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2184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11页
- 文件大小:377MB
- 文件页数:746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评估-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的气候变化3
摘要3
第一章 科学认识气候变化7
提要7
1.1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7
1.2气候变化的驱动力10
1.3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和预估15
1.4 IPCC评估报告的影响和未来工作19
第二章 辐射强迫与气候变化归因23
提要23
2.1辐射强迫、全球增温潜能与温变潜能23
2.2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25
2.3大气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27
2.4大气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31
2.5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辐射强迫32
2.6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归因34
第三章 观测的中国气候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38
提要38
3.1近百年中国的温度变化38
3.2近百年中国降水量的变化42
3.3东亚大气环流变化47
3.4云、辐射与对流层温度变化55
3.5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的联系58
第四章 现代极端气候事件变化63
提要63
4.1极端降水事件63
4.2极端气温事件68
4.3热带气旋和台风72
4.4低能见度事件73
4.5极端气候事件的综合评估76
第五章 冰冻圈变化79
提要79
5.1冰川变化及影响79
5.2冻土变化及影响84
5.3积雪变化及影响88
5.4河冰、湖冰和海冰变化及影响91
第六章 陆地水循环与近海变化96
提要96
6.1降水、蒸发与土壤湿度96
6.2湖泊与湿地101
6.3径流104
6.4近海气候109
6.5近海海洋灾害111
6.6沿岸海平面113
第七章 历史气候变化117
提要117
7.1近2万年的气候变化117
7.2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120
7.3近500年的气候变化129
7.4历史极端气候事件133
第八章 大气成分变化及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137
提要137
8.1大气温室气体137
8.2大气气溶胶142
8.3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成分变化148
8.4对流层臭氧152
第九章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评估与气候变化预估155
提要155
9.1气候系统模式发展概况155
9.2 20世纪气候模拟评估157
9.3 20世纪年代际变化的模拟160
9.4 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162
9.5不确定性分析171
第十章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174
提要174
10.1区域气候模式的评估174
10.2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中国气候变化情景180
10.3区域预估中的不确定性190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195
摘要195
第十一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分析200
提要200
11.1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主要结论200
11.2中国面临的主要气候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202
第十二章 影响与适应研究基础框架概述206
提要206
12.1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和分析认定207
12.2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与应用208
12.3未来气候变化影响评估208
12.4适应分类与适应对策评估210
12.5评估的不确定性211
第十三章 气候变化对陆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和适应213
提要213
13.1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13
13.2观测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216
13.3气候变化对未来水文水资源的可能影响224
13.4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适应对策226
13.5研究差距和优先适应领域228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适应230
提要230
14.1观测到的影响230
14.2预计的可能影响234
14.3适应对策240
14.4研究差距和优先适应措施243
第十五章 气候变化对近海和海岸带环境的影响和适应245
提要245
15.1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45
15.2观测的对近海和海岸带环境的影响246
15.3预计的可能影响251
15.4适应对策与措施254
15.5研究差距和优先适应措施255
第十六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适应257
提要257
16.1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57
16.2观测到的影响258
16.3预计的可能影响261
16.4适应技术与措施265
16.5研究差距和优先领域268
第十七章 气候变化对能源活动的影响和适应270
提要270
17.1能源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70
17.2观测到的影响272
17.3预计可能的影响276
17.4能源领域适应对策278
17.5研究差距与优先适应领域281
第十八章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和适应282
提要282
18.1沿海核电工程283
18.2三峡工程285
18.3南水北调工程287
18.4山地灾害防护工程289
18.5公路铁路等寒区工程291
18.6沙漠化防治及水土保持293
18.7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97
18.8退耕还林工程299
第十九章 气候变化对工业、交通、人居和健康的影响和适应301
提要301
19.1工业与交通部门301
19.2人居生活304
19.3人体健康306
第二十章 气候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适应311
提要311
20.1气候变化对华北区的影响及对策312
20.2气候变化对东北区的影响及对策315
20.3气候变化对华东区的影响及对策319
20.4气候变化对华中区的影响及对策322
20.5气候变化对华南区的影响及对策326
20.6气候变化对西南区的影响及对策330
20.7气候变化对西北区的影响及对策335
20.8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339
第三部分 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345
摘要345
第二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48
提要348
21.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和形势348
21.2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52
2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354
第二十二章 世界与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势357
提要357
22.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概况357
22.2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情况358
22.3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与成效363
第二十三章 能源供应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366
提要366
23.1洁净煤转化技术366
23.2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369
23.3非化石能源技术372
23.4结论与总结379
第二十四章 中国能源终端利用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382
提要382
24.1工业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383
24.2交通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391
24.3建筑部门减排技术与潜力401
第二十五章 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减排技术与潜力408
提要408
25.1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与潜力408
25.2工业过程中氧化亚氮(N2 O )的减排技术与潜力411
25.3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氟气体的减排潜力416
第二十六章 中国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减排增汇技术与潜力423
提要423
26.1中国农业减排增汇措施及潜力424
26.2林业减排增汇技术及潜力430
26.3湿地保护与固碳减排433
26.4农林业减排增汇措施的障碍与对策435
第二十七章 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宏观评价438
提要438
27.1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438
27.2未来碳排放趋势分析444
27.3促进减缓碳排放的战略思路与对策453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低碳发展之路458
提要458
28.1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与选择458
28.2低碳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460
28.3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对策463
第四部分 全球气候变化有关评估方法的分析469
摘要469
第二十九章 全球与中国温度变化的评估方法分析472
提要472
29.1千年温度变化472
29.2近一百年地表温度变化477
第三十章 全球和区域碳收支的评估方法分析484
提要484
30.1全球碳收支评估方法分析484
30.2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源和碳汇影响的评价方法分析487
30.3陆地生态系统固定大气二氧化碳量区域评估方法分析490
30.4海洋碳收支评估方法分析493
30.5中国区域的碳库及其碳收支评估结果分析495
第三十一章 人为气候变化与自然气候变率评估分析498
提要498
31.1现代气候变暖的历史透视的评估498
31.2自然气候变率在百年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作用的评估501
31.3人类活动对百年时间尺度气候变暖贡献评估505
31.4评估自然和人类联合强迫的气候变化预估508
第三十二章 气候变化阈值的科学分析513
提要513
32.1气候变化阈值提出的原因513
32.2关键脆弱性的判据与阈值514
32.3气候变化阈值的确定方法及其不确定性519
32.4中国地区阈值的确定及其影响分析524
第三十三章 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法分析526
提要526
33.1减排责任分担的方法学评估526
33.2人均历史累积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529
33.3生产侧与消费侧方法的差异531
第三十四章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分析534
提要534
34.1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分析534
34.2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及其效果评估546
34.3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555
第五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采取的行动及成效565
摘要565
第三十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569
提要569
35.1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框架569
35.2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目标572
35.3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进展576
第三十六章 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578
提要578
36.1节能和提高能效578
36.2优化能源结构582
36.3防治污染协同减排589
36.4发展循环经济591
36.5减缓农业和农村温室气体排放593
36.6增强森林碳汇596
第三十七章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601
提要601
37.1保障粮食安全601
37.2保护林业自然生态系统606
37.3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609
37.4加强海岸带管理611
37.5增强防灾减灾能力616
37.6适应气候变化的成功案例617
第三十八章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620
提要620
38.1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提高620
38.2广泛的公众参与626
38.3地方政府和企业630
第三十九章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634
提要634
39.1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面临的挑战634
39.2《公约》及《议定书》下的合作活动637
39.3《公约》及《议定书》外的多边、双边及地区合作642
39.4国际科学合作645
第四十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648
提要648
40.1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法规建设648
40.2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安排649
40.3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650
40.4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体制建设651
40.5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体制建设653
参考文献656
名词解释707
后记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