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
  • 李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8477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先秦哲学14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源头14

第二节 “道”范畴的诞生17

第三节 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21

第四节 孔子的礼治和仁道25

第五节 墨子的兼爱之道29

第六节 庄子的自然之道32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34

第八节 荀子的隆礼之道37

第九节 法家的法治之道40

第十节 阴阳家的阴阳消息之道42

第十一节 《易传》的一阴一阳之道44

第十二节 气论46

第十三节 精气与鬼神50

第十四节 气的中介作用51

第十五节 人与天地参53

第十六节 名实之辨57

第十七节 人性理论60

第十八节 先秦时代思想面貌鸟瞰62

第二章 秦汉哲学65

第一节 秦代的治国之道65

第二节 汉朝的治国之道66

第三节 天人感应说72

第四节 天人相副说75

第五节 阴阳五行框架77

第六节 天道的种种新表现80

第七节 实践中的天人感应学说83

第八节 对天人感应的批评与天道自然说的复兴86

第九节 天命论及其新形式88

第十节 天人起源论92

第十一节 人体结构及精神和肉体的关系96

第十二节 禀气人性论99

第十三节 以气论为基础的历史政治哲学102

第十四节 道、玄之辨104

第十五节 本末问题的讨论107

第十六节 汉代的正名工程110

第十七节 变化论112

第十八节 际会机变论115

第三章 魏晋哲学120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哲学转折120

第二节 礼仪的本质要求与本末之辨125

第三节 由本末之辨到有无之辨128

第四节 从有无之辨到言意之辨132

第五节 自然与名教之争135

第六节 越名教、任自然的有限性140

第七节 自然与本性141

第八节 崇有论146

第九节 有无之争简评155

第十节 玄学与哲学160

第十一节 道教的成仙之道(上)162

第十二节 道教的成仙之道(下)166

第十三节 道教中道与术的争论171

第十四节 佛教的传入和最初的哲学建树173

第十五节 魏晋以前关于命运的讨论175

第十六节 佛教报应说的兴起178

第十七节 从报应到轮回181

第十八节 从轮回到人死能否为鬼183

第十九节 儒佛之争和灵魂论187

第二十节 成佛论和佛性说191

第四章 隋唐哲学196

第一节 隋唐国家的盛衰和儒教哲学的演变196

第二节 隋唐国家的盛衰和佛教哲学的演变199

第三节 隋唐国家的盛衰和道教哲学的演变202

第四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天命观205

第五节 《五经正义》中的天意和天命观210

第六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礼制建设与上帝观216

第七节 《五经正义》的鬼神观念224

第八节 《五经正义》的人性理论230

第九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佛教天台宗哲学233

第十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法相宗哲学239

第十一节 法相宗与因明学245

第十二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华严宗哲学250

第十三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禅宗哲学256

第十四节 隋及唐代前期道教哲学向治国之道的转进261

第十五节 隋及唐代前期道教本体论、心性论哲学269

第十六节 方术哲学在唐代的转向274

第十七节 唐代后期儒教哲学的转变277

第十八节 唐代后期儒者对天人关系的讨论281

第十九节 唐代后期儒者关于心性问题的讨论286

第二十节 唐代后期的佛教哲学290

第二十一节 唐代后期道教的政治和历史哲学296

第二十二节 唐代后期方术哲学的演变298

第五章 宋明哲学一:心性问题302

第一节 汉唐儒学在北宋的历史性挫败302

第二节 唐代后期开始的新儒学运动在北宋的接续305

第三节 理与道309

第四节 循理是道313

第五节 性即理323

第六节 人性善恶327

第七节 恶与气质之性说331

第八节 复性和天命之性338

第九节 存天理与灭人欲341

第十节 人心道心之辨与气之灵344

第十一节 主静主敬的修养论351

第十二节 围绕理学的学派斗争354

第十三节 心即理说357

第十四节 从心即理到致良知362

第十五节 “致良知”的流传和流弊369

第六章 宋明哲学二:理气问题375

第一节 天与理375

第二节 理与气:理不离气381

第三节 理与气:理气先后386

第四节 世界模式论393

第五节 新的鬼神观398

第六节 新的天人感应说407

第七节 祭祀理论412

第八节 理与礼419

第九节 穷理尽性的自觉424

第十节 格物致知论一:格物的意义427

第十一节 格物致知论二:格物的方法和对象432

第十二节 从格物到知行关系440

第十三节 对理学的批判之一:政治伦理批判445

第十四节 对理学的批判之二:哲学批判449

第十五节 傍理学而行的佛教、道教哲学456

第十六节 面对中国传统的伊斯兰和基督教哲学459

道与气哲学的尾声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