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董事责任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董事责任制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3273411.jpg)
- 马太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949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公司-董事会-研究-中国;董事会-公司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董事责任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董事的责任第一章 中国公司法董事义务概说3
第一节 近代中国公司法3
一、清朝公司法董事的义务和责任3
二、中华民国公司法董事的义务和责任 5
第二节 中国公司法的制定 10
第三节 中国公司法制定的意义 11
第四节 中国公司法中董事与公司的关系 15
第五节 中国公司法的董事义务 18
一、一般义务 18
二、具体义务 19
三、特殊义务 20
第六节 小结 21
第二章 与日本公司法董事义务的比较 22
第一节 董事与公司的关系 22
第二节 董事的义务 24
一、日本法的规定 24
二、与日本法的比较 39
三、董事义务的阶段论 47
第三章 中国和日本公司法董事民事责任的概观50
第一节 董事对公司的责任50
一、中国公司法董事的责任50
二、日本公司法董事的责任53
第二节 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58
一、中国公司法中规定的不存在58
二、中国证券法的规定60
三、中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61
四、实务方面的对应 62
五、日本公司法的规定 62
六、比较探讨 66
第四章 董事的范围 70
一、董事的范围 70
二、未担任董事的人的责任 73
三、公司负责人的范围 75
四、比较研究 76
第二编 追究董事责任概说81
第五章 监督纠正和追究责任的主体 83
第一节 由董事长来监督纠正、追究责任 83
一、日本法的规定 83
二、中国法的规定 84
三、比较 85
第二节 由一般董事要求追究 85
一、日本法的规定 85
二、中国法的规定 87
第三节 由监事来追究 88
一、日本法的规定 88
二、中国法的规定 90
三、日本法的实务 93
四、中国法的实务 94
第四节 由股东来追究 98
一、股东权概说 98
二、股东诉讼权 98
三、股东追究权 99
四、股东的停止请求权100
五、日本法的股东代表诉讼101
六、中国法的规定106
七、中日股东监督权的比较109
第五节 由市民运动来追究111
第六节 破产等程序中董事责任的追究113
一、问题的导入113
二、日本法116
三、中国法120
四、结语122
第七节 由存款保险机构·整理回收机构来追究124
一、日本的情况 124
二、中国的情况 126
第八节 由政府来追究127
第九节 由议会来追究129
第十节 对中国法的启示130
第六章 被追究责任的董事的行为133
第一节 被追究的董事行为的谱系134
第二节 被追究责任的董事行为谱系的具体分析135
一、执行业务违法行为责任和违反监视义务行为责任135
二、决定行为责任和实行行为责任136
三、执行决议责任和不执行决议责任138
四、执行违法决议行为责任和不执行违法决议行为责任139
五、董事行为未经必要的决议时的责任140
六、违反对董事会议程事项监督义务的行为和违反对公司全部业务执行监督义务的行为141
七、违反对职工行为的监督义务行为和违反构筑内部统制系统监督义务行为 146
八、结语149
第三节 日本的董事对公司责任的类型149
第四节 董事的责任和监事的责任一起追究151
一、日本法的情形 151
二、对中国法的启示152
第七章 追究董事责任时适用法令的范围153
引言153
第一节 学说 156
第二节 判例159
第三节 著者观点——职务相关法令说161
第四节 是否包括外国法令165
第八章 法人格否认与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追究 169
第一节 法人格否认法理的社会背景170
第二节 法人格否认法理的司法适用170
一、法人格否认法理适用的两种情形170
二、否认可以是双向的否认171
三、适用法人格否认法理的具体情形171
四、不适用法人格否认法理的具体情况175
五、适用于个案、一时的否定,不宜多用176
第三节 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和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同时适用176
第四节 法人格否认和判决效力的扩张177
第九章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179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中日比较 179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背景179
二、日中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比较180
第二节 股东代表应诉195
一、问题的提起 195
二、股东的诉讼参加195
三、立法论196
第三节 公司诉讼中公司的真正代表者197
一、究竟应由谁来代表公司197
二、日本法的规定 197
三、代表实例198
四、选择真正的代表者198
第十章 责任追究方式相关制度 200
第一节 日本的相关制度 200
一、股东的停止请求权 200
二、监事的停止请求权 201
三、股东的停止募集新股预约权发行的请求权202
第二节 公司处分 202
一、中国法 202
二、日本法 206
第三节 董事的解任 207
一、日本法207
二、中国法 209
第四节 影响责任追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因素212
一、日本的情况212
二、中国的情况 213
第十一章 责任免除制度 217
第一节 日本法的规定 217
一、董事责任的免除 217
二、董事责任的减轻(部分免除)218
第二节 中国法的规定 223
第三编 董事责任制度中国法上的展开第十二章 董事责任制度中国法上的展开 227
第一节 董事民事责任追究的主要途径227
一、中国1993年《公司法》第111条的规定 227
二、对第111条的理解 228
三、有关适用第111条的看法229
四、中国1993年公司法的股东权 229
第二节 相关中国法完善的动态——以时间为序的考察 230
一、1997年《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规定的股东四类诉讼 230
二、1999年、2004年《公司法》的修改 230
三、2000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董事损害公司权益纠纷 231
四、2001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增加合资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和诉讼 233
五、2002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的股东权和董事责任233
六、2005年《公司法》修改引入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36
七、2005年《证券法》修改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37
八、2006年《企业破产法》规定的董事破产责任239
九、2006年《证券公司董事等任职资格监管办法》规定的责任追究方法240
第十三章 中国董事责任制度的司法实践 241
第一节 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241
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位置 241
二、有关公司法的最早的司法解释243
三、相关司法解释 243
四、有关起诉名义和公司内部救济的司法解释244
五、有关受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 246
六、有关破产处理程序中追究董事责任的司法解释 248
七、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49
八、关于涉外经济审判若干问题的意见254
九、案例指导制度 255
第二节 法院审理个案的展开 257
一、1993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案件——深圳经济特区的联城案件257
二、1993年《公司法》颁布后的案件——上海启康案件 264
三、董事长滥用诉讼上的代表权的案件——上海的“延中”案件267
四、股东诉求董事长赔偿挪用公司专项贷款损害的厦门新达利案件268
五、中国《公司法》公布七年后的案例——五芳斋案件 275
六、股东诉董事兼总经理、股东和第三人共同赔偿公司损失案——天河科技园建设有限公司案件290
七、小股东代位诉请现任法定代表人赔偿公司未收回借款案——上海众建实业有限公司案件295
八、公司诉董事兼总经理不执行董事会决议致使公司受损请求赔偿公司损失案——北京国际艺苑有限公司案件 298
九、不承认通过股东代表诉讼追究董事责任的几个案件 302
十、股东诉股东土地使用权出资不到位和占用公司资金案件——上海海上国际赛艇俱乐部有限公司案件 308
第三节 中国相关案例发展的轨迹分析 309
一、股东起诉董事案例的分析311
二、五芳斋案件的意义及价值313
第十四章 中国董事责任制度研究 314
第一节 有关股东代表诉讼案件的中日比较 314
一、受理股东代表诉讼的背景314
二、对于是否股东代表诉讼认识上的差异316
三、原告股东以谁为被告 317
四、被追究的董事责任的内容 318
五、虚假诉讼 319
第二节 董事、监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案件研究319
一、原告320
二、被告320
三、追究的内容 320
四、董事责任的有无 321
五、对统计结果的分析研究 326
第三节 全国首例法院判决明确董事“勤勉义务”的案件——深信泰丰案件 328
一、案件经过328
二、法院审理 328
三、法院判决 330
四、评析330
五、董事行政责任案件与民事责任案件的实际331
第四节 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董事损害赔偿责任的比较探讨 332
一、引言333
二、案件事实及相关问题335
三、问题的探讨 338
第五节 我国公司内部守法体制345
一、我国2007年和2008年的实际情况 345
二、针对问题的完善措施349
结束语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