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发展动力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郑忆石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05182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发展动力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 论 从古到今:西方哲学社会发展动力论逻辑1
第一章 近代西方哲学:“理性”社会发展动力观8
第一节“认知”理性: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动力观8
一、英国经验论:“知识”与“契约”8
二、大陆唯理论:“怀疑”与“伦理”10
第二节“启蒙”理性:法国近代哲学的动力观13
一、启蒙学派:理性的权威与悖论13
二、百科全书派:唯物感觉论的非理性端倪18
第三节“绝对”理性:德国古典哲学的动力观22
一、康德:作为历史动力的理性与非理性22
二、黑格尔:历史动力的“经纬线”25
本章小结29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31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视域31
一、社会发展动力:一般与特殊的系二、社会发展动力:层次与结构的系统33
三、社会发展动力: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系统35
四、社会发展动力: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的系统40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直接、显在动力47
一、科学技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47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50
三、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53
四、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力的依赖56
五、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反思59
第三节 知识、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间接、潜在动力65
一、知识: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65
二、知识分子: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70
本章小结74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转向理路78
第一节 转向主流:从生产力“客体”到文化价值观念“主体”79
一、转向端倪: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79
二、根本性偏移:法兰克福学派83
三、微观基础的探讨: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88
四、本体论、发生学的描述: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92
第二节 纷呈态势:挪移、回归、双维、消解100
一、主体向客体的挪移:结构派马克思主义101
二、双重维度的结论:生态派马克思主义103
三、探寻基础中的回归:分析派马克思主义108
四、消解中留痕:后马克思主义111
本章小结113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殊异的社会发展动力115
第一节“人本”主体动力观:人道派马克思主义115
一、“人”及其本性:主体动力论的出发点115
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论“过时”:主体动力论依据116
三、实践一元论:主体动力论基石120
四、理论批判:主体动力论入口122
五、本能欲望与需要:主体动力论核心124
六、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主体动力论路径128
第二节“结构”客体动力观:科学派马克思主义133
一、历史无主体:客体动力论的起点134
二、多元决定:客体动力观论证137
三、意识形态实践:动力论的隐性表述139
第三节 双重维度动力观:生态派马克思主义145
一、重构历史唯物主义146
二、动力的主客体要素154
第四节 回归客体动力观:分析派马克思主义159
一、重释经典:肯定马克思思想159
二、社会发展动力:主客体双重作用之果167
第五节 解构后的隐迹:后马克思主义171
一、拆分一切“元叙事”171
二、思考的另类途径176
三、“文化批判”:动力观的隐晦表达177
四、多元主体论:社会发展主体动力的间接触及183
本章小结185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动力问题的复杂诠释187
第一节 科技意识形态批判:人道派马克思主义的反证188
一、卢卡奇:科技理性批判开先河者188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技理性猛烈抨击者191
三、直接否定中的间接肯定: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动力观225
四、弗洛伊德派与存在派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性与非价值性231
第二节 科学思维方式的价值:科学派马克思主义的认可235
一、借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社会:结构派的历史观论证236
二、对人道派贬低科技作用的批评:新实证派的直接肯定24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生态派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剖析244
一、科学技术:生态与人的异化之源245
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249
第四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肯定256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256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259
第五节 消解后的暗喻:后马克思主义的启迪261
一、消解:科学的“无能”与“内化”为后现代文化逻辑262
二、隐喻:科学技术在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力264
本章小结266
第六章 知识与知识分子:动力问题的多元视角271
第一节“知识生产力”与“有机知识分子”:人道派马克思主义的探讨271
一、知识及其知识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271
二、知识分子: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277
第二节“理论实践”与“立场转变”:科学派马克思主义的含蓄表达289
一、“理论实践的理论”:知识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290
二、转变立场:知识分子怎样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295
第三节“生态意识”与“新无产阶级”:生态派马克思主义的理解300
一、确立生态意识: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途径300
二、“新无产阶级”:克服生态危机的主体301
第四节“劳动力构成要件”与“不满的中产阶级”: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306
一、知识:现代劳动力的构成要素306
二、知识中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309
第五节 文化动力论与文化生产力承担者:后马克思主义的结论311
一、文化动力论:知识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311
二、文化生产力承担者:知识分子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319
本章小结323
第七章 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差异及其成因328
第一节从“尘世”到“庙堂”:学理特性的差异328
一、宏观与微观:思考视域的差异328
二、理性与多元:方法基点的差异329
三、实践与学院:理论特性的差异330
四、“哲学到经济学”与“经济学到哲学文化”:理论路径的差异332
五、主客统一与主客分离:思考维度的差异335
第二节从“自由”到“垄断”:资本全球化发展阶段的差异339
一、马克思:自由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阶段339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阶段340
第三节 从产业的顺序递进到“倒金字塔”:产业结构的差异347
一、马克思:第二产业为主的机器工业时代347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四产业为主的信息化时代351
第四节从“实体、物质”到“科学、知识、智力”:产品价值构成的差异354
一、实体性、物质性:马克思时代的价值构成特征355
二、科学、知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价值构成特征357
第五节 从生理生存到精神生存:需要结构的差异362
一、马克思时代:生理生存作为无产阶级的第一位需要362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需要成为生存要素366
第六节 从产业无产者到知识生产者:主体旨归的差异372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372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间阶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378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相关与相异388
本章小结389
结语391
参考文献394
后记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