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
  • 崎川隆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365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49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796页
  • 主题词:甲骨文-字形-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宾组分类研究的意义1

1.1殷墟甲骨文分期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1

1.1.1史料分类的意义1

1.1.2从断代到分组1

1.1.3从分组到分类2

1.1.4黄天树和彭裕商的分类、断代研究4

1.1.4.1黄天树的分类、断代研究4

1.1.4.2彭裕商的分类、断代研究7

1.1.5杨郁彦的《甲骨文合集分组分类总表》8

1.1.6张世超的师组字迹分类研究和蒋玉斌的子组卜辞分类研究16

1.1.6.1张世超的师组字迹分类研究16

1.1.6.2蒋玉斌的子组卜辞分类研究17

1.2殷墟甲骨文分类研究的现状和课题17

1.2.1殷墟甲骨文分类研究史的概括(现状)17

1.2.2本书的研究主题18

1.3研究目的18

1.3.1根据字体来细化、定量化宾组甲骨分类18

1.3.2开拓甲骨文作为物质资料的研究价值19

1.3.3探究甲骨文的史料性质20

第二章 字体分类的理论和方法22

2.1以往研究中字体分类理论的商榷22

2.1.1考古类型学22

2.1.1.1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特点22

2.1.1.2林沄的考古类型学字体分类22

2.1.1.3之后的研究中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变质23

2.1.1.4实现文字类型学的具体方法23

2.1.1.5李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字体分类研究26

2.1.2笔迹学27

2.1.2.1笔迹学鉴定的方法27

2.1.2.2过去甲骨文的笔迹学研究27

2.1.2.3吉德炜的笔迹分类方法28

2.1.2.4张世超的笔迹学分类方法28

2.1.3有关刻字技术及刻字习惯的研究30

2.1.3.1关于“先书后刻还是直接契刻”的问题30

2.1.3.2通过缺笔例的探讨发现刻字时先竖后横的原则30

2.1.3.3重刻、复刻、删刮刻31

2.1.4其他相关因素31

2.1.5总结32

2.2补充新的分类标准32

2.2.1字排特征32

2.2.1.1字排特征的认识32

2.2.1.2字排特征与字体特征的对应关系34

2.2.1.3产生不同字排特征的原因34

2.2.2版面布局特征36

2.2.2.1肩胛骨的布局特征36

2.2.2.2龟版的布局特征38

第三章 本书的字体分类方法46

3.0总述46

3.1分类标准46

3.1.1单字形态46

3.1.2特征性字体组合关系47

3.1.3字排方式及版面布局特征47

3.1.3.1字排方式47

3.1.3.2版面布局47

3.2分类框架47

3.2.1划类的基本框架47

3.2.2大分类框架和小分类框架48

3.2.3“典型类型”、“非典型类型”以及“过渡类型”48

3.3分类对象49

3.4不同类型字体见于同一版上的归类判断49

3.5分类程序49

第四章 字体分类51

4.1师宾间大类51

4.1.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51

4.1.0.1林沄对师宾间类的认识51

4.1.0.2黄天树对师宾间类的认识52

4.1.0.3彭裕商对师宾间类的认识53

4.1.0.4相关问题54

4.1.1典型师宾间类57

4.1.2非典型师宾间类72

4.1.2.1非典型师宾间A类72

4.1.2.2非典型师宾间B类78

4.1.2.3非典型师宾间C类82

4.1.2.4非典型师宾间D类83

4.1.2.5非典型师宾间E类90

4.1.3过渡①类93

4.2宾一大类100

4.2.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00

4.2.0.1黄天树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00

4.2.0.2彭裕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05

4.2.0.3解决问题的方案106

4.2.1典型宾一类106

4.2.2过渡②类119

4.3典宾大类132

4.3.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32

4.3.0.1黄天树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32

4.3.0.2彭裕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33

4.3.0.3解决问题的方案134

4.3.1典型典宾类134

4.3.2过渡③类149

4.4宾三大类156

4.4.0以往研究中的类型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56

4.4.0.1黄天树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56

4.4.0.2彭裕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157

4.4.1典型宾三类157

4.4.2非典型宾三类171

4.4.2.1非典型宾三A类171

4.4.2.2非典型宾三B类175

4.5关于特殊片的分类180

4.5.1宾组中字体较特殊的资料180

4.5.1.1写法特殊的“自”字180

4.5.1.2关于“习刻”片的归类182

4.5.1.3骨面特大刻辞183

4.5.1.4表谱刻辞184

4.5.2《合集》第1册至第6册中的非宾组资料185

4.5.2.1属于师组的资料185

4.5.2.2属于子组的资料185

4.5.2.3属于出组的资料187

4.5.2.4属于历组、无名组、黄组的资料187

第五章 综合分析188

5.1分类结果的初步分析188

5.1.1分类框架188

5.1.1.1师宾间大类189

5.1.1.2宾一大类189

5.1.1.3典宾大类189

5.1.1.4宾三大类189

5.1.2各类型数量统计189

5.1.3各类型材料性质的数量统计190

5.1.4各类型之间字排、布局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193

5.1.4.1字排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193

5.1.4.2布局特征的比较及其演变195

5.2总结197

5.3关于在YH 127坑中基本不见“典型典宾类”的现象197

附录1: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总表199

附录2:各类型特征性字体组合表770

2-1:典型师宾间类770

2-2-a:非典型师宾间A类781

2-2-b:非典型师宾间B类785

2-2-c:非典型师宾间C类788

2-2-d:非典型师宾间D类792

2-2-e:非典型师宾间E类796

2-3:过渡①类797

2-4:典型宾一类804

2-5:过渡②类826

2-6:典型典宾类839

2-7:过渡③类869

2-8:典型宾三类873

2-9-a:非典型宾三A类899

2-9-b:非典型宾三B类901

附录3:黄天树和彭裕商举例号码表902

3-1:黄天树举例号码表902

3-2彭裕商举例号码表922

附录4:《合集》第1册至第6册非宾组材料号码表929

附录5:殷墟出土大字骨版刻辞的史料性质考辨933

附录6:宾组甲骨整理十五例937

参考书目941

后记9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