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家庭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家庭社会学
  • 朱强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7741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家庭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家庭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家庭社会学:概念、方法及其意义1

第一节 家庭和家庭社会学2

一、什么是家庭2

二、什么是家庭社会学8

第二节 关于家庭分析的社会学理论14

第三节 家庭社会学的分析方法18

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18

二、具体的研究方式19

第四节 家庭社会学的历史发展21

一、早期的家庭社会学21

二、19世纪资本主义现实批判中的家庭社会学23

三、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家庭社会学24

四、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家庭社会学26

五、家庭社会学在中国28

第五节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意义35

第二章 家庭的产生与演变38

第一节 家庭的定义38

一、家庭的概念38

二、家庭制度40

三、家庭结构48

四、家庭关系50

第二节 家庭演变的历史52

一、血缘家庭53

二、普那路亚家庭53

三、对偶家庭54

四、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54

第三节 现代家庭的变革55

一、现代家庭观念的变革56

二、现代家庭其他方面的变革58

三、现代家庭变革的原因探究59

四、现代家庭的发展趋向59

第三章 婚姻63

第一节 婚姻的定义63

一、婚姻63

二、结婚的动力和功能64

三、婚姻的本质65

四、婚姻制度66

五、婚姻风俗66

六、婚姻类型及婚姻关系形态68

第二节 婚姻的限制7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婚姻的一些限制70

二、《婚姻登记条例》对涉外婚姻的一些限制71

第三节 婚姻的达成72

一、婚姻的经济学分析72

二、结婚的法定程序73

三、缔结婚姻的途径74

四、婚礼75

第四节 择偶与婚姻市场80

一、择偶行为80

二、婚姻市场83

第五节 婚姻的困境:婚姻挤压和婚姻坡度83

一、婚姻挤压84

二、婚姻坡度85

三、婚姻挤压和婚姻坡度的影响86

第六节 离婚:离婚的因素、后果86

一、什么是离婚86

二、离婚原因87

三、与离婚相关的因素89

四、我国法律对离婚的规定89

五、离婚率90

六、离婚的后果90

第七节 再婚:再婚过程、再婚家庭与家庭关系重构92

一、再婚92

二、再婚的相关事项93

三、再婚的稳定性94

四、再婚“四忌”94

五、再婚家庭95

六、再婚家庭关系重构96

第四章 家庭:结构与功能98

第一节 家庭结构:概念及其划分98

一、家庭结构的概念98

二、家庭结构的划分100

第二节 家庭结构:三种传统形态102

一、传统的家庭结构类型102

二、非传统的家庭结构类型105

第三节 家庭的一般功能107

一、什么是家庭功能107

二、家庭的基本功能108

三、家庭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110

第四节 家庭的演变112

一、我国家庭结构的演变趋势113

二、现代家庭功能的演变115

三、我国家庭演变的主要动因118

第五章 家庭关系121

第一节 家庭关系概述121

一、家庭关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121

二、家庭关系的特点122

三、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122

第二节 家庭关系的种类123

一、夫妻关系124

二、亲子关系127

三、婆媳关系129

四、妯娌关系131

五、姑嫂关系133

六、兄弟姐妹关系134

第三节 家庭人口数量135

一、家庭人口数量的定义及影响因素135

二、家庭人口数量与家庭规模135

三、家庭人口数量与家庭人口收益136

四、家庭人口数量与家庭人口投资138

五、家庭人口数量与家庭人口决策139

六、家庭人口数量决策140

第四节 横向家庭关系与纵向家庭关系141

一、横向家庭关系与纵向家庭关系的区分141

二、中国的纵向家庭关系142

三、纵向家庭关系和中国的社会结构143

四、我国家庭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144

五、现代家庭关系模式145

六、建立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家庭关系模式146

第五节 家庭中的权力148

一、有关(家庭)权力的研究148

二、国内有关家庭权力的研究149

三、家庭权力150

四、家庭决策151

五、社会转型中的夫妻权力问题152

第六章 家庭生命周期156

第一节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156

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156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沿革157

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158

第二节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158

一、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159

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161

三、中国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群体的主要消费特征162

第三节 空巢家庭及其社会问题167

一、空巢家庭的概念168

二、城市空巢家庭的特征168

三、城市空巢家庭的成因169

四、城市空巢家庭产生的社会问题170

五、城市空巢家庭影响下的社会调适171

六、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172

七、中国城市空巢家庭养老新体系的探寻174

八、农村空巢家庭及其对策175

第四节 老龄社会与老年人家庭180

一、对老龄社会的理解180

二、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82

三、老年家庭和谐面临四大难题182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183

第七章 家庭管理186

第一节 家庭管理的定义186

一、家庭管理的定义186

二、家庭管理的内容187

三、家庭管理的原则189

四、家庭管理的目的190

第二节 家庭经济管理191

一、家庭经济管理的定义191

二、家庭经济管理的现代化192

三、家庭经济管理的原则与特点193

四、家庭经济管理的任务与内容194

第三节 家庭生育计划195

一、家庭生育计划的定义195

二、我国计划生育与资本主义国家家庭生育计划的异同196

三、做好家庭生育计划197

第四节 家庭闲暇规划198

一、正确看待闲暇时间198

二、家庭闲暇时间管理的定义与措施199

三、我国的家庭闲暇时间管理201

第五节 家庭生活发展设计203

一、家庭生活发展设计的方式与方法203

二、家庭生活发展设计的对策——ALPEM计划204

第六节 家庭人际协调205

一、家庭人际关系205

二、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206

三、家庭亲属关系208

四、家庭人际关系协调的策略210

第八章 家庭问题215

第一节 家庭问题的一般定义215

一、家庭问题的定义215

二、家庭问题与反常家庭现象216

三、家庭问题的内容与特点217

第二节 家庭冲突218

一、家庭冲突的定义218

二、家庭冲突的影响219

三、家庭冲突的类型、成因与对策220

第三节 家庭危机228

一、家庭危机的定义229

二、家庭危机的相关概念229

第四节 家庭暴力231

一、暴力与家庭暴力231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233

三、家庭暴力的形式与分类234

四、家庭暴力的原因236

五、家庭暴力的危害238

六、家庭暴力的对策239

第五节 虐待配偶241

一、虐待配偶的界定241

二、虐待配偶的形式242

三、虐待配偶的原因242

四、虐待配偶的行为调适243

第六节 虐待子女245

一、何谓虐待子女245

二、虐待子女的形式246

三、虐待子女的原因247

四、虐待子女的干预对策249

第七节 虐待老人250

一、虐待老人的定义251

二、我国虐待老人的现状251

三、虐待老人的原因252

四、虐待老人的干预对策255

第八节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危机应对255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256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257

三、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258

四、各种家庭危机的应对258

第九章 中国城乡家庭差异266

第一节 家庭结构差异267

一、家庭人口结构/家庭规模267

二、代际结构268

三、家庭模式270

第二节 家庭功能差异272

一、家庭的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272

二、家庭的赡养功能273

三、家庭的教育功能276

四、家庭的生育功能276

第三节 家庭关系差异277

一、夫妻关系278

二、代际关系282

三、亲子关系285

第四节 家庭生命周期差异289

一、城市的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结构289

二、农村的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结构290

第十章 家庭的未来292

第一节 有关未来发展预测的一般方法293

一、生产方式294

二、生活方式294

三、社会文化价值295

四、社会规范的制约力297

第二节 有关家庭未来的几种代表观点298

一、家庭振兴论299

二、家庭消亡论302

三、家庭多样化307

参考文献315

后记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