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 张建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836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252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简评4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总体框架与主要内容8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4

一 本书的研究特色与方法14

二 本书的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15

三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5

第一部分 理论阐释与综合测评31

第二章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规律与机制机理31

第一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31

一 产业、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32

二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34

三 新型工业化赋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内涵36

第二节 工业结构演变的经验规律:一般性和差异性38

一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38

二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43

三 工业结构演变的几点评论48

第三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与机制50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50

二 工业结构演变的关键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52

三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微观基础分析54

四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56

第四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途径63

一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种思路63

二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途径69

第三章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评体系构建72

第一节 现有结构优化升级定量研究述评72

第二节 本书采用的主要测评方法74

一 投入产出法74

二 KLEMS行业生产率核算法76

三 偏离一份额法80

第三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阐释82

一 工业结构演变基础指标82

二 工业结构高度化测评指标84

三 工业结构高效化测评指标85

四 工业结构协调化测评指标86

第四节 数据来源和处理的简要说明86

一 数据来源87

二 数据处理87

第五节 本章结论88

第四章 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与现状测评89

第一节“逐层深入”分析法的设计89

第二节 工业结构演变的基础分析91

一 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91

二 工业内部三大行业门类比例结构变化趋势96

三 采掘业内部行业比例结构变化趋势98

四 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内部行业比例结构变化趋势102

五 制造业内部行业比例结构变化趋势105

六 工业内部行业关联结构及其变化116

第三节 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与分析120

一 重工业化水平120

二 高加工化水平123

三 高附加值化水平125

四 高技术化程度127

第四节 工业结构高效化程度的测评与分析130

一 投入产出转换效率优化水平130

二 经济效益优化水平131

三 劳动力配置效率优化水平133

四 资产配置效率优化水平135

五 能源利用效率优化水平136

第五节 工业结构协调化程度的测评与分析137

第六节 本章结论139

第二部分 新型工业化战略导向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149

第五章 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149

第一节 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150

一 专有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150

二 共性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156

第二节 我国技术创新的水平、特征与一般评价161

一 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水平161

二 投入结构、执行部门与我国技术创新的特征168

三 我国技术水平的一般评价171

第三节 专有技术、共性技术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173

一 专有技术、共性技术与累积创新173

二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累积创新框架下的分析173

三 我国创新体系的运行障碍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177

第四节 我国创新支持政策的作用及其有效性检验178

一 我国的创新支持政策178

二 我国创新支持政策的作用179

三 我国创新支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82

第五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188

一 继续推进和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188

二 提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模式的运作成效189

三 完善对直接资助科研活动的监管190

四 循序渐进地加强专利保护政策191

五 有选择的加大对共性技术或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91

第六章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193

第一节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现状分析193

一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现状193

二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绿色化趋势197

三 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197

第二节 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结构升级机制198

一 资源环境稀缺性与边际成本递增198

二 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199

第三节 能源约束与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04

一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一般特征204

二 能源工业内部的产业关联与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08

三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实现途径213

第四节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17

一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217

二 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测度223

三 能源效率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28

四 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233

第五节 环境约束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35

一 环境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分析框架——环境技术效率236

二 环境约束下我国地区工业部门绩效评价239

三 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行业经济绩效评价243

四 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244

第六节 本章结论248

第七章 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49

第一节 中国工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变动的作用机理249

一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249

二 技术进步、工业结构与就业的机理分析251

三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的机理分析254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与趋势256

一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及国际比较256

二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与趋势263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267

一 中国工业结构变迁的就业效应267

二 中国工业行业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271

三 需求约束下中国产业结构的就业效应285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对策建议289

一 主要结论290

二 主要政策292

第三部分 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97

第八章 企业组织模块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97

第一节 模块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般机理298

一 模块化组织特性视角299

二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良性互动视角300

第二节 模块化对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302

一 模块化方法运用于我国工业的表现形式302

二 模块化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304

三 案例分析——电子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310

第三节 模块化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16

一 模块化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317

二 主要原因分析322

第四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326

一 促进模块化分工体系的建立326

二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327

三 加大模块研发投入328

四 支持模块企业兼并重组329

五 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330

第九章 地区产业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332

第一节 地区产业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333

一 分工、专业化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333

二 地区产业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337

第二节 我国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测度338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339

二 地区间专业化与地区产业专业化现有的实证研究339

三 地区间专业化与地区产业专业化现有的理论研究340

第三节 我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趋势的统计描述342

一 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测度指标选取及lowess拟合技术说明343

二 我国总体地区产业专业化U形演化规律344

三 我国各省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U形演化规律348

第四节 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趋势的成因分析352

一 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微观机理353

二 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影响因素356

三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359

第五节 我国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362

第六节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366

第四部分 协调发展战略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373

第十章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373

第一节 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374

一 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374

二 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375

三 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376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分析379

一 美国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发展380

二 英国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关系381

三 日本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382

四 对中国的启示383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状分析384

一 中国产业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阶段384

二 面临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390

第四节 发展第三产业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392

一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392

二 中国生产性服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94

三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进一步考察398

第五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402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0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406

一 收入差距影响要素结构与需求结构升级407

二 地区收入差距影响产业增长408

三 过度集中影响要素结构与需求结构升级409

四 过度集中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412

第二节 中美产业国家功能集中度及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的比较417

一 中美产业国家功能集中程度的比较417

二 中美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的比较422

第三节 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423

一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424

二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经验428

三 新一轮新兴产业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432

第四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434

一 政策倾斜,引导投资分散435

二 面向未来,空缺定位的选择主导产业435

三 按照紧凑新城理念,建设多中心都市区436

四 放宽人口流动政策,吸纳人才回流436

五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提升城市吸引力436

六 加强中西部城市营销,提升软实力437

第十二章 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39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工业结构调整机理440

一 全球价值链与工业结构变动440

二 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与条件442

三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与条件443

第二节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关系446

一 我国贸易结构现状及趋势447

二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451

三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结构的相关关系455

四 开放条件下工业结构升级趋势及面临的挑战459

五 小结460

第三节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工业结构升级案例分析461

一 中国台湾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升级461

二 中国汽车产业升级462

三 中国船舶制造工业升级465

四 绍兴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466

五 小结468

第四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468

第五部分 政策研究与对策建议477

第十三章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政府作用477

第一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477

一 政府弥补市场作用的理论基础477

二 后发国家更加需要政府干预479

第二节 政府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遵循的原则和作用领域480

一 政府作用应遵循的原则480

二 政府作用的主要领域481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结构变迁中的政府作用及绩效评价484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作用485

二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作用488

三 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作用492

四 中国政府作用绩效不佳的原因分析496

第四节 政府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作用方向与政策领域498

一 政府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498

二 政府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方向与政策领域499

第十四章 面向未来的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504

第一节 工业结构变迁的评价504

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505

二 经济周期变化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506

三 新世纪以来工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509

第二节 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2

一 面临的新挑战513

二 面临的新机遇518

第三节 我国未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战略重点519

一 以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520

二 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521

三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21

四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522

五 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低碳经济522

六 创立品牌,占领价值链高端523

七 引导投资合理布局,协调东部、中部、西部发展524

第四节 我国未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525

一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制度环境525

二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工业层次和技术水平526

三 发挥价格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和产业发展527

四 注重分类指导,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527

五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528

六 完善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529

参考文献530

后记5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