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简明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育筑主编;范国荣,高金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4890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2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1
1.2.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1
1.2.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1
1.2.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2
1.2.4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2
1.3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和展望2
1.3.1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2
1.3.2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3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4
2.1测量误差4
2.1.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4
2.1.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4
2.1.3准确度和精密度5
2.1.4误差的传递7
2.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7
2.2.1有效数字7
2.2.2数字修约规则7
2.2.3运算规则8
2.3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9
2.3.1 t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9
2.3.2显著性差别检验10
2.3.3可疑数据的取舍12
2.3.4回归与相关简介12
2.4分析质量及其评价方法13
2.4.1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13
2.4.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5
2.4.3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15
习题17
第3章 重量分析法18
3.1沉淀重量法18
3.1.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18
3.1.2沉淀形态和沉淀条件的选择18
3.1.3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20
3.1.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21
3.1.5沉淀的处理技术22
3.1.6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23
3.2挥发重量法23
3.2.1方法和原理23
3.2.2应用示例24
3.3萃取重量法24
习题25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27
4.1滴定分析法的基础27
4.1.1基本术语27
4.1.2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27
4.1.3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27
4.1.4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28
4.1.5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29
4.2滴定分析法的计算30
4.2.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30
4.2.2滴定计算的基本公式30
4.2.3滴定分析计算实例32
4.3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33
4.3.1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33
4.3.2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34
习题35
第5章 酸碱滴定法36
5.1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36
5.1.1质子论的酸碱概念36
5.1.2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38
5.1.3酸碱体系的pH计算39
5.2酸碱指示剂42
5.2.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42
5.2.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43
5.3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44
5.3.1强酸(强碱)的滴定45
5.3.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47
5.3.3多元酸(碱)的滴定49
5.4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50
5.4.1酸标准溶液50
5.4.2碱标准溶液51
5.5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51
5.5.1基本原理51
5.5.2碱的滴定53
5.5.3酸的滴定54
5.6应用与示例55
5.6.1药用NaOH的测定55
5.6.2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55
5.6.3凯氏定氮法及其应用56
习题56
第6章 络合滴定法58
6.1基本原理58
6.1.1 EDTA络合物的稳定常数58
6.1.2副反应系数59
6.1.3条件稳定常数61
6.1.4影响络合滴定的主要因素61
6.2金属指示剂62
6.2.1金属指示剂的原理62
6.2.2指示剂的封闭现象63
6.2.3掩蔽剂的选择63
6.3应用示例64
6.3.1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64
6.3.2滴定条件的选择65
6.3.3滴定方式及其应用65
习题67
第7章 沉淀滴定法69
7.1银量法的基本原理69
7.2银量法指示终点的方法70
7.2.1铬酸钾指示剂法70
7.2.2铁铵矾指示剂法71
7.2.3吸附指示剂法72
7.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74
7.3.1基准物质74
7.3.2标准溶液74
7.4应用与示例74
习题75
第8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76
8.1氧化还原平衡76
8.1.1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76
8.1.2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79
8.1.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80
8.2氧化还原滴定81
8.2.1滴定曲线81
8.2.2指示剂83
8.2.3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84
8.3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84
8.3.1碘量法84
8.3.2高锰酸钾法86
8.3.3溴酸钾法和溴量法86
8.3.4亚硝酸钠法87
8.3.5铈量法87
习题87
第9章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89
9.1电位法的基本原理89
9.1.1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89
9.1.2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90
9.1.3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91
9.1.4电极电势的测量93
9.2直接电位法93
9.2.1溶液pH的测定93
9.2.2其他离子活度的测定96
9.2.3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98
9.3电位滴定法99
9.3.1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99
9.3.2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99
9.3.3应用与示例101
9.4永停滴定法102
9.4.1仪器装置及基本原理102
9.4.2应用与示例103
习题103
第10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105
10.1电磁波谱和光学分析法105
10.1.1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105
10.1.2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106
10.2光谱分析仪器109
10.2.1辐射源110
10.2.2分光系统110
10.2.3辐射检测器110
10.3光谱分析法进展简介110
第11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12
11.1基本原理112
11.1.1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及特征112
11.1.2 Lambert-Beer定律113
11.1.3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114
11.1.4光电比色法115
1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115
11.2.1电子的跃迁类型115
11.2.2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16
11.2.3影响吸收带的因素117
11.2.4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118
11.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22
11.3.1主要部件122
11.3.2光学性能与仪器类型123
11.4定性和定量方法124
11.4.1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测124
11.4.2定量分析方法125
习题127
第12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129
12.1基本原理129
12.1.1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129
12.1.2振动形式130
12.1.3红外吸收峰的类别133
12.1.4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134
12.2典型光谱136
12.2.1脂肪烃类化合物136
12.2.2芳香烃类化合物138
12.2.3醚、醇与酚类化合物138
12.2.4羰基化合物139
12.2.5含氮化合物141
12.3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142
12.3.1色散型分光型红外分光光度计142
12.3.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142
12.3.3制样方法143
12.4红外光谱解析方法与应用示例144
12.4.1光谱解析方法144
12.4.2光谱解析示例146
12.5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简介146
12.5.1近红外光谱的产生146
12.5.2近红外分光光度计147
12.5.3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147
12.5.4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简介148
习题148
第13章 荧光分析法151
13.1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151
13.1.1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151
13.1.2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153
13.1.3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154
13.1.4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155
13.2荧光定量分析方法157
13.2.1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157
13.2.2定量分析方法157
13.3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158
13.3.1荧光分析仪器简介158
13.3.2应用与示例159
习题159
第14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61
14.1基本原理161
14.1.1原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吸收线161
14.1.2原子吸收线的形状161
14.1.3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163
14.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63
14.2.1光源163
14.2.2原子化系统164
14.2.3单色器165
14.2.4检测系统165
14.3定量分析方法165
14.3.1标准曲线法165
14.3.2标准加入法166
14.4应用方法167
14.4.1测定条件的选择167
14.4.2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67
习题167
第15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169
15.1基本原理169
15.1.1原子核自旋与磁矩169
15.1.2原子核的共振吸收170
15.1.3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173
15.2化学位移174
15.2.1化学位移及其表示174
15.2.2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175
15.2.3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177
15.3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178
15.3.1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178
15.3.2自旋系统及命名原则180
15.4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与示例181
15.4.1送样要求181
15.4.2解析顺序181
15.4.3解析示例181
15.5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182
15.5.1核磁共振碳谱简介182
15.5.2相关谱技术简介183
习题183
第16章 质谱法185
16.1质谱仪及工作原理185
16.1.1样品的导入与离子源185
16.1.2质量分析器187
16.1.3离子检测器和质谱189
16.2质谱中的离子与裂解类型189
16.2.1离子的主要类型189
16.2.2阳离子的裂解类型191
16.3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征193
16.3.1烷烃193
16.3.2链烯193
16.3.3芳烃193
16.3.4羰基化合物194
16.4有机质谱的解析方法195
16.4.1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195
16.4.2分子式的确定195
16.4.3结构解析程序196
16.5综合光谱解析法简介197
16.5.1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197
16.5.2解析示例198
习题200
第17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202
17.1色谱法基础202
17.1.1色谱法的分类202
17.1.2色谱过程及其基本术语203
17.2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206
17.2.1分配系数和保留行为的关系206
17.2.2等温线206
17.2.3塔板理论207
17.2.4速率理论207
17.2.5影响分离度的因素209
17.3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209
17.3.1吸附色谱法209
17.3.2分配色谱法210
17.3.3离子交换色谱法210
17.3.4分子排阻色谱法210
习题211
第18章 气相色谱法213
18.1气相色谱仪213
18.1.1气相色谱仪及其一般流程213
18.1.2进样器和柱温箱213
18.1.3检测器214
18.1.4数据处理216
18.2气相色谱柱216
18.2.1填充柱217
18.2.2固定相和载体217
18.2.3固体固定相220
18.2.4毛细管柱220
18.3色谱实验技术221
18.3.1色谱柱的选择221
18.3.2温度的选择221
18.4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222
18.4.1定性分析方法222
18.4.2定量分析方法223
18.4.3系统适用性评价226
18.5应用与示例226
18.5.1药品的定量分析226
18.5.2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227
18.5.3衍生化气相色谱法227
习题227
第19章 液相色谱法229
19.1经典液相色谱法229
19.1.1固定相229
19.1.2正相液相色谱和反相液相色谱231
19.1.3流动相231
19.1.4应用示例233
19.2平面液相色谱法233
19.2.1平面色谱参数233
19.2.2薄层液相色谱234
19.2.3纸色谱238
19.2.4平面色谱法在医药方面的应用239
19.3高效液相色谱法239
19.3.1仪器装置240
19.3.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243
19.3.3反相键合相色谱法244
19.3.4色谱条件的选择245
19.3.5分析方法及应用示例246
19.4毛细管电泳法简介247
19.4.1仪器装置247
19.4.2基本原理247
19.4.3实验条件与实验方法248
19.4.4分离类型与应用示例248
习题249
第20章 医药品分析简介251
20.1药物分析251
20.1.1药品质量控制方法选择251
20.1.2中药及其制剂分析255
20.2临床分析258
20.2.1生物样品前处理258
20.2.2治疗药物监测258
20.2.3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259
20.2.4内源性成分分析261
20.3毒物分析262
第21章 环境分析化学简介263
21.1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和特点263
21.1.1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263
21.1.2环境分析化学的特点263
21.1.3环境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264
21.2环境分析监测的对象和项目264
21.2.1环境分析监测的对象265
21.2.2环境分析监测项目的选择266
21.3环境分析方法及选择266
21.3.1环境分析方法的特点266
21.3.2环境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267
21.3.3常用分析方法的检测限267
21.3.4常用环境分析方法268
21.4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272
21.4.1环境分析样品前处理273
21.4.2环境分析中的色谱技术273
21.4.3形态分析方法273
21.4.4与生物学科的结合274
21.4.5环境分析监测的自动化274
主要参考文献276
附录278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278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279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280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281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83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286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286
附录Ⅷ 标准电极电势及条件电位289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293
附录Ⅹ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294
附录ⅩⅠ质子化学位移简表298
附录ⅩⅡ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298
符号及缩写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