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
  • 李增学,吕大炜,刘海燕,王东东,余继峰,王平丽,刘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46156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煤系-系统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含煤系统理论体系的形成1

1.1 含煤系统的提出与形成1

1.2 含煤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2

1.2.1 含煤系统的地质要素2

1.2.2 含煤系统的主要地质作用研究3

1.2.3 含煤系统的确定5

1.2.4 含煤系统的描述6

第2章 含煤系统理论基础7

2.1 我国主要聚煤期与含煤地层特征7

2.1.1 石炭—二叠纪聚煤特征9

2.1.2 晚三叠世聚煤特征17

2.1.3 早中侏罗世聚煤特征21

2.1.4 早白垩世聚煤特征24

2.1.5 古近纪、新近纪聚煤特征27

2.2 主要聚煤盆地分布与划分32

2.2.1 我国主要聚煤盆地的分布32

2.2.2 聚煤盆地类型的多样性35

2.3 聚煤古构造38

2.4 构造、古地理演化与赋煤特征41

2.5 我国聚煤规律概述42

第3章 含煤系统的时空构成44

3.1 含煤系统时空格架44

3.2 含煤系统各子系统的构建(界定)原则44

3.3 含煤系统各子系统的基本属性特点47

3.3.1 煤系的地层格架子系统48

3.3.2 煤层(群)形态子系统48

3.3.3 煤变质及煤类形成子系统49

3.3.4 赋煤区块子系统50

3.3.5 煤层气(非常规)成藏子系统50

3.3.6 煤系游离气成藏子系统50

第4章 聚煤盆地系统与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分析51

4.1 大型陆表海聚煤盆地层序地层51

4.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51

4.1.2 陆表海层序地层样式66

4.2 浅水三角洲含煤盆地层序地层67

4.2.1 沉积学研究68

4.2.2 沉积对比分析71

4.3 大型陆相聚煤盆地层序地层74

4.3.1 关键的层序地层界面特征74

4.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76

4.4 断陷聚煤盆地层序地层85

4.4.1 黄县盆地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85

4.4.2 黄县盆地典型钻井层序地层划分与成煤特征92

4.4.3 黄县盆地层序剖面与成煤特征94

4.4.4 柴达木盆地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98

第5章 煤聚积多元理论体系103

5.1 泥炭与泥炭沼泽103

5.1.1 泥炭沼泽及其形成条件103

5.1.2 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106

5.1.3 泥炭沼泽的类型108

5.2 成煤的原地堆积与异地堆积111

5.2.1 原地堆积成煤机制及其条件111

5.2.2 异地堆积成煤机制及其条件111

5.3 海平面变化与海侵事件成煤112

5.3.1 沉积旋回与旋回层序112

5.3.2 海侵事件及背景分析117

5.3.3 海侵事件成煤机制133

5.3.4 海侵期事件古地理研究144

5.4 事件沉积与事件成煤作用153

5.4.1 海侵事件成煤理论与模式153

5.4.2 幕式成煤155

5.4.3 火山事件158

5.4.4 风暴事件沉积160

5.5 同沉积构造与控煤作用164

5.5.1 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165

5.5.2 成盆期同沉积构造168

5.6 盆地属性与聚煤作用174

5.6.1 盆地属性174

5.6.2 事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185

5.6.3 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187

5.6.4 陆相拗陷盆地层序地层式样与成煤模式193

5.6.5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结构与聚煤模式198

5.6.6 柴达木盆地聚煤模式199

5.7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的建立202

5.7.1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立论基础202

5.7.2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及构建203

第6章 含煤系统与精细聚煤古地理——以华北晚古生代为例205

6.1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205

6.1.1 华北石炭纪含煤地层205

6.1.2 华北二叠纪含煤地层208

6.1.3 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对比211

6.1.4 重要地层界线的讨论214

6.2 晚石炭世古地理215

6.3 早二叠世古地理222

6.4 中二叠世古地理225

6.4.1 空谷期—罗德期岩相古地理227

6.4.2 沃德期—卡匹敦期岩相古地理227

6.5 晚二叠世古地理229

第7章 含煤系统研究与资源预测231

7.1 华北含煤系统域划分231

7.2 鲁西含煤系统231

7.2.1 鲁西含煤系统构造格架231

7.2.2 鲁西含煤系统边界确定及划分233

7.2.3 鲁西地区典型含煤系统划分235

7.2.4 鲁西典型区块含煤系统构成237

7.3 鄂尔多斯含煤系统275

7.3.1 鄂尔多斯含煤系统构造格架275

7.3.2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含煤系统边界确定与划分277

7.3.3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区块含煤系统构成278

第8章 协同勘查体系与模式299

8.1 含煤系统与多能源矿产299

8.1.1 综合勘查与协同勘查的异同分析299

8.1.2 协同勘查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300

8.2 协同勘查体系的构成301

8.2.1 关键技术体系及协同关系301

8.2.2 协同勘查模式的构建302

8.2.3 协同勘查的目标实现303

8.3 协同勘查关键技术303

8.3.1 概述303

8.3.2 新体系构建模式确立原则304

8.3.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协同勘探基本思路304

第9章 展望308

9.1 含煤系统与相关概念的链接308

9.2 含煤系统的作用309

9.3 含煤系统理论的核心及发展方向310

主要参考文献3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