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 王绵厚,朴文英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507995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中外关系-交通运输史-研究-东北地区、东亚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远古时期中国东北与东北亚自然交通的滥觞1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胶辽古陆”2

第二节 远古时代东北亚大陆北部与“白令海峡”的古代通道4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东北亚环黄、渤海北岸古代交通的史迹考察8

一、考古学文化编年中环黄、渤海两岸考古学遗存具有相同内涵的对应发展8

二、辽东与山东半岛古代考古遗存反映出的古人类文化的交流10

三、黄、渤海两岸古代交通史迹的当代考古发现10

四、发端于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从自然交通向部族交通和社会交通的历史演变13

第二章 夏商周至战国燕时期(前2000—前300年)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15

第一节 商周时期东北亚南部濒海及内陆部族交通的发轫17

一、沿黄、渤海北岸傍海东行的令支、山戎、孤竹、屠何、无虑、濊貊、青丘道17

二、岛夷、箕子由“辽东”进入黄河的部族古道20

第二节 “不咸山”南北高夷、濊貊、北发、肃慎方国的入贡之道26

一、“高夷”的地望及其入贡之道26

二、由“高夷”北行“北发” “北濊”和“肃慎”之道27

第三节 战国燕时期(前6—前3世纪)环黄、渤海北岸东北亚古道上的重要城邑28

一、上谷郡29

二、右北平郡29

三、渔阳郡30

四、辽西郡31

五、辽东郡31

第三章 秦代立国前后(前226—前207年)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交通史迹35

第一节 秦代对东北交通地理和交通制度的新开拓36

第二节 秦代辽海“戍边道”上的重要交通史迹38

一、辽西地区燕秦戍边道上的障城与秦陶量的发现38

二、辽东地区燕秦长城“戍边道”上的重要史迹40

第三节 秦始皇父子东巡辽海“碣石”的交通道及重要史迹发现45

第四章 汉魏时代(前2—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的开拓和发展49

第一节 由幽州北出燕山进入长城内外的边塞之道50

一、幽州52

二、蓟53

三、古居庸关的左右交通道53

四、密云54

五、古北口南北之交通关隘54

第二节 两汉时代环黄、渤海北岸东北亚前沿的郡县与郡国间的交通道55

一、辽东郡及其属县56

二、辽西郡及其属县71

三、右北平郡及其属县80

四、玄菟郡及其属县84

五、西汉昭帝时代以后的玄菟郡高句骊诸县85

第三节 幽州东北郡国县邑间的陆路交通道及重点史迹86

一、辽东、玄菟郡境内的陆路交通道87

二、玄菟郡北行扶余、肃慎道95

三、辽东、玄菟郡的戍边之道97

四、辽西、右北平郡的陆路交通道与大凌河流域古交通道102

第四节 东汉末曹操北征“三郡乌桓”的交通地理与交通文化107

一、曹操北征乌桓的历史文化背景108

二、曹操北征乌桓的辽西交通史迹考探110

三、曹操北征乌桓的社会人文意义118

第五节 鸭绿江左岸朝鲜半岛上乐浪、真番至“三韩”、日本的诸交通道119

一、汉武帝时“朝鲜四郡”的设立120

二、“朝鲜四郡”的中心与交通枢纽“乐浪郡”及其属县121

三、由“列口”南行“三韩”的汉魏古道124

四、“乐浪”东北行“第一玄菟郡”沃沮故地之“东部都尉”的濒日本海古道127

第六节 汉魏时期渤海与黄海两岸的东北亚水路交通130

一、由山东“齐郡”跨海行入辽东的“乌石津”和“沓津”道131

二、由山东“东莱郡”和“齐郡”东北海行入“安平口”和“列口”道134

三、由山东海行入“辽口”至“襄平”水道135

第七节 两汉时期东北亚早期交通制度和交通工具的发展136

一、两汉交通驰道的进一步开拓与交通制度的形成136

二、汉代东北亚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在辽海的史迹发现139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141

第一节 由中原北出塞外的卢龙塞陆路三道142

一、卢龙中道—平刚道143

二、卢龙西道—“蠮螉塞道”148

三、卢龙东道—徒河道(傍海道)151

第二节 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诸交通道154

一、大凌河上游之“白狼道”154

二、大凌河中下游东南之“汝罗道”157

三、大凌河西北出营州大青山关隘的草原陆路158

第三节 以辽东“平州”(古襄平)为中心的陆路干线160

一、南行建安、平郭、沓县道160

二、平州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162

三、东北行之新城—南苏道166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中国东北边郡的部族交通道168

一、勿吉的方位和向中原朝贡道168

二、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豆莫娄朝贡之道175

三、乌洛侯向中原王朝的贡使往来路线176

四、失韦的位置和朝贡路线177

五、辽东高句丽的“南北二道”及重要史迹180

第五节 以鸭绿江东朝鲜半岛为中界的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道191

一、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与辽东至平壤的交通干道191

二、由平壤东北行故“沃沮”至日本海西岸的濒海交通道192

三、由平壤南行百济汉城、熊津、泗沘、伽耶渡海至日本道194

第六节 幽、平二州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和日本往来的正史文献摘要197

一、《晋书》卷九十七《四夷传》198

二、《晋书》简文帝咸安二年199

三、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201

四、《宋书·夷蛮列传》“高句骊”条202

五、《南齐书》“高丽国”条202

六、《梁书·诸夷》“高句骊”条203

七、《魏书·高句丽传》203

八、《周书·异域上》“高丽”条204

第七节 幽州和平州东行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重要交通史迹205

一、平州205

二、龙城与朝阳北塔之“思燕浮图”206

三、北魏营州之元景造像和万佛堂石窟题记207

四、集安“国内城”与东台子遗址209

五、集安“国内城”的好太王碑209

六、黄海北道冬(佟)寿墓210

七、平安南道江西郡德兴里“幽州刺史墓”211

八、高句丽后期都城平壤211

九、百济古都“尉礼城”(汉城)212

十、南汉山城与北汉山城212

十一、熊津古城213

十二、公山城、泗沘城与“躭罗”213

第八节 两晋南北朝东北亚大陆鲜卑、高句丽的骑射文化与马具的东传214

一、骑射文化传统是独特的交通文化载体215

二、东北亚草原民族“三燕”马具的发达及其重要遗存216

三、三燕马具对高句丽、新罗的影响和向日本的传布217

第六章 隋唐五代(含渤海国)时期(8—10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221

第一节 由幽州渔阳北出卢龙塞的边道223

第二节 隋唐两代东征辽东之陆路交通道考实227

一、营州至安东之南道—燕郡、汝罗、辽队道229

二、营州至安东之中道—怀远、襄平道234

三、营州至安东之北道—通定、玄菟(新城)道238

第三节 以唐代“安东都护府”为中心的辽东诸交通道242

一、南行安市、建安、卑沙城道242

二、东行乌骨、泊汋、平壤道245

三、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247

第四节 唐代渤海的四至交通与高丽、新罗、日本的水陆交通道250

一、鸭绿朝贡道252

二、长岭—营州道256

三、扶余—契丹道258

四、南海—新罗道260

五、龙原—日本道261

六、渤海上京北行黑水靺鞨道278

第五节 东北亚地区唐与渤海、高丽、新罗、日本古道上的重要史迹282

一、幽州北行“长岭—营州道”上的重要史迹282

二、“龙原—日本道”与“南海—新罗道”转日本海路的交通史迹287

第七章 辽代(10—12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295

第一节 辽代四时捺钵的地址和行营交通路线297

一、春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298

二、夏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301

三、秋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304

四、冬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305

第二节 宋、辽交聘之南京至中京、上京的草原之道307

一、古北口—松亭关路308

二、居庸关与石门关路321

第三节 宋《武经总要》中的辽东京至中京道324

第四节 辽初中原出渝关及晋帝北迁之古道交通330

第五节 辽代上京通往宁江州和五国部道的东北陆路334

一、上京通往宁江州的陆路334

二、辽上京至五国部道——“鹰路”335

三、黑龙江下游“鹰路”所及之东北亚极边交通道336

第六节 辽代的车舆骑射等交通工具和驿传制度337

一、契丹族的交通车帐制度337

二、辽代交通文化中的契丹族马具和马具文化340

三、宋人笔下的契丹族的车舆、骑射与草原交通341

第八章 金代(12—1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陆路交通343

第一节 金代中国东北和东北亚交通地理的基本情况344

第二节 金上京会宁府直趋燕京的陆路干道——金初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的北行交通地理345

第三节 金上京会宁府的其他四至交通道355

一、从上京经济州、沈州、“辽泽”等到燕京的交通史迹355

二、从上京经春、泰诸州到燕京的路线357

三、从上京到东京的南北交通干线359

四、从上京通往其他所属各路的路线360

第四节 东京路所属州县的各辽东交通道365

一、东京南行金、复濒海道365

二、东京东行婆娑府路和高丽、日本道368

三、沈州西北行懿州、兴中府道370

第五节 金王寂两部《行部志》交通地理考实372

一、《辽东行部志》373

二、《鸭江行部志》379

第九章 元代(13—14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区域交通与站赤分布391

第一节 元代岭北和辽阳行省的站赤和驿道开设392

第二节 元代由大都通向岭北行省和林的草原交通道394

一、元大都之析津府395

二、京北双塔铺与新店驿395

三、南口与居庸关395

四、八达岭与北口397

五、榆林驿397

六、雷家店397

七、怀来县398

八、宣德州398

九、宣平驿398

十、得胜口与扼胡岭398

十一、孛落驿与元上都399

十二、抚州400

十三、昌州400

十四、沙陀四驿401

十五、鱼儿泊401

十六、鱼儿泊外一十五驿402

十七、驴驹河402

十八、黑山403

十九、防州及其西北三驿403

二十、和林403

第三节 由大都东北行辽阳行省的诸条干线404

一、从元大都通往大宁的道路404

二、从大宁通向“阿木哥大王府”和“驿安”道406

三、以“西祥州”为中转的北行诸交通道410

第四节 元代辽阳行省的其他诸路交通道416

一、黑龙江下游东征元帅府与奴儿干边域交通道416

二、辽阳行省内其他诸支线417

三、辽阳府东行“东宁路”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水陆交通道419

第五节 元代辽阳和岭北驿站的管理制度与交通工具422

第十章 明代(14—16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的发展425

第一节 明初的辽东卫所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426

一、辽东都司和卫所的建立与登莱跨海通辽东交通的重新开启426

二、辽东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429

第二节 明代辽东都司的交通驿道分布432

一、辽阳南行到旅顺的驿道432

二、辽阳北行到开原的驿道434

三、辽阳西南到山海关的驿道436

四、辽阳东南行到凤凰城、镇江城的驿道437

第三节 以开原为中心的“海西”水陆城站438

一、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438

二、纳丹府东北陆路441

三、开原西陆路443

四、开原北陆路444

第四节 开原以北奴儿干都司境内“海西”“苦夷”等水陆交通道447

第五节 “兀良哈”与蒙古草原之道453

第六节 明代东北驿道上的递运所与铺舍的设置457

一、递运所457

二、急递铺459

第七节 明代东北海河运输航线的进一步开辟460

第八节 明代中国东北与李朝和日本的水陆交通道464

一、明朝与朝鲜的陆路交通465

二、明朝与朝鲜的海路交通469

三、明朝与朝鲜的贸易通道472

四、明朝与日本的水路交通474

第十一章 清代(17—19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网的进一步形成477

第一节 清代中国东北与李朝、日本和俄远东滨海交通的进一步开辟478

一、清朝与李朝的交通478

二、清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水陆交通482

第二节 盛京驿道的开设与分布483

一、盛京—山海关线483

二、盛京—开原线485

三、盛京—凤凰城线485

四、盛京—兴京线486

五、辽南地区的急递铺486

六、盛京—法库线489

第三节 吉林驿道的开设与分布490

一、以宁古塔为中心设置的四条路线490

二、以吉林为中心设置的四条路线493

第四节 黑龙江驿道的开设与分布496

一、瑷珲至茂兴的驿道496

二、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498

三、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今海拉尔)驿道498

第五节 清帝历次东巡的交通路线499

一、康熙东巡路线499

二、乾隆东巡路线509

三、嘉庆东巡路线511

四、道光东巡路线511

第六节 明、清两代的东北交通驿传制度与路桥关隘设施511

一、明清时期的交通驿传制度511

二、明清驿站的使用和管理515

三、明、清两代辽东交通桥梁关隘设施517

附录 本书作者历年考察交通史迹和考古调查等主要业务活动大事记525

后记5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