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飞航导弹战斗部与引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曹柏桢主编;凌玉崑,蒋浩征,刘孝忠,马宝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宇航出版社
- ISBN:7800348426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57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飞航导弹战斗部与引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战斗部概论&蒋浩征 凌玉崑1
1.1战斗部的作用和地位1
1.2战斗部与飞航导弹系统的关系2
1.2.1战斗部的质量和尺寸与导弹的质量和尺寸的关系2
1.2.2战斗部的威力与导弹命中精度的关系5
1.2.3战斗部结构与导弹结构的关系6
1.3飞航导弹战斗部的分类与组成7
1.3.1飞航导弹战斗部的分类7
1.3.2战斗部的组成12
1.4飞航导弹战斗部的特点13
1.5飞航导弹战斗部所攻击目标的特性分析14
1.5.1目标的分类14
1.5.2典型目标特性分析15
1.5.3目标易损性17
1.6战斗部的研制生产特点19
1.7飞航导弹战斗部的发展趋势20
参考文献22
第2章 战斗部总体设计&蒋浩征 张予达23
2.1战术技术要求的分析23
2.1.1战斗部威力24
2.1.2战斗部毁伤概率24
2.1.3作用可靠性24
2.1.4安全性25
2.1.5使用性能25
2.1.6经济性25
2.2战斗部类型的选择26
2.3战斗部方案可行性论证28
2.4战斗部研制程序29
2.5战斗部对引信的要求31
2.6战斗部设计的常用方法32
2.6.1半经验设计法32
2.6.2模化设计法32
2.6.3数值计算法34
2.6.4综合设计法36
2.6.5优化设计法39
参考文献42
第3章 半穿甲战斗部设计&凌玉崑43
3.1概述43
3.2半穿甲战斗部的典型结构45
3.2.1尖卵形头部结构45
3.2.2平板形头部结构47
3.3半穿甲战斗部作用原理48
3.3.1半穿甲战斗部对军舰的破坏作用48
3.3.2尖卵形头部半穿甲战斗部穿甲过程的运动规律52
3.4半穿甲战斗部设计程序57
3.5半穿甲战斗部技术设计57
3.5.1头部形状的选择58
3.5.2壳体材料和厚度的确定59
3.5.3确定半穿甲战斗部壁厚t的两种计算方法60
3.5.4选择炸药和确定装药量65
3.5.5半穿甲战斗部的装药在撞击条件下的安全性68
3.6半穿甲战斗部对引信的要求78
3.6.1半穿甲战斗部与引信的一般关系78
3.6.2半穿甲战斗部对引信的特殊要求78
参考文献80
第4章 聚能爆破战斗部设计&张予达 蒋健伟81
4.1概述81
4.2半球形聚能爆破战斗部设计82
4.2.1目标分析82
4.2.2半球形聚能爆破战斗部作用原理85
4.2.3聚能装药结构设计87
4.2.4传爆系统设计88
4.2.5应用炸高的确定92
4.2.6战斗部前舱的相关锥体结构设计94
4.2.7聚能爆破战斗部威力效能评估95
4.2.8战斗部对引信的要求101
4.3楔形聚能爆破战斗部设计102
4.3.1楔形聚能爆破战斗部的典型结构102
4.3.2楔形聚能爆破战斗部的作用原理102
4.3.3楔形聚能爆破战斗部的破坏效应104
4.3.4楔形聚能爆破战斗部设计要点111
4.3.5战斗部对引信的要求114
参考文献114
第5章 破片战斗部设计&凌玉 高修柱115
5.1概述115
5.2雷达目标特性116
5.3破片战斗部的一般设计程序118
5.4反雷达战斗部的典型结构119
5.5破片式反雷达战斗部的性能参数122
5.6破片战斗部设计与引信设计的关系143
参考文献143
第6章 云爆战斗部设计&王廷增145
6.1概述145
6.2云爆战斗部典型结构147
6.3云爆战斗部作用原理148
6.3.1云爆子战斗部的静止爆炸过程148
6.3.2大液滴云雾爆轰机理151
6.3.3云爆战斗部的爆炸效应153
6.3.4云爆战斗部的破坏效应157
6.4云爆战斗部设计163
6.4.1理论云雾尺寸的确定163
6.4.2 FAE燃料的选择163
6.4.3子战斗部箱体的结构尺寸165
6.4.4云雾分散方式167
6.5云爆战斗部对引信的要求168
参考文献168
第7章 集束战斗部设计&凌玉崑 高修柱169
7.1概述169
7.2集束战斗部的设计步骤170
7.3集束战斗部的最佳散布171
7.4子战斗部设计173
7.4.1子战斗部的类型173
7.4.2子战斗部的数量176
7.4.3子战斗部结构设计179
7.4.4抛射方法187
7.4.5抛射系统设计191
7.5支座结构设计197
7.6固位系统设计198
7.7障碍物排除方法设计199
7.8引爆要求201
7.9设计资料归纳202
参考文献203
第8章 战斗部装药&王廷增204
8.1概述204
8.2战斗部常用炸药的性能205
8.2.1炸药的性能术语206
8.2.2导弹战斗部常用炸药的性能207
8.3战斗部常用的装药方法211
8.4战斗部装药和装药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215
参考文献216
第9章 战斗部效率评估&高修柱217
9.1概述217
9.2战斗部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18
9.2.1单发导弹毁伤概率218
9.2.2制导误差分布219
9.2.3引信启动规律221
9.2.4坐标杀伤规律222
9.2.5蒙特卡洛法简介223
9.3反雷达导弹破片战斗部毁伤效率评估225
9.3.1计算过程226
9.3.2确定炸点的数学模型227
9.3.3目标描述230
9.3.4目标坐标杀伤规律231
9.3.5蒙特卡洛计算234
9.3.6算例234
9.4反舰战斗部对舰船毁伤效率评估236
9.4.1概略计算的基本原理236
9.4.2相对生命力系数的确定237
9.4.3同一种弹药击毁一艘舰艇所需平均弹药数的估算239
9.4.4各种武器联合攻击击毁舰艇所需弹药数的估算241
参考文献242
第10章 战斗部试验&李禄荫 张予达 凌玉崑244
10.1概述244
10.2战斗部威力试验常用的设备245
10.2.1加速发射装置245
10.2.2区截触发装置250
10.2.3战斗部威力试验时的安全防护装置253
10.2.4战斗部威力试验时常用的记录仪器254
10.2.5高速摄影仪256
10.3半穿甲战斗部威力试验261
10.3.1静止威力试验261
10.3.2撞击试验263
10.3.3用火箭撬运载半穿甲战斗部的试验263
10.3.4用火炮发射半穿甲战斗部的试验263
10.4聚能战斗部威力试验265
10.4.1试验设计265
10.4.2试验结果与分析267
10.5破片战斗部威力试验268
10.5.1静止威力试验268
10.5.2空中飞行威力试验275
10.6云爆战斗部威力试验275
10.7集束战斗部的开舱、抛撒试验276
10.8战斗部试验数据的处理277
10.8.1试验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参数计算277
10.8.2试验数据的处理279
参考文献283
第11章 引信概论&马宝华 刘孝忠284
11.1引信的地位与作用284
11.2引信的分类及组成285
11.2.1引信的分类285
11.2.2引信的组成288
11.3飞航导弹引信的特点291
11.4引信的研制程序292
11.4.1论证阶段292
11.4.2方案阶段293
11.4.3工程研制阶段293
11.4.4设计定型阶段294
11.4.5生产定型阶段295
参考文献296
第12章 引信总体方案设计&马宝华 刘孝忠297
12.1对引信的要求及主要战术技术指标297
12.2目标与背景特征分析300
12.3目标物理场特性的应用及获取305
12.3.1目标物理场特性对引信研制的影响305
12.3.2目标物理场特性的获取306
12.4飞航导弹弹道特征分析308
12.5引信与战斗部配合314
12.6引信与制导系统的关联317
12.7引信总体方案的确定320
12.7.1引信总体方案确定时的系统分析320
12.7.2发火控制系统技术方案确定的系统分析324
12.7.3爆炸序列技术方案确定的系统分析327
12.7.4安全系统技术方案确定的系统分析328
12.7.5能源装置技术方案确定的系统分析333
参考文献335
第13章 触发引信设计&谭惠民 黎莉336
13.1概述336
13.2影响触发引信设计的主要因素338
13.2.1制导精度的影响338
13.2.2目标特性的影响338
13.2.3战斗部类型的影响339
13.2.4作战环境条件的影响339
13.2.5作用可靠性的影响340
13.3触发引信的主要设计要求341
13.4目标的力学特性343
13.5瞬发触发探测器设计347
13.5.1瞬发开关结构347
13.5.2瞬发开关设计理论350
13.6惯性开关设计351
13.6.1惯性开关的结构351
13.6.2惯性开关的参数计算351
13.6.3惯性开关作用可靠性分析353
13.7触发引信侵彻炸点控制357
参考文献360
第14章 近炸引信设计&宋世和 刘孝忠361
14.1概述361
14.2主要战术技术指标362
14.2.1设计条件362
14.2.2主要技术参数362
14.3目标的反射和辐射特性365
14.3.1目标的电磁波反射特性366
14.3.2目标的激光反射特性371
14.3.3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373
14.3.4目标的毫米波辐射特性374
14.4近炸引信体制选择376
14.4.1辐射计探测体制376
14.4.2无线电引信探测体制380
14.4.3红外一无线电复合探测体制384
14.4.4程序控制体制385
14.4.5光学探测体制386
14.5引战配合设计简介387
14.5.1引战配合的重要性387
14.5.2引战配合的主要技术参数387
14.5.3影响引战配合效率的主要因素389
14.5.4引战配合的分析与设计391
14.5.5改善引战配合的技术措施及发展趋势393
14.5.6两例引战配合设计394
14.6信号处理技术398
14.6.1信号处理电路的任务及要求398
14.6.2信号特征及信号处理电路399
14.6.3频率选择电路400
14.6.4作用时间选择电路402
14.6.5毫米波调频测距引信信号处理403
14.7抗干扰技术404
14.7.1引信抗干扰的特点404
14.7.2引信抗干扰措施405
14.7.3引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方向411
参考文献412
第15章 激光引信设计&温宗平 林钧英413
15.1激光引信作用原理413
15.2激光引信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组成414
15.3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及系统设计417
15.3.1作用距离的确定417
15.3.2探测测概率及虚警概率设计421
15.3.3发射系统设计425
15.3.4光学系统设计430
15.3.5接收前置放大器设计433
15.3.6信号处理电路设计439
15.4激光引信抗干扰性能443
15.4.1激光引信的干扰源443
15.4.2内部随机噪声的抑制443
15.4.3抗外部干扰措施445
参考文献445
第16章 爆炸序列设计&谭惠民 黎莉446
16.1概述446
16.2首发火工品的选择448
16.2.1针刺火帽448
16.2.2电点火头和电点火管449
16.2.3针刺雷管449
16.2.4电雷管450
16.3选择首发火工品的根据453
16.4导爆药与传爆药的选择与匹配454
16.4.1导爆药柱设计455
16.4.2传爆药柱设计456
16.4.3介质对传爆的影响457
16.5某舰—舰导弹引信爆炸序列设计459
16.5.1设计条件和要求459
16.5.2设计方案459
参考文献460
第17章 安全系统设计&谭惠民 黎莉 刘曙桃461
17.1引信安全系统的基本类型461
17.2对引信安全系统的基本要求464
17.3安全系统设计的系统考虑469
17.4安全系统的特征环境及环境传感器470
17.4.1过载传感器471
17.4.2压力传感器472
17.4.3离轨传感器475
17.5机械式安全系统475
17.5.1惯性滑块式安全系统475
17.5.2机械定时器477
17.6机电式安全系统480
17.6.1工作原理480
17.6.2机电定时器484
17.6.3回转式电磁隔爆机构486
17.7全电子式安全系统491
17.7.1全电子式安全系统的组成491
17.7.2动态开关与高压转换器492
17.7.3高压起爆器494
17.7.4箔击雷管495
17.8 × ×导弹引信安全系统方案设计496
17.8.1有关的导弹总体特性496
17.8.2安全系统方案选择496
17.8.3保险机构设计499
17.8.4安全系统工作原理501
参考文献502
第18章 引信可靠性设计与试验&王翠珍503
18.1概述503
18.2可靠性指标的确定504
18.2.1确定可靠性指标的意义504
18.2.2可靠性指标的内容505
18.2.3不同任务剖面的可靠性指标505
18.2.4确定可靠性指标的基本原则506
18.2.5确定可靠性指标的方法507
18.3引信可靠性模型508
18.3.1可靠性建模的一般要求508
18.3.2可靠性框图的绘制及数学模型的建立509
18.4可靠性预计511
18.4.1数学模型精确计算法512
18.4.2上下限法514
18.4.3相似产品法518
18.5引信可靠性分配520
18.5.1考虑重要度和复杂度的AGREE分配法520
18.5.2定值分配法521
18.5.3评分分配法523
18.5.4各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525
18.6引信可靠性试验525
18.6.1目的与要求525
18.6.2可靠性试验的主要内容526
18.6.3环境应力筛选试验527
18.6.4可靠性增长试验528
18.6.5可靠性鉴定试验531
18.6.6可靠性验收试验533
参考文献535
第19章 引信试验&高祝堂 吴家样536
19.1概述536
19.2试验分类536
19.3试验项目和试验顺序537
19.3.1试验项目537
19.3.2试验顺序确定的原则537
19.4试验要求541
19.4.1试验条件541
19.4.2试验条件容差542
19.4.3试验设备543
19.4.4试样的安装544
19.4.5试验中断及处理544
19.4.6防护措施545
19.5研制性试验545
19.6环境和性能试验547
19.6.1高温·试验547
19.6.2低温温·试验549
19.6.3 温度冲击试验550
19.6.4 温度—高度试验550
19.6.5湿热试验552
19.6.6霉菌试验553
19.6.7盐雾试验556
19.6.8加速度试验557
19.6.9冲击试验558
19.6.10颠震试验559
19.6.11碰撞试验560
19.6.12振动试验560
19.6.13战术使用振动—温度试验564
19.6.14运输试验568
19.6.15运输振动—温度试验569
19.6.16自由跌落试验571
19.6.17投弃试验571
19.6.18隔爆安全性试验572
19.6.19爆炸完全性试验572
19.6.20电磁兼容试验573
19.6.21飞行试验574
19.7合格判定575
参考文献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