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7
  • 顾颉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685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读书笔记-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古柯庭琐记(一)4

泥马即橇4

谶记助成光武地位4

临菑坏台4

荆、交联合;交趾义5

鬲县五姓5

长鬣意为长发6

喉舌之官6

梁冀夫妇园圃6

崔实论宣、元二帝7

两龟兹7

御史掌纠察7

宋王偃以父子失和亡国8

鼎沦泗水9

《左传》论《静女》由《毛诗》来10

《游侠传》疑司马谈作10

啖助论《左传》发展历三阶段10

史料学任务11

《史》、《汉》、《尔雅》记厤之殊12

厤术甲子篇13

柳诒徵论“吴”与“华”、“大”、“虞”形、义、声同13

《蛮书》以丽江为黑水18

南越、东越事补18

空桐为晋地19

《通鉴外纪》录《竹书纪年》19

肥迁辽西20

陈婴平壮息20

《牧誓》与《武舞》20

雅为乐器24

竹简保存24

《纪年》取材24

魏惠王徙都之故25

《汲冢璅语》25

刘知幾《家史》26

《山海经》赖《汲冢书》而传26

《纪年》无少昊27

《盘庚》中之“高祖”28

《汲冢古文》与《汲冢书钞》29

文王伐商29

“耿”为“殷”之坏字29

秦孝公改邬曰商30

张为晋地30

三晋伐齐入长城30

桀时凿山通河31

魏之水利与水害32

“无”为发声33

续咸《汲冢古文释》33

《纪年》始夏与始黄帝33

宋元时之《纪年》34

昌意、颛顼、鲧与若水传说35

赵决河灌齐、魏军35

吕望名、字35

古人纪事常有日月而无年35

冀州白壤36

徐偃王与楚文王36

共工时代36

夏胤胤甲与殷整甲37

周建东都之重要性37

《伪纪年》强夏王行三年丧37

奴与贿38

三家分晋38

韩、魏调整土地39

山民与岷山39

穰苴为魏惠王将39

韩威侯与郑宣王40

陶弘景《年纪》40

《伪纪年》中之周公庙40

司马彪纠谯周41

《师春》与《左传》41

《纪年》“今王”42

汲冢《周易》42

朱熹分《书》、《序》42

朱熹刊《四经》43

朱熹分《尚书》文字为两派43

《尚书注》、《序》善困44

《汲冢书》44

武王年45

小月氏王降汉45

“三”与“亖”易讹45

夷王性格46

郑父之丘46

旧卫46

燕简公年及献公世次47

鄞徐偃王墓47

赵夙、衰世次47

秦简公、惠公世次47

无名指屈48

观音像48

狮球带48

相声49

河南坠子49

西河大鼓49

“大麓烈风”为焚林49

缂丝50

《秦香莲》与《琵琶记》50

古柯庭琐记(二)51

元恺与教养51

黄帝传说与山东、河南及西北之关系51

崆峒与昆仑52

会稽禹庙土中得五等圭璧52

《括地志》引《竹书》舜囚尧、塞朱52

虞地有陕、宋、越、濮四说53

舜迹又有蒲、妫诸州说54

“主名山川”即“为山川神主”54

淄水以水黑得名54

城固有黑水55

方孝岳论《洪范》为殷代巫祝之书55

卫庄公不能清除戎人58

吴起致楚贵族憎恨之原因59

战国时人认识少数民族之落后状态60

有巢、燧人诸名即由少数民族生活之启发61

《墨子》记少数民族之生活61

圭田与井田62

《吕览》记周明堂62

汉高入关用齐法62

“国人”指诸侯63

宋无三年之丧63

古人名异文64

“熊郏敖”不辞64

《六国表》论法后王64

“补庞”似一名词65

都鄙65

秦新县制与新赋制65

秦孝公朝周天子66

赵决河水浸齐、魏66

《六国表》称匈奴为“戎”66

讁治狱不直者67

太史公论周初封国67

太史公记太初时事67

《孝经·诸侯章》为景、武间诸侯而作68

文、景、武常以小故夺侯69

西汉侯国不尽封县,亦封乡70

封有封高、封固二义70

孔子数封禅之王由管仲记十二家化出71

炎帝与神农之强合71

云云、亭亭、社首所在72

山戎与大夏所在72

吴岳为宗教区72

周得赤乌之说战国已有73

龙骨为尸解73

皇甫谧谓盘庚徙河北与偃师73

《水经注》谓华岳本一山74

薄山一名吴山,即《度邑》之岳74

汾非襄城75

水神多女性76

社主与杜主76

汉长安女巫77

西畤、畦畤次于雍五畤78

汉高为赤帝子事疑后人羼入78

汾阴之鼎为新垣平豫埋79

封禅与射牛80

汉武诏书称“乙卯”年80

南岳之祠始文帝81

栾大斗棋81

汾阴俗名殷汤城82

汉以河东为稍地82

冯翊界之商颜山82

稽市物83

山川、园池、市井为天子、封君私产83

造士84

《平准书》以西南夷为西羌84

奇民为诸侯85

苏轼论八蜡为三代戏礼85

姚永概论清学原于宋学86

义理、考证、词章三学86

向搨与笔搨之别88

观音为男子90

敦煌壁画宴会风习90

敦煌壁画人物91

宋太祖用李汉超备契丹,悉与以齐州之税,可见古代郡制91

《四库》本《鸡肋编》之改易文字92

考据学不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93

《四库》本《鸡肋编》之删削93

唐以字体相类而改地名94

丰沙道中有幽州地名94

夏祝、商祝、周祝94

《周官》太祝下无夏祝、商祝名而《土丧礼》中有之96

《阳关》三叠与一唱三叹96

相为乐器,即舂牍96

“吴”即“华”,吴山即是华山98

潭帖作炮石98

刘仲名嘉,可证执嘉一名之非98

秋姓自古有之98

昭涉掉尾名、姓之奇99

周聚定吴郡99

济阴有邛,与蜀中之邛同字99

缓斋杂记(一)103

《白虎通》释五行相生103

章怀注“获麟”之误104

灾异与祥瑞104

王若虚斥郑玄105

哭声的等第106

王若虚讥啖助之非107

《史记》追改时、月之证108

项平庵、葉石林论《左氏》109

中江为钱镠所塞109

井田只行于衍沃110

宋代经学之发展110

盛如梓论《史记》111

伯夷、叔齐112

龙游姑蔑墓113

巫山神女助禹开峡113

《通鉴》记吐谷浑可汗夸吕在位百年之误114

周鼎没泗水而复出汾阴114

元狩获麟与司马谈参与祠祀116

吴敏树论天瑞名元为元鼎三年事117

黄帝在位有百年、三百年、三百八十年诸说118

彭吴贾灭朝鲜119

半两钱在三铢钱前,《汉书》误120

无市籍之商人120

江南与巴蜀为两大产米区121

边县官假马母121

卜式为《平准书》主角122

汉武帝奢侈123

武帝理财政策123

《大学》为儒生对武帝理财政策之反抗125

《大学》与《解蔽》127

方苞论司马迁论次父书129

方苞论《史记》中“太史公”专指司马谈,其指迁者为后人窜乱130

朱熹简历与其著作131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目133

晁公武说老子在孔子后138

宋钘、荀况与《大学》之关系138

“失侯失王”之时代139

《计倪内经》中黄帝五方之官139

汉缗钱制,工兼商者所算少140

武帝充牣新秦中之方术140

李牧守边事见郡制140

铸币与赎刑142

汉武帝被捧成活黄帝142

《封禅书》讫于天汉三年143

方士言神祠之经济背景143

武帝所禅处143

鲧、禹治水非截然不同143

朔方何以称夏144

《世本》亡于两宋间144

蒙古腔与梆子调145

隋有抛绣毬戏145

《商调蝶恋花》亦鼓子词146

词与声之先后146

金安礼以不肯娶妻姪获罪146

宋倭船售佳棺147

楚汉之际吴与会稽分郡而治147

霢霂、梦即毛毛雨147

清以水德王148

缓斋杂记(二)150

奴隶称“人民”150

邦都即郡150

“圣”代“智”、“礼”150

杜周论法151

黑水151

建都于丘151

豳与汾152

《召诰》、《洛诰》非同年事152

汉初妇人封侯152

除田租税153

秦与齐153

三归154

宫市女闾154

武都紫泥154

鸿沟155

小都、大都156

宗周157

桓、和、华三音157

工、红、功、空异文157

汉九卿制158

秦、汉封禅绌儒生159

齐鲁博士与《诗》、《书》古文160

黑水160

居延与流沙161

北周制度161

泰山高度161

封、禅、射牛与古籍记载161

汉已有道士162

《武纪》可以校正《封禅书》162

昆仑与昆吾162

南交、南讹163

皇甫谧强合黄帝妻子163

浑沌与讙兜164

南、北、中三帝164

舜年164

《史记》本无“四凶”之文165

三江,晋、唐人俱沿《伪传》之误165

商与西北166

武丁三年不言166

束晳《发蒙记》167

权衡出于身167

肃慎俗167

有熊167

《史记》言“蓋”168

蓟与燕168

《随巢子》169

《旅獒》与《鲁诰》169

王亦称“民”169

茅戎与髳170

河西八城170

郊、鄗、镐170

秦穆在五霸171

从死171

金瑞171

魏称晋172

华阳在郑州172

秦政变172

雍州田上上173

廷尉173

郡173

越尊周174

夏与华174

湘君174

宇县175

筑长城175

咸阳跨渭南北175

大夏在河东176

泾水临北夷176

秦得民望177

贾谊读《国策》178

雍大郑宫178

秦置闰178

户籍178

行钱179

开阡陌179

《秦纪》辑附179

子不代母180

高奴181

老、弱未傅181

北阙183

大郡之都183

戏下184

“会于楚”184

邑185

朱虚185

军匠延186

日食之咎186

汉初历法乱186

隶服187

汾鼎187

神筴187

九皇与人皇188

鸡、犬卜诅188

鸟图腾188

徐迁越189

玉印189

中谒者190

竃神190

茀孛190

德星191

匈奴楼烦兵191

蜀与黄帝191

魏、韩公子为诸侯192

上庸为郡192

河桥192

贯通江、淮、河、汉192

御史??194

泰山刻石194

贱技术195

阖庐伐蜀195

《商箴》、《周箴》195

馀子、孽子196

黄、锤196

《史记》注引书196

《史记》增字197

茅濛初成197

刘贾封吴197

黄梅调198

董永与《天仙配》198

《桐桥倚櫂录》198

缓斋杂记(三)201

文昌星功能201

三台与泰阶六符201

尾九子202

媭为女子美名202

织女非天孙203

《天官书》四仲中星与《尧典》异203

《星经》分野,以觜、参属魏与益州之非204

历法四始与《诗》四始204

“戎菽为”与“南为”204

古人以食分时205

司马迁未见《左氏续经》205

秦前天文家205

天运三五206

《史记》分野与《星经》异206

《鲁世家》记周公事之讹乱207

《史记》不别丰、镐与成周208

《鲁世家》悼公以下年数与刘歆《厤谱》合而反违《年表》209

锺巫、雍巫、鍼巫210

妇人首祭事211

宋忠补《世本》系据《史记》212

宋忠、谯周、司马贞所见《史记》皆不同213

《康诰》为命康叔为司寇时作,《酒诰》则作于监殷时213

“持手”、“待年”、“特牲”之异文皆能给庶人之解释214

《家语·公冠》以成王、昭帝冠辞合为一篇214

杨倞与张守节解《礼论》之优劣215

“三四”与“四参”文字颠倒解释不同216

“道”“导”“蹈”“啗”“函”之?变216

《礼书》以《荀子》文改作太史公语217

《乐记》篇目及其存佚、《乐记》为汉人作217

仲尼作五章以刺时,其诗无闻219

《尸子》与《家语》时代不相远219

《大武》之舞容220

“子贡问乐”之六诗221

《韶》与《武》221

“敖客”与“连敖”222

古人不畏月食222

望气亦有现实意义223

《天官书》中之五官223

《天文》、《律历》志可据数理历理校正,与他篇不同224

《山海经》中想像成分多于现实成分224

对《山海经》一书之评价,应将历史观念与科学知识分开225

许同莘记嵩山呼万岁226

东方地名以“于”字发声227

《荆州记》与《史记索隐》言齐桓所登熊耳之谬227

臣瓒释“亳”之误228

雍四畤非集祀于雍228

胡巫与越巫229

文帝、武帝收回泰山之重复230

鼎湖在阌乡、荆山在朝邑230

武帝时甘泉幾夺长安地位231

汉武始立后土祠,《左传》中“皇天后土”语可疑231

太子公主俱冠母姓232

方士使武帝落入黄帝类型232

公孙卿所举中国五名山在一直线上233

黄帝与武帝均郊雍233

鸿塚犹言大山,非鬼臾区塚233

宝鼎与神策233

泰山没字碑疑始皇所立234

屯氏河,汉代以河决别出,史迁误认为禹廝234

河东河徙之可疑235

都与鄙235

《作雒》“县有四郡”,“郡”疑“都”讹236

齐北地五都236

蔡仲之子为伯236

《世本》与《史记》说蔡平侯世系之异237

《史记》世系依《世本》237

史迁不瞭周初封国237

东郡之名由魏东地来238

史迁不以“父师、少师”为箕子、比干238

《明史纪事本末》之作者,《庸言录》为梁章钜所见238

碑贾毁碑239

张九镡、郝懿行之《纪年》、《穆传》著作239

李慈铭记陈逢衡书239

巫峡、瞿唐峡俱出禹凿之传说241

汉初吴、会稽分治,吴郡治广陵241

苏州山上之烽火墩为宋、金交兵时所造242

《梓吴》辑吴人著作四十种243

褚少孙《史记补本》243

王成组论《禹贡》价值243

黑龙江水色244

民俗学之范围244

所谓“七杀碑”246

明代洞庭山人经商247

“糕糰大面”247

昆曲唱词本不求解248

昆苏剧团之十五贯248

剧中人语言之区析248

近代剧种之优劣248

评剧之由来249

缓斋杂记(四)250

晋南地移至晋北之由250

孟姚、娃嬴、吴娃之谶及其夺嫡,赵谶多武灵时作250

代为子姓251

赵人多翟人血统251

赵肃侯筑长城252

赵司过与陈胜司过252

赵两徙漳水252

筮史253

万户都、千户都253

名都、大县253

“通韩上党于共、甯”254

《世本》、《史记》记魏世系之异254

“赵分而为二”255

汪罔氏居武康,僖姓为黄帝后255

古诸侯有守山川与守社稷二类256

西河257

田齐郡、县258

律与军事259

名下系“父”或“子”261

亭侯261

公昆弟262

“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262

妇人封君262

汉代妇女择壻自由262

钩弋夫人之神话263

二千石分三级263

《齐悼惠王世家》两书“建始”年号264

白石地,《索隐》、《正义》异解264

《史记》各篇有主、从之分264

《萧相国世家》述高帝猜忌265

请民入田上林为贾人指使267

大莫敖267

张良之姓267

张良家僮268

仓海君与沧海郡268

“司徒”与“申徒”270

秦以贾人将兵270

《周本纪》及《伪武成》文由张良借箸语来270

黄石公与赤松子271

“讙”有喜与哄二义271

楚、汉之际人民流亡272

周勃自东乡坐272

“县官”谓天子273

梁孝王奢侈273

张守节之师张先生274

成王以桐葉封幼弟于应274

经术吏治梁狱275

汉代重母系276

武帝对于河间献王之猜疑276

行前祀祖277

赵王彭祖为贾人榷会278

诸侯王与同产姊妹奸278

汉帝限制诸侯王权力279

《三王世家》“太史公曰”亦出褚少孙拟作279

支子不祭280

康叔扞禄父难280

殷与《春秋》爵三等,汉二等281

诸王称“国”,列侯称“家”281

史官择吉日,御史奏舆地图281

齐、燕、广陵三封策模《尚书》282

《春秋大传》282

“文章尔雅”,《索隐》误解282

周公制礼作乐之不可能283

“遂”与“队”283

厚葬明孝可以破国284

太后与人私通284

鼌错说徙民与边县制度284

鼌错论秦成功(六国乱)与其失败(狱吏恣)285

汉赋敛百姓数286

孔子葬母即往应役,见不行三年丧286

张守节见《索隐》287

审食其为左丞相,似天官冢宰288

丧家作乐288

汉人轻视巫、祝289

许负为鸣雌亭侯289

三年丧为晋国人所创289

汉文帝遗诏所言之丧服290

文帝遗诏所言“布车及兵器”即《顾命》成王丧中之一套292

高祖丧、惠帝立之《史记》误文292

晋姜与姑君晋邦293

晋有百蛮293

太原、大鹵与晋阳293

仲雍字孰哉294

刘累与豕韦294

刘累与大夏296

缓斋杂记(五)298

《燕石札记》298

吕思勉论越、吴、虞之关系299

经书与神教302

祁连山之鸟、鼠同穴现象303

“士馆于工、商”304

郑玄释“颂磬”304

“天子乘龙”305

“右肉袒”305

妾子为母、庶妇之夫为妻皆三月而葬,葬即除服305

西周诸侯之号不类谥法306

陈完生时《易》筮之奇巧306

武王赐胡公姓妫306

孔伯姬嫁浑良夫306

晋始封之唐在河、汾东307

虢仲封夏阳308

启濮有蚠冒、武王二说308

郑子308

末君谥康309

甫瑕作“甫假”309

诵经与读礼309

蜚廉及其裔居今山西309

晋献公灭霍与封霍310

雅与郑之别310

“中国”311

?与腊之祭311

扬雄驳孟子五百年而圣人出之说312

《吕刑》为夏刑313

《黄帝终始》313

《法言》以高阳紧接有熊314

汉人贱伎艺314

《法言》“安汉公庶矣乎”之三解314

《赵世家》记两次分晋315

赵肃侯朝周天子315

从大戊午谏赵肃侯出游见三时田、四时田之非事实315

“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赵肃侯316

赵武灵养老316

河内、河东疑皆魏郡316

魏武侯与狄人战于浍317

《魏世家》安厘王十一年后四事皆不详年月者317

韩作高门317

“名都”与“万室之都”318

“都邑大夫”318

春秋时无三年丧之证319

“居阳无固”320

《崇禹生开》320

方相为傩时逐疫者,唐代犹然321

《博物志》谓《司马法》亦周公作322

离朱、子羽322

《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322

《霓裳羽衣曲》323

《石点头》324

水北为阳、南为阴之故326

阮籍、刘伶并醉而死之不实327

唐代诗歌、小说之盛由科举投献来327

《中山狼》故事与《列子》328

力使与声致禽兽328

中山公子牟悦公孙龙,证《列子》后出328

火浣布与火州鼠329

《汲冢书》与《列子》言蒲且子330

磁县彭城镇疑为彭祖遗墟331

《山经·中次六经》之“岳”331

帝台——未被拉入人王队伍的一个上帝331

夸父;邓林与桃林332

驺吾332

应龙与女魃杀蚩尤与夸父333

“四鸟”为虎、豹、熊、罢四兽334

“仁羿”335

凯风、条风俱出南山335

土蝼状如羊335

《山经》言晋水出县甕山335

扶桑离海岸不远336

昆吾在颍、汝流域336

“河之九都”336

犬戎之神337

今存之巫籍338

缓斋杂记(六)340

民族始祖340

都341

六级地方制342

艳段在杂剧先342

淮夷与南夷343

郑州商代古城343

宁明崖壁画344

僮语地名346

百色名义347

铜鼓之前身为木鼓347

苗族妇女服装348

僮语中保存古汉语348

《春香传》与朝鲜艺妓349

朝鲜妇女可于端阳节出游349

绍兴出土东汉铜尺349

膏火书(上)354

《别录》与《七略》354

《别录》所定《礼记》类属354

丛书始于《大、小戴记》355

婚姻风俗奢侈355

骈文杂凑356

林纾译《茶花女》357

林纾稿费357

狼山观音画像358

林伯桐注意风俗358

《易》爻以前后为次358

卫武公耄年称小子359

朱熹前之疑《孝经》者359

朱熹与董铢对伪书态度之异359

《左传疏》谓《齐语》出于《管子》360

刘贶、赵匡论《纪年》及《纪年》合于《左氏经》文问题360

北宋疑古思潮361

早期之辨伪语361

《尚书·疏》评《纪年》362

司马贞疑《古文孝经·闺门》章362

项托传说363

啖助言《春秋经、传》配错363

膏火书(下)364

牧师364

虎牢为东虞364

周与申之胜败365

《博物志疏正》(陈逢衡)365

清河郡本纬书365

所灭与灭之者同氏366

《通鉴》论威烈之冤366

贾谊责子婴之冤367

鸣条与海州367

旗帜色368

《今纪年》周公未死先祀368

越有二368

千亩战之胜败369

《古纪年》误记郑369

《今纪年》伪迹369

邠、岐与秦、晋370

伯夷恐即皋陶370

商与商丘370

《书序》矛盾371

《山海经图》371

嚳与稷371

天子五官371

武王克殷时年岁372

首阳托孤372

周王命秦伯372

唐固说老子373

虞芮让地373

乌与鵰374

《世纪》与《汉书》说邶鄘卫374

免役374

立功赎罪375

糗粮资内资外375

胥靡与奚375

陆贾《新语》之先圣、中圣、后圣376

张之洞屏《公羊传》378

缪素筠拒废立379

张献忠立碑379

乐曲由天上来379

古代圆形屋380

变文中舜及秋胡所读书380

刘祁论诗与俗谣之关系381

老姥遗伞381

金有摺扇382

彜族火把节382

越南黑水河382

越南昆仑岛383

越南孟族383

西斋读书记(二下)387

古代铁工具之遗留387

萧亳与萧蒙388

《左传》记阖闾事之矛盾388

“先马”与“前马”389

人君以桀、纣亡日为忌日390

孔颖达《春秋疏》记《左传》流传史事之谬390

蜚廉为纣石北方亦赵国传说391

周耿论阴阳五行及终始五德两文391

阴阳五行思潮之起源392

阴阳及五行生胜之意义393

阴阳五行思潮产生之社会背景394

战国、秦、汉间之天文科学395

战国时之数学与物理学398

战国时之地理科学399

战国时之医药科学399

战国时之生物学400

战国时之化学400

战国时之农业科学400

战国时自然科学之成就401

阴阳五行思潮之实质401

阴阳思潮与五行思潮之合流402

阴阳五行思潮与邹衍403

阴阳五行思潮之历史评价405

神权之产生与没落405

终始五德之界说406

终始五德说广泛风行之原因407

昆仑层期国407

大理、吐蕃间之黑水408

真腊国之黄衣僧与红衣僧409

阇婆国之殉葬式409

岭南伴新娘者之“送老”410

交阯“飞駞”(抛彩球)410

傜人之“踏摇”411

蛇珠与随侯之珠412

世传花蕊夫人诗乃五代时王某所作412

得性轩读鉴记(一)417

陈景云《胡注举正》417

朱熹辨《通鉴》误信《孔丛子》417

甘姓所出有两说417

“弃其步军··”句之点号418

车与骑异用418

博闻师与司过418

肥姓出白狄418

苏秦劝齐宣为大室418

卫君贬号419

引号之必需419

西海419

周为天下所宗419

北地420

齐王伐燕,宣、湣不易别420

系累旄倪420

战国时农与商之求统一421

秦、楚战于丹阳421

郡义422

韩地有桑林422

河外有二说423

游说士托子贡423

秦武王举鼎而卒423

称大漠为无穷424

中山引水围鄗424

华阳即阳华之山424

晋阳、阳晋、临晋425

蜀守煇425

主父、君王426

秦咸阳包渭南、北426

淮北统称下东国426

盐氏427

解县说为鸣条427

封号不以地名,封号所系地名亦不必为所封地427

国尉、郡尉429

以卑为尊429

赵地至陕西429

河内、河东430

韩有夏山430

秦尉斯离为蜀夷人430

战国时已有不事二君思想431

燕昭王克齐后封齐人431

卫县令431

周虽衰而犹为天下重431

代光狼城432

东乡为尊坐433

实封地与封号不必一致433

齐有栈道433

密县、新郑一带总名华433

封君与其妻、子434

秦黔中郡非唐黔州地434

城市邑;赵封冯亭为华阳君435

妇人汤沐邑435

秦昭王灭西周时已取宝器435

魏有吴城436

楚自陈迁钜阳436

楚迁鲁于莒;鲁顷公为家人436

春申君盛筑吴宫室436

魏襄王封弟安陵君,授以太府之宪437

边郡幕府437

以汉语释异族语之非438

赵军制438

襜褴、东胡、林胡438

名士439

胡《注》引《姓谱》而驳之439

上地440

赵有中山郡440

燕丹欲使荆轲师曹沫440

使黔首自实田441

录图书441

陆梁亦作陆量441

象郡治临尘441

秦焚书442

渭南为上林苑442

关中有南山、北山442

御史治大狱443

秦时儒生已与方士合流443

君侯443

闾左443

陈胜车、骑444

陈守;谯门444

秦购求名士445

武氏所出445

赦奴产子从军445

杀奴婢当告官446

廝养卒446

司马掌刑戮446

三川郡治所447

周文、周章447

“郯”为“郏”字误,邓说所居之郏在汝州448

苍头军448

“东阳甯君秦嘉”为一人或二人449

楚汉之际魏王都临济449

章邯守濮阳,环水以自固450

戌、漕、转、作450

申、韩理想与秦现实政治450

彭祖寿451

后九月451

钜鹿与大陆452

“成阳”误作“阳城”452

梁山泺早为盗薮453

辕门453

相称以君、臣454

传舍454

丹水454

轘辕关455

汙水疑即邘国之水、非邘江455

殷虚456

“?”即“夷”,亦即“仁”456

秦地形彊457

兵士数目之夸大457

望气457

单骑458

帝者居上游458

三楚458

自由民之出路458

漂459

“王孙”为对人尊称459

东乡坐459

社459

“孺子”460

“讙”二义460

城阳有濮州、济阴两地460

谷水即睢水461

太仆462

虞在梁国,与山、陕之虞无关462

柏氏462

“老弱未傅者”463

木罂渡军463

秦、汉皆筑甬道属河464

得性轩读鉴记(二)465

胡应麟辨《通鉴》误采《飞燕外传》465

七科讁465

巫蛊465

车马行驰道之罚466

淖姬生男号淖子466

《汉书·地理志》有缺载县466

诸县封公主,改为诸邑467

后事467

苍头奴467

宣帝赐外祖母号为博平君467

称天子曰县官468

贵族嫌厌儒生468

白四方异闻468

余吾水468

匈奴王让国469

阳陵大侠朱安世469

武帝时集迷信大成469

刑巫以焚炙470

祖道470

匈奴诅军之术470

昭平君471

奔命为赴急之师471

匈奴以争立而衰472

雁足书为常惠假想472

牂柯郡土官472

昭帝识燕王上书之诈473

义渠王改封犂汙王473

废徙房陵及上庸473

翁归靡复尚解忧,极似春秋之烝474

坐议凤皇致贬474

乌孙王子王莎车474

宣帝祠剑、玉、璧、鼎475

乌号之弓475

宣帝罢方士476

汉代聘妻、送女无节476

翁主476

王吉非世卿477

金城四望陿477

斩羌人价478

鲜水有二478

汉长城里数479

丁令钞盗匈奴479

羌有黄羝族479

君卑于侯480

胡《注》误以谯周书为应劭书,又私改之480

无食邑之侯481

匈奴僮仆都尉481

宣帝益吏俸481

韩延寿破除迷信482

韩延寿以射、乡礼治地方482

汉代乡官;自髠肉袒谢483

宣帝时凤皇、神雀之多483

都亭484

张敞亡命484

汉治杂霸王道484

恩泽侯485

汉之班次,相在将后485

汉家初俭后侈486

齐三服官487

太仆、水衡487

戊己校尉488

中原人对楚人之成见488

休沐489

元帝罢狗马、佽飞等489

刘向假借地震以排弘恭、石显489

贾捐之陈武帝时人民痛苦状;女子乘亭障490

骆越人鼻饮490

珠、犀、瑇瑁491

少府禁钱492

元帝实现儒家思想493

郅支单于与康居王相为翁壻493

大臣对灾异负责494

刘向言灾异,并欲以付北军494

灾异见象,君子、小人互相归过495

羌人兵器为弓、矛495

贡禹言亲尽毁庙496

元帝行儒术无效,群下更相是非497

河间王废迁房陵497

京房497

郅支发民作城498

“死”即“尸”498

汉以所虏匈奴人分与诸国王为奴隶498

昭君嫁呼韩邪正值汉强匈弱之际498

关与梁499

汉奴婢逃匈奴499

召信臣为民修水利,户口增倍500

汉将立功异域,可恣意掠取财物500

刘向为甘延寿、陈汤不平500

元、成好儒501

汉人经学观念501

元帝崩未周年,成帝已临朝贺置酒502

以现实政治结合天变502

匡衡改定祀典,而不引《周礼》502

耐罪徒503

“惟”与“唯”之异读503

“参以蓍龟岂宜褒显”之异读504

“郡国守相”不易施点号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