.1 顾客满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195
11.5.2 顾客满意三要素196
11.5.3 顾客满意经营三原则198
11.5.4 建立产品顾客满意度档案及网络系统199
第十二章 MPDHB系统持续发展的见解——创新与科学发展观分析202
12.1 引言202
12.2 对科学发展观与创新原理的理解202
12.3 文件的优化及管理模式的创新203
12.4 人员P素质的优化、工作热情激励方法及思维创新205
12.4.1 提高人员P的基础文化程度、专业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水平205
12.4.2 人员P大脑神经系统简介206
12.4.3 人员P大脑思维能力的增长和量变质变过程209
12.4.4 人员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激励210
12.5 硬件的科学创新212
12.6 关于科学创新源泉的见解213
12.6.1 科学创新的种类与创新课题来源213
12.6.2 目前祸害国家与人民安全的隐患213
12.6.3 疾病防控的FMMA分析法及进一步研究214
12.6.4 几个创新的实例简介215
参考文献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