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上海卫生 1949-1983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上海卫生工作丛书》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119·1907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875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9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上海卫生 1949-198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17
第一篇 上海市卫生工作概况17
第二篇 医政工作17
第一章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17
第一节城市地段基层医疗机构18
第二节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22
第二章 县及县以上医院管理25
第三章 城乡三级医疗网27
第四章 疗养、康复医疗机构的建立和发展30
第一节 疗养院、所的建立发展历程31
第二节 康复医学、康复医疗机构的兴起33
第五章 开业医务人员管理34
第六章 慢性病防治35
第七章 医疗救护、体格检查和献血管理36
第一节 医疗救护工作36
第二节 体格检查工作38
第三节 献血管理工作39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40
第三篇 爱国卫生运动43
第一章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创阶段43
第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阶段45
第一节 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网45
第二节 开展轰轰烈烈的除害灭病群众运动46
第三节 认真搞好重点行业的卫生管理47
第四节 组织检查评比,推广先进典型48
第三章 爱国卫生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49
第四章 拨乱反正,开创爱国卫生运动新局面的阶段50
第一节 拨乱反正,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51
第二节 整顿市容环境,狠抓除害灭病工作52
第三节 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单位活动53
第四节 加快城乡卫生基础建设步伐54
第五节 加强卫生法制管理55
[附]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建立以来至1983年底历届正副主任委员名单58
第四篇 医学科学研究59
第一章 发展概况59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发展59
第二节 规划的制订和实施67
第三节 医学科学情报工作70
第四节 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73
第二章 主要成果与推广应用76
第一节 主要成果76
第二节 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应用80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81
第五篇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83
第一章 前进的历程与主要的成就83
第二章 中医医疗业务的发展85
第三章 中医教育工作的发展88
第一节 创办中医学院校,培养新的中医药人才88
第二节 采取传统方式,开展中医带徒工作89
第三节 组织在职中医进修提高90
第四节 组织西医学习中医91
第四章 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与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93
第五章 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成就95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97
第六篇 计划生育100
第一章 推行的历程100
第一节 酝酿准备,开始实践100
第二节 广泛开展,初见成效101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挫折103
第四节 全面推行,成绩显著104
第五节 提高质量,深入发展(1978年以后)105
第二章 技术工作的进展108
第一节 计划生育技术政策的演变109
第二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组织的建立和工作网的形成110
第三节 节育知识的宣传普及111
第四节 节育手术的质量管理112
第五节 节育技术的研究和改进115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117
[附]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自建立以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主任(或组长)名单119
第七篇 上海市医务工作者工会121
第一章 医务工作者工会发展简史121
第一节 筹建经过121
第二节 工会组织体制的变化123
第三节“左”的干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与工会的恢复123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会工作124
第一节 配合政府,改造私立医 疗卫生机构124
第二节 动员医务职工,为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127
第三节 投入抗美援朝工作,组织志愿医疗手术队130
第四节 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33
第五节 创办“医工之家”,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卫生技术交流活动134
第六节 兴办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135
第三章 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会工作137
第一节 筹备恢复医务工会137
第二节 肃清“左”的流毒,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137
第三节 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医德教育和文明单位的建设138
第四节 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139
第五节 逐步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40
第六节 评选表彰先进140
第七节 组织医务人员疗养、休养和开展文体活动141
第八篇 上海市红十字会143
第一章 历史沿革143
第二章 解放后的改组情况144
第三章 发展历程145
第一节 调整、探索阶段(1951~ 1955年)145
第二节 协调发展阶段(1956~1966年)146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工作被迫停顿148
第四节 恢复、振兴,积极开创新局面(1978年下半年起)148
[附]上海市红十字会建国以来至1984年底历任会长名单152
第九篇 医药卫生团体154
第一章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154
第二章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158
第三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上海分会161
第四章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162
第五章 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167
第六章 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171
第七章 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173
第八章 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175
[附]175
1.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建国以来至1983年底历届正副会长名单175
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建立以来至1983年底历届正副理事长名单176
3.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上海分会正副理事长名单176
4.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建国以来至 1983年底历届正副理事长名单176
5.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建国以来至1983年底历届正副理事长名单176
6.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建立以来至1983年底历届正副主任委员名单176
7.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 建国以来至1983年底历 届正副会长名单177
8.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正 副理事长名单177
第二部182
第十篇 卫生防疫182
第一章 卫生防疫机构和队伍的发展182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的建立182
第二节 卫生防疫队伍的建设183
第二章 建国以来卫生防疫工作的 主要成就184
第三章 急性传染病的控制和消 灭185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其防 治效果185
第二节 建立和加强传染病管理 制度186
第三节 预防措施的进展189
第四章 卫生监督、监测工作191
第一节 环境卫生191
第二节 食品卫生196
第三节 学校卫生202
第四节 放射卫生204
第十一篇 妇女与儿童保健207
第一章 解放初期和目前概况207
第二章 妇幼保健机构和保健网的发展209
第一节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209
第二节 妇幼保健网211
第三章妇女保健工作212
第一节 普及新法接生213
第二节 孕产妇保健和围产保健214
第三节 女工保健和常见妇科病的防治216
第四节 妇女保健知识的宣传219
第四章 儿童保健工作221
第一节 儿童疾病的防治221
第二节 托儿所业务管理224
第三节散居婴幼儿保健工作226
第四节 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228
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228
第十二篇 工业卫生231
第一章 工厂企业职工保健工作的今昔对比231
第二章 工业卫生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233
第一节 工业卫生行政管理组织机构234
第二节 工厂企业医疗卫生机构237
第三节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机构238
第四节 工厂企业单位的群众性卫生组织239
第三章 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240
第一节 贯彻《劳动保险条例》,统筹安排职工医疗任务240
第二节医疗保健工作制度的建立和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241
第三节 女工保健243
第四章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研 究工作244
第一节 职业病报告制度的建 立244
第二节 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职 业病防治246
第三节 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 督248
第四节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科 学研究249
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250
第十三篇 卫生检疫252
第一章历史沿革及建国以来发展 历程252
第二章 各项工作的进展255
第一节 进出口检疫查验255
第二节 疾病监测260
第三节 卫生监督(港口与船舶、 机场与飞机)261
第四节 卫生处理262
第五节 检疫检验263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264
第十四篇 卫生宣传教育267
第一章 卫生宣传教育网的建立和 发展267
第一节 成立组织,建设队伍267
第二节 发挥区、县协作组作用269
第三节 提高干部素质269
第二章 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的进 展270
第一节1.949~1955年的卫生 宣教工作270
第二节1956~1966年的卫生 宣教工作272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的卫生宣传工作273
第三章 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方 法273
第四章 展望275
第三部282
第十五篇 血吸虫病防治282
第一章 流行情况282
第一节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流 行情况282
第二节 解放后的流行病学调 查283
第二章 防治工作成果287
第一节 治愈病人,控制感染287
第二节 钉螺的控制和消灭288
第三节 防治效果的验收考核和 监测289
第三章 防治工作的主要保证和措 施2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及方针政策291
第二节 宣传教育工作293
第三节 查病方法的演进294
第四节 治疗工作的进程294
第五节 查灭螺方法的进展295
第六节 粪便管理和安全用水296
第七节 科学研究工作及成果297
[附]299
1.消灭血吸虫病的试行标 准299
2.《消灭血吸虫病的试行标 准》实施细则300
3.综合查病方案302
第十六篇 结核病防治303
第一章 解放以来疫情显著下降303
第二章 防治机构、专业队伍的发 展和组织管理概况305
第一节 萌芽阶段(1949年以 前)305
第二节 发展阶段(1949~ 1958)306
第三节 调整巩固阶段(1959~ 1965)308
第四节 遭受破坏阶段(1966~ 1976)308
第五节 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以来)309
第三章 防治工作310
第一节 防痨宣传教育311
第二节 卡介苗接种311
第三节 病人的发现与治疗313
第四节 建立登记报告制度314
第五节 城市工厂防痨314
第六节 农村防痨315
第四章 回顾与展望316
第十七篇 精神病防治317
第一章 解放前后防治工作概况317
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317
第二节 解放后发展概况318
第二章 防治工作进展的历程320
第一节 防治机构的接管、改造 和建设(1.949~1957)321
第二节 防治工作的逐步发展 (1958~1965)321
第三节 防治工作的严重挫折 (1966~1976)324
第四节 防治工作的恢复和新 发展(1977年以来)325
第三章 展望330
第十八篇 肿瘤防治334
第一章 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情 况334
第二章 防治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 展337
第一节 肿瘤专科医院337
第二节 综合性医院肿瘤科338
第三节 肿瘤研究机构340
第四节 其他研究、生产机构341
第五节 肿瘤学会342
第六节 肿瘤防治网343
第三章 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344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345
第二节 肺癌347
第三节 食管癌348
第四节 胃癌348
第五节 宫颈癌349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肿瘤349
第七节 大肠癌350
第八节 乳腺癌351
第九节 绒毛膜上皮癌352
第十节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 治疗肿瘤352
第四章 展望353
第十九篇 消灭性病355
第一章 解放前上海市性病流行和 医疗设施情况355
第二章 解放后消灭性病的历程和 主要措施356
第一节 加强防治机构,发展防 治队伍356
第二节 取缔和改造娼妓,消灭 传染源356
第三节 改进检验方法,有计划地开展梅毒普查普治357
第四节 积极开展先天梅毒的防 治358
第五节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保 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359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360
第二十篇 麻风病防治362
第一章 解放前麻风病防治简况362
第二章 建国后的麻风病防治工 作363
第一节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 展363
第二节 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开 展364
第三章 麻风病防治成果365
第四章 麻风病的科学研究工作366
第五章 展望367
第二十一篇 沙眼防治369
第一章 患病情况369
第二章 防治措施372
第一节 建立防治组织机构,培 训防治技术骨干372
第二节 普查普治,复查复治,防 治结合374
第三节 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其他 眼病防治工作结合375
第四节 进行科学研究,提高防 效果376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376
第二十二篇 牙病防治378
第一章 基本情况378
第二章 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 展381
第三章 儿童龋病防治工作的进 展384
第四章 回顾与展望386
第四部391
第二十三篇 药政管理391
第一章 解放后药政管理机构的设 置及其职责任务391
第二章药品检验机构的设置及其 工作392
第三章 药政管理工作的进展393
第一节 取缔伪劣药品393
第二节 加强药厂管理393
第三节中、西新药审批394
第四节 加强成药管理395
第五节 加强中药质量管理395
第六节 药房、药摊管理395
第七节 药品进出口管理396
第八节 药品的宣传管理397
第四章 药品质量监督398
第一节 加强抽验398
第二节 制定规格标准398
第三节 实施药品出厂检验制 度400
第四节 实行药厂联络员制度400
第五节 建立群众性药品质量监 督网400
第六节 建立驻厂代表制度401
第七节 药品卫生401
第五章 麻醉药品和毒药、剧药(限 制性剧药)的管理401
第一节 麻醉药品的管理401
第二节 毒药、限制性剧药的管 理402
第六章 医院药剂工作管理403
第一节 建立药剂工作各项管理 制度403
第二节 编写医院《处方手册》和 《制剂手册》404
第三节 整顿医院自制制剂404
第四节 整顿院外加工制剂404
第五节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405
第七章 医疗器械管理405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406
第二十四篇 医药工业生产409
第一章 历史沿革409
第二章 发展的历程411
第三章 医药工业品种的发展414
第一节 药品品种的发展414
第二节 制剂与剂型的发展418
第四章 医药工业的质量管理419
第五章 展望420
第二十五篇 中药经营管理423
第一章 历史沿革423
第一节 上海中药行业的形成423
第二节 解放前中药行业的兴 衰423
第二章 建国以来中药事业的发展和成就424
第一节 建立专业机构425
第二节 加强组织货源426
第三节 扩大经营范围427
第四节 密切医药结合428
第五节 培养专业人才428
第三章 中药工业的兴起430
第一节 中药饮片炮制430
第二节 中成药生产432
第四章 展望435
第二十六篇 医疗器械生产437
第一章 溯源和现状437
第二章 发展历程440
第一节 蓬勃兴起的八年440
第二节 探索成长的八年442
第三节 曲折前进的十年443
第四节 调整提高的八年445
第三章 产品开发447
第一节发展常规产品447
第二节 开发新型器械451
第四章 人才培养457
第五章 展望460
第二十七篇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463
第一章 解放前概况463
第二章 发展的历程464
第一节 接管、整顿和发展464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遭受破 坏465
第三节 拨乱反正,进一步发 展465
第三章 生产管理概况467
第一节 生产发展467
第二节 生产管理470
第三节 质量管理471
第四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472
第一节 科研系统的形成与建 设472
第二节 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应 用473
第五章职工教育及专业队伍培 养475
第六章 展望477
[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建国以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所 长名单479
第 五部483
第二十八篇 医学教育483
第一章 中等医学教育483
第一节 解放前中等医学教育概况484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的中等医学教育工作485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对上海中等医学教育事业的破坏488
第四节 拨乱反正,恢复、整顿、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事业489
第二章 卫生职工教育492
第一节建国初期的卫生职工教 育492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卫生职工教育493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对卫生职 工教育的破坏494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的卫生职工教育494
第三章 展望496
第二十九篇 上海第一医学院498
第一章 解放前的二十二年498
第一节 十年创立经过(1927~ 1937.7)498
第二节 十二年艰辛维持(1937.7~1949.6)500
第二章 上医的新生和发展501
第一节 接管和改造时期(1949.7~1952)501
第二节 调整和制度建设时期 (1952~1956)502
第三节 发展时期(1957~ 1966.4)503
第四节 十年挫折(1966.5~ 1976.10)504
第五节 事业振兴(1976.10~504
第三章 专题介绍506
第一节 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本 科教育506
第二节 新兴的研究生教育工 作508
第三节 多种形式发展医学教 育510
第四节 师资队伍的建设511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 展513
第六节 神经生物学与神经病学 研究514
第七节 组织多学科向恶性肿瘤 攻关516
第八节 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 工作518
第九节 为消灭传染病和流行病 作长期的努力520
第十节 发展中的预防医学522
第十一节 医药结合,加强药物 和药理学研究524
第十二节 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的 建立与发展526
第十三节 努力开拓显微外科新 技术528
[附]529
1.上海第一医学院建国以 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 院长名单529
2.上海第一医学院专业设 置和附属机构一览表529
3.上海第一医学院各专业 历年来招生、毕业学生人 数情况一览表530
第三十篇 上海第二医学院531
第一章 建院经过531
第一节 合并前三个医学院的简 况531
第二节 筹建过程532
第三节 调整专业设置,成立系 部532
第二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教学工作的发展533
第一节 恢复原系部,建立新专 业533
第二节 扩大招生名额533
第三节 开展研究生教育和职工 (成人)教育534
第四节 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改 善教学条件534
第五节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 格人才535
第六节 教育经费的增长和基本 建设的发展535
第三章 发展临床医学发扬专业 特色536
第一节 临床内科的发展536
第二节 临床外科的发展537
第三节 临床儿科的发展538
第四节 口腔科和眼科的发展538
第四章 科研事业的发展538
第一节 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的 建立和发展538
第二节 科研任务和科研成果539
第五章 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 作540
[附]上海第二医学院建院以 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院 长名单541
第三十一篇 上海中医学院542
第一章 建院和发展简史542
第二章 教学工作544
第一节 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教 材544
第二节 从小到大,逐步加强师 资力量545
第三节 改进教学手段,更新教 学内容546
第四节 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 大扩充547
第五节 培养出近三千名本科毕 业生547
第三章 医疗工作548
第一节 曙光医院548
第二节 龙华医院548
第三节 岳阳医院550
第四章 科学研究工作552
第一节 逐步壮大中的研究力 量552
第二节 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内 容553
第三节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措 施554
[附]上海中医学院建院以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院长名 单555
第六部560
第三十二篇 虹口区卫生工作560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和发 展560
第一节 专业性防治机构的建 立560
第二节 区级医院的建立与发 展562
第三节 地段医院的形成与发 展566
第四节 预防保健网567
第二章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569
第一节 划区医疗、分级分工569
第二节 专业性防治机构的管 理570
第三节 区级医院管理571
第四节 地段医院管理574
第五节 开业医务人员的管理575
第三章 疾病防治576
第一节 急性传染病的防治576
第二节 几种慢性病的防治578
第四章 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与专 业性卫生监督580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580
第二节 专业性卫生监督582
第五章 计划生育585
第六章妇女儿童保健587
第一节 妇女保健587
第二节 儿童保健589
第七章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590
第八章 医学教育592
第九章 工业卫生593
第十章 医药卫生团体595
第一节 医药卫生学会595
第二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595
第三节 区红十字会595
第三十三篇 静安区卫生工作599
第一章 卫生行政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和发展599
第一节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 构599
第二节 防治站、所603
第三节 卫生学校605
第二章 医学人口统计606
第三章 传染病、职业病、恶性肿瘤 防治工作611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工作611
第二节 职业病、职业中毒防治 工作615
第三节 恶性肿瘤防治工作616
第四章 妇女儿童保健工作618
第一节 妇女保健工作618
第二节 儿童保健工作620
第三十四篇 嘉定县卫生工作623
第一章 解放前夕的概况623
第二章建国以来的发展和成就624
第一节 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五 个中心的形成和发展624
第二节控制、消灭严重危害人 民健康的主要疾病630
第三节 妇幼保健工作635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637
第五节计划生育工作640
第六节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 高群众卫生知识水平642
第三章 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 健合作中心的建立644
第一节 建立过程644
第二节 举办区域间(国际)基层 卫生保健讲习班645
第三节 合作中心同国内外的交 流活动645
第四章 回顾与展望646
第三十五篇 南汇县卫生工作649
第一章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和发展649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49
第二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653
第三节 大队(村)卫生室和“赤 脚医生”654
第二章 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实 施658
第一节 合作医疗的萌芽658
第二节 合作医疗全面推行658
第三节 合作医疗的整顿、改革 和巩固659
第三章 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防 疫659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659
第二节 卫生防疫工作664
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666
第四章 妇女儿童保健工作667
第一节 妇女保健工作667
第二节 儿童保健工作669
第五章 计划生育工作669
第七部676
第三十六篇 医院管理676
第一章 医院整顿建设的历程676
第一节 医院的接管和改公676
第二节 医院的整顿和建设677
第三节 科室设置和专科的建立680
第二章 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681
第一节 行政组织体制的沿革681
第二节 医疗预防业务管理682
第三节 人才培养和管理685
第四节 科研管理687
第五节 财务管理688
第六节 后勤管理689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691
第三十七篇 医学检验693
第一章 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693
第一节 解放前医学检验机构情 况693
第二节 解放后医学检验机构的 发展694
第三节 医学检验人员的培养696
第四节 医学检验学会697
第二章 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698
第一节 医学检验法和实验技 术的整理推广698
第二节 检验仪器设备的研制 和应用698
第三节 常用试剂和诊断用品的 研制和生产供应699
第四节 检验质量控制702
第三章 展望703
第三十八篇 中山医院705
第一章 历史一瞥705
第二章 解放后的中山医院706
第一节 整顿恢复时期706
第二节 发展时期706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707
第四节 调整改革时期708
第三章 专题介绍710
第一节 胸心外科——从人工心 肺机的研制和应用到心 脏瓣膜移植710
第二节 心内科的发展和冠心病 的研究711
第三节 血管外科的形成与真丝 人造血管的应用713
第四节 肺科的建立与发展715
第五节 消化科的建设和发展716
第六节 征服肝癌的起步717
第七节 向外科基础理论进军的 普外科719
第八节 发展中的显微外科720
第九节 前进中的泌尿外科721
第十节 放射学科的发展722
第十一节 麻醉科的建立和发 展724
第十二节新兴的核医学和超声 医学725
第四章 光明的前景726
[附]中山医院建国以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院长名单727
第三十九篇 瑞金医院728
第一章 历史沿革728
第二章 今日瑞金医院729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设备 的发展729
第二节 医疗业务的发展729
第三节 教育工作的发展731
第四节 科研工作的发展733
第三章 专题介绍734
第一节 严重烧伤的治疗734
第二节 器官与组织移植735
第三节 内分泌专业737
第四节伤科及骨科专业738
第五节 高血压防治739
第六节 核医学740
第七节 血液病专业741
第八节 激光治疗眼病742
第九节 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743
第十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744
第四章 回顾与展望744
[附]瑞金医院建国以来至1983 年底历任正副院长名单745
第四十篇 曙光医院746
第一章 历史沿革746
第一节 四明医院746
第二节 市立第十人民医院747
第三节 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748
第二章 曙光医院750
第一节 中医的曙光750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751
第三节 恢复和发展的八年752
第四节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医755
第五节 与中医携手前进的西学中医师和西医师队伍756
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757
[附]曙光医院建立以来至1983年底历任正副院长名单758
第四十一篇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759
第一章 医院简史759
第二章 发展概况760
第一节 组织机构和技术力量760
第二节 医疗工作761
第三节 预防保健工作763
第四节 教育工作764
第五节 科研工作765
第六节 援外医疗和国际交往766
第三章 专题介绍766
第一节 眼科766
第二节 胰岛移植767
第三节 内科心血管组768
第四节 透析和肾脏移植769
第五节 异体手指移植770
第六节 康复医疗770
第七节 妇科肿瘤的防治771
第八节 中医科的建立和发展772
第九节 针刺麻醉工作773
第十节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773
第四章 展望774
[附]公济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自建国以来到1983年底历任正副院长名单776
第四十二篇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778
第一章 建院和发展的历程778
第一节保健院的前身778
第二节 保健院的诞生779
第三节 保健院发展的历程779
第二章 产科与围产期保健782
第一节 门诊孕妇管理一贯制782
第二节 高危孕妇管理制的建 立783
第三节 开展孕期家庭自我监 护784
第四节康乐分娩的试行785
第五节 提倡母乳喂养,建立母 婴同室786
第三章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787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三大技术”787
第二节 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 导所的建立788
第三节 宣传指导790
第四节 科学研究791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792
第五章 妇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运 用794
第一节 妇科的发展794
第二节 新技术的应用794
第六章 开展基层妇幼保健工作796
第一节 农村妇幼保健工作796
第二节 工厂女工保健工作797
第三节 地段妇幼保健工作798
第七章 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799
[附]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建院以来到1983年底历任正副院长名单801
附录805
Ⅰ建国以来上海市卫生法规条例选编805
(Ⅰ)上海市推行“划区医疗”方案806
(Ⅱ)上海市医院工作条例812
(Ⅲ)上海市企业工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办法824
(Ⅳ)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业务暂行办法826
(Ⅴ)上海市联合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830
(Ⅵ)上海市急性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833
(Ⅶ)上海市贯彻“职业病报告试行办法”的实施细则841
(Ⅷ)上海市食品卫生暂行管理办法843
(Ⅸ)上海市工业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卫生监督办法846
(ⅩⅠ)上海市建筑设计预防性卫生监督办法848
(ⅩⅡ)上海市恶性肿瘤新病例报告实施细则850
(ⅩⅢ)上海市开业医务人员暂行管理办法852
(ⅩⅣ)上海市接受志愿捐献遗体暂行办法855
Ⅱ上海卫生系统接管工作的若干回忆857
Ⅲ公济医院的新生863
Ⅳ上海市军管会征用广慈医院前后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