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佛交涉与宋代儒学复兴 以智圆、契嵩、宗杲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佛交涉与宋代儒学复兴 以智圆、契嵩、宗杲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832000.jpg)
- 洪淑芬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大安出版社
- ISBN:978986771237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31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佛交涉与宋代儒学复兴 以智圆、契嵩、宗杲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方法1
第二节 智圆的为学旨趣及尊儒宗孔思想的形成15
一、宋初君臣三教并重的态度16
二、智圆三教并治的学术涵养25
第三节 儒者的尊韩排佛与契嵩护法思想的形成32
第四节 儒佛的交游与宗杲儒学思想的形成42
一、宗杲与士大夫的交游43
二、儒佛的交涉与禅法、理学的合流50
第二章 尊韩与非韩71
第一节孤山智圆的「尊韩」与宋初佛门的儒学活动74
一、智圆「尊韩」的儒学背景—文衰道弊75
二、智圆推尊韩愈「救文弊扶道统」79
三、智圆对韩愈「文」、「道」的继承与发挥84
四、智圆对韩愈排佛之因应97
五、儒佛交游与宋初佛门之儒学活动探源105
(一)、智圆以「尊儒复古」与儒者交游106
(二)、宋初佛门之儒学活动探源111
第二节明教契嵩的「非韩」与北宋中期的儒学发展123
一、契嵩「非韩」的学术环境与〈非韩子〉的撰作目的124
二、契嵩〈非韩子〉内容探究(上)—引证经籍以驳斥韩愈的文章经术131
(一)、道与教之辨132
(二)、性与情之别145
(三)、夷夏之争155
三、契嵩〈非韩子〉内容探究(下)—折衷于圣贤以质疑韩愈的出处进退163
第三节 大慧宗杲的「论韩」与南宋佛门的「尊韩」与「非韩」174
一、理学的开展与韩愈其人其学之下降176
二、南宋佛门的「尊韩」与「欧阳修、李觏亲佛」记载之流传183
(一)、「韩愈参禅问道」之公案的形成与流行183
(二)、欧阳修、李觏亲佛典故的流传190
三、南宋佛门的「非韩」与「诋欧阳」200
(一)、《韩文公别传》200
(二)、《欧阳外传》214
四、宗杲「论韩」的特色与意义230
本章小结238
第三章 宋代佛门的儒家道统论述241
第一节孤山智圆的儒家道统论述243
一、道论的内涵与性质243
二、道统系谱与传道圣贤255
(一)、总论道统系谱256
(二)、论孔子之后的传道圣贤264
1、论孟子、荀子264
2、论扬雄、王通271
三、智圆道统论的时代义涵281
第二节 明教契嵩的儒家道统论述286
一、道论的内涵与性质286
(一)、论道之实相288
(二)、论儒家之道292
二、道统系谱与传道圣贤299
(一)、总论道统系谱300
(二)、论孔子之后的传道圣贤306
1、论孟子、荀子306
2、论扬雄、王通310
(三)、道统授受的方式317
三、契嵩道统论的时代义涵320
第三节 大慧宗杲的「佛法心印」及其与程、朱「道统论」的关系326
一、宗杲道论的内涵与性质327
(一)、论道之实相328
(二)、论儒家之道333
二、宗杲的「佛法心印」与「自悟自得」344
三、宗杲的「佛法心印」与程、朱「道统论」之比较350
(一)、传道之主体与授受之方式:「以心传心」与「密旨心传」351
(二)、明道之路径:「自悟自得」与「自得之学」360
本章小节366
第四章 儒佛交涉与宋代《中庸》之发展369
第一节 孤山智圆对《中庸》的论述373
一、智圆对《中庸》义理的诠释与运用375
(一)、《中庸》与「过犹不及」375
(二)、《中庸》与「大中之道」386
(三)、《中庸》与其他义理的发挥与运用393
二、儒佛的会通与《中庸》在宋初的发展397
第二节明教契嵩对《中庸》的论述413
一、《中庸》在北宋中期的转变与开展415
(一)、《中庸》由外王向内圣之开展415
(二)、《易》、《庸》言与性与李翱〈复性书〉的影响420
二、契嵩对《中庸》义理之阐述437
(一)、《中庸》与「外王之道」438
1、《中庸》与「礼乐刑政、仁义智信」438
2、《中庸》与「中正皇极」446
(二)、《中庸》与「内圣之道」453
1、《中庸》与「诚明」思想455
2、《中庸》与「性情论」464
三、儒佛的对抗与《中庸》与北宋中期的发展472
第三节 大慧宗杲对《中庸》的论述482
一、儒佛的交流与《中庸》在北宋中期后之发展483
二、宗杲对《中庸》的阐述489
(一)、《中庸》与佛教义理的会通489
(二)、《中庸》义理与禅法的合流492
本章小结495
第五章 儒学复兴与宋代佛教的调和思想499
第一节 孤山智圆的三教调和论501
一、迹异道同,言殊理贯502
二、治世化民,共为表里506
三、儒佛互证,义理兼采513
(一)、礼乐与戒律并论515
(二)、恻隐与慈悲互证522
四、生死观的会通525
第二节 明教契嵩的儒释会通思想529
一、以「入善成治」的外王事功会通儒佛530
(一)、五常与五戒异号而一体532
(二)、二教圣人迹异而心同539
(三)、王道与佛道其用无二547
二、以《易》、《庸》的内圣领域绾合儒佛551
第三节 大慧宗杲的三教圆通思想560
一、事异理同,迁善远恶561
二、禅儒合流,正人心术565
三、一体同观,殊途同归573
本章小结580
第六章 结论583
论文参考文献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