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 生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岑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9059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 生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课程史话1
第一章 中外生物学史话与前沿1
第一节 世界生物学史话1
古生物学的发展1
文艺复兴时期生物学的贡献1
显微镜及动植物微细结构的发现2
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起3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起3
“自然发生说”的否定4
微生物学研究的开端5
细胞学说的建立5
进化理论的确立6
遗传规律的发现7
在细胞水平上遗传规律研究的发展7
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的探索8
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9
细胞生物学的兴起9
神经生物学的进展10
现代进化理论的发展10
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11
第二节 我国生物学史话12
生物知识的萌芽和积累12
生物学说的形成12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12
近代生物学的传入12
现代生物学的植根与发展13
第三节 21世纪生物学的发展14
基因组学现状与发展趋势14
生物信息学现状与发展趋势14
抗体工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15
干细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5
组织工程学现状与发展趋势16
第二章 中外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7
第一节 我国中学生物课程的发展沿革17
生物学课程的发生(1842年)17
生物学课程的起始阶段(1901—1922年)17
生物学课程的初创阶段(1922—1949年)17
生物学课程的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8年)19
生物学课程的巩固发展阶段(1958—1966年)21
生物学课程的发展受阻阶段(1966—1976年)22
生物学课程的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8年)22
生物学课程的深入改革阶段(1988—2000年)24
第二节 21世纪生物课程的改革26
21世纪生物课程的改革26
21世纪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26
21世纪生物课程改革的目标27
第三节 其他地区和国家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28
香港地区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28
台湾地区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0
美国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3
英国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4
澳大利亚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5
日本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6
韩国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7
新加坡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37
第二篇 课程体系40
第一章 课程中的核心概念40
第一节 分子与细胞模块核心概念40
1.1细胞的分子组成40
蛋白质40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40
氨基酸40
核酸40
核苷酸41
糖类41
单糖41
低聚糖41
多聚糖41
脂质41
碳骨架41
自由水41
结合水42
1.2细胞的结构42
细胞学说42
原核细胞42
真核细胞42
细胞膜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42
生物膜系统42
叶绿体43
线粒体43
内质网43
高尔基体43
核糖体43
液泡43
中心体43
溶酶体43
细胞核44
核膜44
核仁44
核基质44
染色质44
细胞骨架44
细胞壁44
1.3细胞的代谢44
简单扩散44
易化扩散45
主动运输45
内吞作用45
外排作用45
人工肾45
酶45
核酶46
酶促反应46
ATP46
光合色素46
叶绿素46
类胡萝卜素46
类囊体47
三碳化合物47
五碳化合物47
光合作用47
光反应47
暗反应47
精准农业47
细胞呼吸48
有氧呼吸48
无氧呼吸48
丙酮酸48
光呼吸48
1.4细胞的增殖49
细胞周期49
无丝分裂49
有丝分裂49
间期49
纺锤体49
纺锤丝49
微丝和微管50
星射线50
着丝粒50
赤道板50
细胞板50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50
细胞分化50
全能性51
植物组织培养51
脱分化51
再分化51
愈伤组织51
胚状体51
细胞衰老51
巴氏小体52
细胞凋亡52
凋亡小体52
细胞坏死52
癌症52
致癌因子52
原癌基因53
抑癌基因53
癌基因学说53
接触抑制53
放射治疗53
化学治疗53
第二节 遗传与进化模块核心概念53
2.1遗传的细胞基础53
减数分裂53
被子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54
精子54
卵细胞54
动物的受精作用55
植物的双受精55
2.2遗传的分子基础55
肺炎双球菌55
噬菌体55
DNA的双螺旋结构56
解旋酶56
引物酶56
DNA聚合酶56
DNA的复制56
RNA的复制57
基因57
遗传信息58
转录58
翻译58
遗传密码58
线粒体中的基因59
中心法则59
逆转录59
朊病毒59
2.3遗传的基本规律60
杂交60
自交60
正交、反交和互交60
相对性状60
完全显性60
不完全显性60
共显性61
镶嵌显性61
遗传印记61
致死基因61
抑制基因61
上位效应62
复等位基因62
遗传系谱分析62
性状分离63
基因的分离定律6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63
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63
基因定位63
基因的多效性64
性别决定64
血友病64
高等植物的伴性遗传64
人类Y染色体连锁遗传65
2.4生物变异65
基因重组65
基因突变65
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66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66
染色体变异66
染色体组及倍性67
雄性蜜蜂68
性腺发育不全征68
杂种优势68
杂交育种69
诱变育种69
基因工程69
限制性内切酶69
质粒70
基因工程育种70
转基因食品70
2.5人类遗传病70
人类遗传病70
先天性疾病71
家族性疾病71
遗传咨询71
产前诊断72
人类基因组计划72
后基因组时代72
生物信息学72
2.6生物的进化73
拉马克进化论73
达尔文进化论73
生物进化论73
种群74
基因频率74
基因型频率74
遗传平衡定律74
遗传漂变74
“工业黑化”现象74
自然选择的类型75
物种75
隔离76
共同进化理论77
中性学说77
真核细胞的起源77
寒武纪大爆发77
第三节 稳态与环境模块核心概念78
3.1植物的激素调节78
向性运动78
感性运动78
应激性78
生长素78
植物激素78
胚芽鞘79
极性运输79
形态学上端79
琼脂80
明胶80
云母片80
顶端优势80
植物生长调节剂80
植物生长抑制剂80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81
神经系统81
神经元81
神经纤维82
中间神经元82
传入神经元82
传出神经元82
神经82
反射83
反射弧83
神经末梢84
神经节84
兴奋84
神经冲动84
电位差84
去极化84
生物膜离子通道85
突触85
突触小体85
突触小泡85
神经递质85
钠钾泵86
脑86
下丘脑86
脊髓86
失语症86
失读症87
失写症87
体液调节87
激素调节87
激素87
内分泌腺88
外分泌腺89
反馈调节89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89
体液89
渗透压90
稳态90
体温调节中枢90
体温90
产热90
散热90
立毛肌90
抗利尿激素(ADH)91
醛固酮91
肾单位91
集合管91
血糖(Glu)91
胰高血糖素91
胰岛素91
糖尿病91
免疫92
免疫系统92
免疫器官92
免疫细胞93
抗体93
细胞因子94
淋巴因子94
白细胞介素94
溶菌酶94
免疫应答94
抗原94
靶细胞94
宿主细胞94
过敏反应94
过敏原94
自身免疫病9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95
艾滋病95
疫苗95
器官移植95
3.4种群和群落95
种群95
种群密度96
出生率96
死亡率96
迁入率96
迁出率96
年龄组成96
样方法96
标志重捕法96
信息素96
性引诱剂96
数学模型96
“J”型曲线96
“S”型曲线96
环境容纳量96
生物群落96
物种丰富度97
种间关系97
垂直结构97
水平结构97
群落的演替98
生态位98
3.5生态系统98
生态系统98
生物圈98
生产者98
消费者98
分解者99
营养结构99
食物链99
食物网99
营养级99
能量流动99
同化量100
能量金字塔10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00
温室效应100
化学防治101
生物防治101
抵抗力稳定性101
恢复力稳定性101
3.6生态环境保护101
酸雨101
水资源危机101
生物多样性101
直接价值102
间接价值102
潜在价值102
自然保护区102
就地保护102
可持续发展102
外来物种103
第四节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核心概念103
4.1微生物的利用103
培养基103
琼脂104
无菌技术104
消毒105
煮沸消毒法105
巴氏消毒法105
灭菌105
干热灭菌法105
高压蒸汽灭菌106
平板划线法106
菌落106
菌种的保存106
尿素107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07
刚果红染色法107
4.2酶的应用107
酶活力107
果胶108
普通洗衣粉108
加酶洗衣粉109
固定化酶110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111
4.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11
植物芳香油11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112
水蒸气蒸馏法112
萃取法112
胡萝卜素113
发酵113
果酒114
白酒114
果醋114
奶酪114
葡萄酒114
葡萄汁中酵母菌的种类115
啤酒酵母115
产膜酵母116
醋酸菌116
毛霉菌116
腐乳的制作116
甜味剂116
食品添加剂117
乳酸发酵117
乳酸菌117
亚硝酸盐117
泡菜的制作118
4.4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19
脱分化119
愈伤组织119
再分化119
植物组织培养119
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120
电泳121
凝胶色谱法12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121
磷酸缓冲液122
聚合酶链式反应122
第五节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核心概念124
5.1生物科学与农业124
营养繁殖124
自然营养繁殖124
人工营养繁殖125
有性生殖125
杂种优势126
物理防治126
化学防治126
生物防治127
绿色食品127
有机食品127
无公害食品127
设施农业128
5.2生物科学与农业128
发酵128
发酵工程129
疫苗129
酶工程130
生物技术130
5.3生物科学与健康131
抗生素131
基因诊断131
基因治疗132
试管婴儿技术132
避孕132
人工授精133
器官移植133
人造器官133
5.4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134
可持续发展134
生物性污染135
生物净化135
绿色消费136
生物资源136
第六节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核心概念137
6.1基因工程137
基因工程137
cDNA文库137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37
目的基因的获得138
花粉管通道法138
氯化钙法138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138
转基因抗虫棉139
基因诊断139
基因治疗140
蛋白质工程140
嵌合抗体141
蛋白质组学141
6.2克隆技术141
细胞工程141
植物细胞工程141
动物细胞工程141
染色体工程142
细胞全能性142
人工种子142
体细胞克隆142
作物脱毒143
细胞核移植技术143
细胞融合143
初生代谢产物144
次生代谢产物144
植物体细胞杂交144
原生质体融合144
离心145
原代培养145
传代培养145
细胞株与细胞系145
接触抑制146
单克隆抗体146
生物导弹146
6.3胚胎工程146
胚胎工程146
胚胎发育146
干细胞147
治疗性克隆147
精子的形态结构147
获能148
顶体反应148
超数排卵148
人工授精148
胚胎冷冻148
胚胎分割148
6.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49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149
转基因生物149
基因漂移149
基因污染149
超级杂草149
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149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150
生殖性克隆150
基因歧视150
选择性生育150
6.5生态工程150
生态工程150
生态工程原理151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151
生态学原理151
协调与平衡原理151
整体性原理151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151
生态农业152
第二章 课程中的知识框架图153
第一节 分子与细胞模块知识框架图153
细胞的基本结构153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5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54
细胞的能量代谢154
细胞的生命历程155
第二节 遗传与进化模块知识框架图156
遗传的细胞基础156
遗传的分子基础156
遗传的基本规律157
生物的变异及人类遗传病157
生物的进化158
第三节 稳态与环境模块知识框架图159
植物激素调节159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6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60
生态系统及其保护161
第四节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知识框架图161
酶的应用161
植物组织培养162
DNA和蛋白质技术16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162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163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163
第五节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知识框架图164
生物科学与农业164
生物科学与工业164
生物科学与健康165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165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知识框架图166
现代生物技术166
基因工程166
克隆技术167
胚胎工程167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67
生态工程168
第三章 课程中的生物科学家169
第一节 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关的科学家169
邹承鲁169
威尔逊(E.B.Wilson)169
施莱登(M.J.Schleiden)169
施旺(T.Schwann)170
维萨里(A.Vesalius)171
比夏(M.F.X.Bichat)171
胡克(Robert Hooke)171
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72
马尔比基(M.Malpighi)173
耐格里(C.W.Von Nageli)173
魏尔肖(R.L.C.Virchow)173
文特尔(C.Venter)174
桑格(F.Sanger)174
翟中和175
克劳德(A.Claude)175
德迪夫(R.de.Duve)175
帕拉德(G.E.Palade)176
汪堃仁176
欧文顿(E.Overton)176
尼尔森(G.Nicolson)176
彼得·阿格雷(P.Agre)177
麦金农(R.Mackinon)177
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7
巴斯德(L.Pasteur)178
李比希(J.V.Liebig)179
爱德华·毕希纳(Edward Buchner)179
萨姆纳(J.B.Sumner)179
切赫(T.R.Cech)179
奥尔特曼(S.Altman)180
拉瓦锡(A.L.Lavoisier)180
萨克斯(J.von.Sachs)180
恩格尔曼(G.Engelmann)181
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81
英格豪斯(J.Ingenhousz)182
迈尔(Julius Robert Mayer)182
卡尔文(M.Calvin)183
斯图尔德(F.C.Steward)183
第二节 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关的科学家183
杨焕明183
孟德尔(G.J.Mendel)183
约翰逊(W.L.Johannsen)184
魏斯曼(A.Weismann)184
萨顿(W.Sutton)185
摩尔根(T.H.Morgan)185
道尔顿(J.Dalton)186
布里吉斯(C.B.Bridges)187
格里菲思(F.Griffith)187
艾弗里(O.Avery)187
赫尔希(A.Hershey)187
蔡斯(M.Chase)188
沃森(J.D.Watson)188
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88
威尔金斯(M.Wilkins)189
富兰克林(R.E.Franklin)190
查哥夫(E.Chargaff)191
薛定谔(E.Schrodinger)192
吉尔伯特(W.Gilbert)192
伽莫夫(G.Gamov)193
尼伦伯格(M.W.Nirenberg)193
缪勒(H.J.Muller)193
袁隆平194
拉马克(J.B.Lamarck)194
达尔文(C.R.Darwin)195
斯坦利(S.M.Stanley)196
第三节 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关的科学家197
孙儒泳197
贝尔纳(C.Bernard)197
坎农(W.B.Cannon)198
沃泰默(Wertherimer)198
斯他林(E.H.Starling)198
贝利斯(W.M.Bayliss)198
巴甫洛夫(I.P.Pavlov)199
肯德尔(E.C.Kendall)200
平卡斯(G.G.Pincus)200
张明觉200
卡雷尔(A.Carrel)200
马世骏201
高斯(G.W.Gause)201
林德曼(R.L.Lindeman)202
第四节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有关的科学家202
奥托·勒维(Otto Loewi)202
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202
凯利·穆里斯(Kary Banks Mullis)203
第五节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有关的科学家203
弗莱明(A.Fleming)203
考尔夫(Willem Kolff)203
朱正威204
弗洛里(H.W.Florey)204
钱恩(E.B.Chain)204
默里(J.E.Murray)205
勃劳格(N.E.Borlaug)205
米尔斯坦(C.Milstein)205
柯勒(G.Kohler)205
第六节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有关的科学家206
约翰·芬恩(J.B.Fenn)206
田中耕一(K.Tanaka)206
库尔特·维特里希(K.Wuthrich)206
科恩(S.N.Cohen)206
博耶(Herbert Boyer)207
哈里森(R.Harrison)207
伊恩·维尔穆特(I.Wilmut)208
汉斯·施佩曼(H.Spemann)208
童第周209
奥德姆(E.P.Odum)209
哈尔·戈宾·霍拉纳(HargobindKhorana)209
阿尔伯(Wemer Arber)210
内森斯(Daniel Nathans)210
侯云德210
第三篇 课程教学211
第一章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11
第一节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1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11
高中生物课程理念212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216
高中生物课程结构218
第二节 高中生物教科书220
教科书结构体例220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1
苏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2
中图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3
河北少儿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4
浙江科学技术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4
第二章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225
第一节 学习理论225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5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26
第二节 教学理论226
发展教学理论226
结构—发现教学理论226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227
范例教学理论227
目标教学理论227
多元智能理论227
第三章 学习方式与方法229
第一节 学习方式229
学习方式229
自主学习229
合作学习230
探究学习230
第二节 学习策略和方法231
学习策略231
观察法232
阅读法232
比较法232
分类法233
联系法233
归纳法233
记忆法233
第四章 教学策略和方法234
第一节 教学策略234
教学策略234
集中注意促进学习策略235
组织归纳建构知识策略235
增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策略235
促进交流和知识迁移策略236
调节监控优化学习过程策略236
第二节 教学方法237
教学方法237
讲授法237
讲述法239
讲解法239
谈话法240
讨论法243
演示法245
实验法245
实习法246
概念作图教学法247
程序教学法248
发现教学法251
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法254
第五章 教学模式256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结构256
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256
教学模式的发展257
教学模式的分类258
第二节 生物教学常见教学模式260
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260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260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261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62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262
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模式263
第六章 课堂教学技能266
第一节 基本教学技能266
语言技能266
讲解技能266
提问技能267
变化技能268
演示技能268
板书技能269
第二节 调控教学技能270
导入技能270
组织技能270
强化技能271
结束技能271
第七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272
第一节 教育测272
测量和测验272
标准参照测验272
常模参照测验272
客观性试题编制273
主观性试题编制273
实验技能考核275
双向细目表275
第二节 教育评价275
评价的类型275
考试质量的评价指标276
实做测试评价277
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279
档案袋式评价280
教育统计281
第四篇 专业发展282
第一章 专业技能发展282
第一节 学科技能发展282
生物教师的专业技能282
实验仪器操作技能283
标本制作技能283
探究实验指导技能288
探究实验设计技能289
生物图表绘制技能291
第二节 教学技能发展291
教学设计291
课时教学目标299
认知教学目标299
情感态度教学目标300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300
教学媒体的选择303
教学情境的创设304
说课技能305
教学实施技能306
观课与评课技能307
课程资源开发310
校本课程开发313
教学反思314
微格教学315
现代教育技术316
多媒体课件制作317
交互式电子白板318
第二章 教科研能力发展320
第一节 教科研的形式、方法和成果表述320
校本教研320
教育教学研究321
教科研方法322
教科研成果的表述324
第二节 生物教学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步骤325
生物教学研究的内容325
生物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332
第五篇 课程特色334
第一章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334
第一节 高中生物实验334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334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336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337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338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339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40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41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343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344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345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346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347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347
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比的杂交实验349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350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350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351
模拟尿糖的检测35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353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54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355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356
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358
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对同一污渍的洗涤效果359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和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360
果酒、果醋的制作362
腐乳的制作363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364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367
第二节 实验器材369
试管369
烧杯369
滴瓶369
量筒和量杯369
漏斗369
研钵369
盖玻片369
载玻片370
蒸发皿370
石棉网370
锥形瓶370
细口瓶370
广口瓶370
棕色瓶370
温度计370
酒精灯370
容量瓶370
移液器370
紫外线灯370
接种工具371
托盘天平371
电子天平371
胶头滴管371
玻璃平皿371
磁力搅拌器371
血球计数板371
第三节 实验设备372
显微镜372
光学显微镜372
电子显微镜373
干热灭菌箱373
高压蒸汽灭菌锅373
超净工作台373
发酵罐373
自吸式发酵罐373
目视比色计373
分光光度计374
离心机374
电泳仪374
蛋白质SDS-PAGE电泳仪374
DNA水平槽琼脂糖凝胶电泳仪374
脉冲场凝胶电泳仪375
蛋白质双向电泳仪375
PCR仪375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375
生物芯片设备375
分子杂交仪375
Cyclone磷屏成像系统375
恒温箱376
水蒸气蒸馏装置376
旋转薄膜蒸发器376
干漏斗法烘虫箱376
湿漏斗法烘虫箱376
恒温水浴锅377
二氧化碳培养箱377
第四节 实验药品与试剂配制378
斐林试剂378
班氏试剂378
苏丹Ⅲ染液379
苏丹Ⅳ染液379
双缩脲试剂379
碘-碘化钾溶液379
甲基绿380
吡罗红380
甲基绿-派洛宁380
健那绿染液(詹纳斯绿B)380
铁苏木精染液381
重铬酸钾溶液381
溴麝香草酚蓝381
龙胆紫溶液382
醋酸洋红382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382
改良碱性品红染液383
二苯胺试剂383
台盼蓝染液383
亚甲基蓝染液383
酒精(乙醇)溶液383
肝脏研磨液384
新鲜酵母菌液384
石英砂384
碳酸钙384
丙酮384
层析液384
0.3g/mL的蔗糖溶液384
解离液384
卡诺氏固定液385
尿糖试纸385
秋水仙素溶液385
柠檬酸钠385
氯化钠溶液385
乙烯利溶液386
海藻酸钠386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386
十二烷基硫酸钠386
聚乙二醇386
氯化钙386
氯化铯387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87
第二章 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388
第一节 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介绍388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介绍388
我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介绍388
第二节 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介绍390
全国生物学初赛试题(江苏省)示例390
全国生物学联赛试题示例391
全国生物学决赛试题示例392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示例393
第三节 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目的和意义396
生物学竞赛目的396
生物学竞赛意义396
第三章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398
第一节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98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介398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活动内容398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科分类399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科认定400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的基本要求400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材料的基本要求401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的基本要求401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选标准402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选题要求402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涉及生物学的选题参考403
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的项目分类及类别404
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申报的基本要求404
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申报材料的基本要求404
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科技教育方案类的基本要求405
第二节 系统思考405
系统思考405
系统动力学405
第四章 国际高中生物课程评价简介410
第一节 SAT2410
SAT2考试简介410
SAT2考试生物试题举例410
第二节 A-Level412
A-Level课程简介412
A-Level生物课程简介413
A-Level考试生物试题举例414
第三节 IBDP418
IBDP课程简介418
IBDP生物课程简介419
IBDP生物课程评价420
IBDP考试生物试题举例420
第四节 AP433
AP课程简介433
AP生物课程简介433
AP生物课程评价433
AP考试生物试题举例433
第六篇 附录439
附录1 生物学科分类与代码表439
附录2 190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览表446
附录3 常见单位、常用物理常数454
附录4 参考文献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