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课改 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课改 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 刘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7269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小学-课程-教学研究-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课改 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小学数学1

第一章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概述1

第一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

一、建国以来的8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

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修订背景1

第二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2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3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设计思路6

第三节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9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9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构成变化12

第四节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与呈现方式16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16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17

第二章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18

第一节数学教学设计概述18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18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18

三、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20

四、教学设计的内容(过程)22

第二节“数与代数”的教学实施28

一、“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28

二、“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30

三、“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34

第三节“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施41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41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案例及其评析45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讨论48

第四节“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50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50

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54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57

第五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59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特点与教学目标59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设计62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64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及评析66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69

第一节数学评价改革的新理念69

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69

二、对教师数学教学的评价75

第二节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76

一、课堂观察76

二、成长记录袋77

三、数学日记81

四、调查与实验81

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案例分析82

第四节数学课堂教学评价84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84

二、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案例分析87

参考文献89

第二部分小学语文90

第四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90

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时代背景90

一、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变迁90

二、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时代背景91

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93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93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94

三、语文课程的目标97

第三节贯彻实施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98

第五章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101

第一节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101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目标、实施策略101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103

第二节阅读教学11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述119

二、阅读教学的实施124

三、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132

四、阅读教学评价140

第三节小学习作教学150

一、习作教学概述150

二、习作教学的实施153

三、习作教学的评价157

四、国内习作教学试验研究简介160

第四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168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概述169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171

第五节综合性学习179

一、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180

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180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的要求181

四、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83

五、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183

六、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策略183

参考文献184

第三部分小学科学185

第六章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概述185

第一节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85

一、目前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185

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88

三、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简介188

第二节小学科学课程的标准及解读189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及解读189

二、小学科学课程目标192

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193

四、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认识194

第三节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实施建议195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195

二、新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特点196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197

第七章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施216

第一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常规216

一、教学准备216

二、课堂教学217

三、作业与辅导218

四、教学研究218

第二节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219

一、观察法219

二、实验法222

三、讲授法227

四、谈话法228

五、讨论法228

六、读书指导法229

第三节新课改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类型235

一、探究发现法235

二、实验探索法236

三、角色扮演法237

四、现状调查法238

五、作品制作法238

六、信息搜集法239

七、模拟创造法240

第四节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及要求242

一、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242

二、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与标准243

第五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248

一、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步骤249

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250

三、评价一堂好科学课的标准250

四、小学科学课程说课方案设计258

第六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发展性教学评价265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及意义265

二、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及指标分析266

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常用的策略269

第七节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71

一、科学课程资源简介271

二、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原则与策略272

参考文献274

第四部分品德与生活(社会)276

第八章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实施概述276

第一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历史背景276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276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278

第二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81

一、新课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新德育课程的特征281

二、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特点284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学科目标285

第九章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实施288

第一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288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的角色分析288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学生291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教材293

第二节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及模式295

一、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主要教学方法296

二、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模式297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活动教学模式案例评析302

第三节新课程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评价307

一、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价值观307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309

第四节对儿童进行学业评价310

一、建立一套能激励儿童发展的评价体系310

二、对儿童进行课业评价的主要方法315

第五节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323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价值观323

二、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原则324

三、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具体要求324

四、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策略327

第六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30

一、课程资源观的重建331

二、新课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332

三、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333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333

参考文献337

第五部分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与专业发展338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338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341

三、小学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348

四、关于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问题的探讨354

参考文献361

后记3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