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中国模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中国模式
  • 齐世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ISBN:978780216633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中国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1

第一节 中国模式是个软实力符号1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2

(二)任何概念都不能代替中国模式6

(三)完善中国模式,才能科学发展10

(四)完善中国模式,提升国家软实力12

第二节 一条“之”字型的探索之路15

(一)从学习市场经济到实行计划经济15

(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8

(三)中国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22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哲学分析27

(一)来自主体能动性的社会活力27

(二)来自举国体制的社会合力32

(三)活力与合力兼得的文化背景35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理论意义39

(一)苏联解体留下的历史课题40

(二)中国模式的历史价值43

(三)深刻的理论内涵46

第二章 中国模式与中国共产党50

第一节 中国模式只能由共产党领导50

(一)中国模式与“信息社会”51

(二)中国模式与全球问题56

第二节 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模式62

(一)经济基础62

(二)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65

第三节 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模式72

(一)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72

(二)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冲突76

(三)坚持党所固有的价值体系83

第三章 中国模式中的国有企业87

第一节 国有经济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88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逻辑88

(二)为人民谋利益的物质基础92

(三)执政党,不能没有任何经济基础96

第二节 私有化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100

(一)民进国退是一种误解101

(二)MBO不是现代企业制度104

(三)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108

第三节 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16

(一)产权明晰问题116

(二)管理和效率问题118

(三)垄断问题119

(四)经营动力问题122

第四章 中国模式的活力源泉:市场化改革125

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的主题126

(一)改革目标的最终选定126

(二)改革的主题:政企关系问题131

(三)企业改制与政企关系改革135

第二节 改革的价值取向139

(一)开发和释放国有资产的资本属性139

(二)用市场化的体制管理国有资产145

(三)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国有资产149

第三节 农业生产体制市场化154

(一)从改革的先锋到市场化的后卫154

(二)城市化不等于现代化159

(三)关键是农民的主体地位问题165

第五章 中国模式的矛盾主题:政治与经济172

第一节 当前比较活跃的几种社会矛盾172

(一)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173

(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174

(三)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175

(四)城市与乡村的矛盾178

第二节 当前社会矛盾的突出特点179

(一)矛盾内容180

(二)矛盾表象182

(三)矛盾属性184

第三节 不同的矛盾,共同的本质186

(一)表象矛盾与本质矛盾186

(二)行政手段之强与市场机制之弱188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190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形式193

(一)改革与稳定的矛盾194

(二)经济改革先行与政治改革滞后的矛盾195

(三)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的矛盾197

第五节 矛盾是动力,也是考验199

(一)充分发挥政治优势200

(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203

第六章 中国模式的执政理念:人性化执政207

第一节 人性化执政的时代背景208

(一)时代主题变换的逻辑延伸208

(二)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意识觉醒211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16

(四)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219

第二节 人性化执政的角色定位221

(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角色定位221

(二)党在国家政权组织中的角色定位224

(三)党与其他党派及党外人士的关系227

第三节 人性化执政的价值取向229

(一)物质文明:科学发展、共同富裕229

(二)政治文明:党的领导、多元共和231

(三)精神文明:先进性、民族性、多样性234

第四节 执政理念人性化与执政能力现代化237

(一)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237

(二)转变执政理念与提高执政能力240

(三)转变执政理念与继续解放思想241

第七章 中国模式的执政责任:科学发展244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道理244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44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246

(三)科学发展,就要转变政府职能251

第二节 两种不同的政府职能和执政责任255

(一)政府职能与党的执政责任256

(二)计划经济的执政责任259

(三)市场经济的执政责任261

第三节 怎样理解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65

(一)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66

(二)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是政治环境270

(三)执政责任和政府职能都要有法律依据273

第四节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277

(一)党的工作重心应当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77

(二)宏观调控,不是包办一切的正当借口281

(三)党的执政活动的价值追求283

第八章 中国模式的执政方式:民主执政291

第一节 民主制度与利益格局291

(一)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92

(二)传统社会主义的民主29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297

第二节 三权分立与多党制并非民主的最高形式304

(一)理论前提有片面性305

(二)议会监督苍白无力307

(三)司法监督很难到位308

(四)议员和法官无法监督308

(五)人民没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310

第三节 人民民主制度的价值追求312

(一)完善民主选举的程序设计312

(二)辩证地处理民主监督与行政责任316

(三)用民主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319

(四)必须坚持的三条基本经验326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30

(一)更好体现党的领导作用332

(二)人民代表产生办法333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开法335

(四)人民代表履行职责的办法336

(五)选民对人民代表的监督338

第九章 中国模式的权力运行:规范化的执政行为340

第一节 从监督难引出的话题340

(一)权力运行与领导理念341

(二)领导理念与权大于法344

(三)高于法律的权力与无法监督的权力346

第二节 规范的权力运行与角色变换349

(一)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到国家机关、公务人员349

(二)从政治工作者到社会管理工作者351

(三)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社会正义的忠诚卫士353

第三节 规范权力运行的实质、依据与突破口355

(一)实质:对公共权力加以限制355

(二)依据:社会财产关系的变动358

(三)突破口:变对上负责为主体依法自治360

第四节 规范权力运行的考核指标364

(一)依法行使公共权力364

(二)公开地行使公共权力365

(三)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366

(四)公正地行使公共权力368

第五节 权力运行规范的主要内容369

(一)关于权力授予机制的规范369

(二)关于职务权力内容的规范370

(三)关于公务行为程序的规范370

(四)与权力相对应的各种责任规范371

第十章 中国模式的反腐败:从源头上治理腐败374

第一节 十四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374

(一)态度坚决,声势浩大,成效显著374

(二)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依然猖獗376

(三)中国模式走向完善的主要障碍378

第二节 腐败猖獗的深刻根源381

(一)个案归纳,不能揭示腐败猖獗的根源382

(二)腐败猖獗与潜规则泛滥387

(三)潜规则泛滥与社会基本矛盾392

第三节 根治腐败的出路397

(一)源头治理与政治体制改革398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治理腐败体制的改革404

(三)治理腐败体制改革的理想目标408

第十一章 中国模式的执政党建设:回归执政党本位413

第一节 行政化与执政党的价值追求413

(一)行政化滋生等级观念414

(二)行政化削弱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418

(三)行政化是党内发扬民主的桎梏420

(四)抓住机遇,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党建之路423

第二节 执政党本位的价值取向425

(一)淡化行政色彩以密切联系群众425

(二)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执政能力427

(三)活跃党内民主以凝聚社会精英430

第三节 执政党与非行政法人实体434

(一)组织属性434

(二)任务和作用437

(三)党组织与现代企业制度438

第四节 回归执政党本位与经费制度改革441

(一)逻辑依据和历史经验442

(二)法律依据444

(三)现实条件445

第十二章 中国模式的价值体系:通行法则与非市场特区448

第一节 价值体系面对的各种挑战448

(一)理想信念,“普世价值”的挑战449

(二)核心价值:商品货币意识的挑战452

(三)优良传统:现实生活的挑战455

第二节 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459

(一)“普世价值”,普遍与特殊460

(二)价值体系,变与不变463

(三)和平共处,市场价值社会与非市场价值特区474

第三节 特区之特,特在哪里478

(一)特殊的道德规范478

(二)特殊的制度保障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