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布鲁氏菌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热合木·吾马尔,金根源主编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 ISBN:753720280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布鲁氏菌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布鲁氏菌病的定义及名称1
第二节 布鲁氏菌病的历史1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动态3
第二章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4
第一节 布鲁氏菌的发现及分类概况4
一、布鲁氏菌的发现4
二、布鲁氏菌属的分类概况4
第二节 布鲁氏菌属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6
一、布鲁氏菌属的形态6
二、布鲁氏菌属的染色特点6
三、布鲁氏菌属的培养特性7
第三节 布鲁氏菌属的变异及检查方法7
一、影响布鲁氏菌变异的因素8
二、光滑型和粗糙型布鲁氏菌的区别8
三、布鲁氏菌变异检查法9
四、L—型布鲁氏菌11
第四节 布鲁氏菌属的抵抗力13
一、对各种物理因子的抵抗力13
二、对各种化学因子的抵抗力13
三、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14
第五节 布鲁氏菌属的致病力14
一、对动物的致病性14
二、对人的致病力14
一、布鲁氏菌的毒力及影响其毒力的各种因素15
第六节 布鲁氏菌的毒力及其测定15
三、致病力与酶系统活性的关系15
二、布鲁氏菌属常用的测毒方法16
三、测毒时记录细菌生长的方法17
四、测毒方法的评价18
五、悬液中布鲁氏菌浓度的测定18
第七节 布鲁氏菌属的抗原结构及内毒素20
一、布鲁氏菌属的抗原结构20
二、布鲁氏菌的内毒素21
一、布鲁氏菌产生细菌素的特性24
第八节 布鲁氏菌属的细菌素24
二、细菌素的测定方法25
第九节 布鲁氏菌属种及生物型的鉴定25
一、布鲁氏菌属的鉴定25
二、布鲁氏菌属内种、型分类方法26
三、布鲁氏菌菌苗菌株的鉴定47
四、布鲁氏菌属与其它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鉴别48
五、布鲁氏菌属各种的特点及世界分布48
六、我国及新疆布鲁氏菌的种型及特点51
七、目前布鲁氏菌属国际分类一览表54
第十节 布鲁氏菌属的噬菌体54
一、噬菌体的概念54
二、噬菌体的生长与繁殖54
三、布鲁氏菌属噬菌体的来源及分群56
四、布鲁氏菌属噬菌体的增殖及活性测定56
五、布鲁氏菌噬菌体的特性58
六、布鲁氏菌噬菌体的宿主范围61
七、噬菌体的应用与保存61
八、抗噬菌体血清的制备63
第一节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概况64
一、国外布病流行概况64
第三章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64
二、我国布病流行概况66
第二节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70
一、各种家畜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70
二、野生动物和节肢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72
第三节 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73
一、传播途径73
四、布鲁氏菌的转移现象73
三、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73
二、传播因子75
第四节 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76
一、分布特征76
二、不同类疫区的流行特征78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80
第五节 布鲁氏菌病的自然疫源性80
一、基本概念80
三、布病自然疫源性类型81
二、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依据81
第六节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82
一、流行病学调查方法82
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4
第七节 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86
一、监测的意义86
二、监测组织87
三、监测的内容和方法87
四、监测报告89
第八节 资料的统计和分析89
一、常用的统计学指标89
二、常用统计图表94
三、常用计量资料99
四、显著性检验101
五、直线相关与回归109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法114
一、细菌学检查方法114
第四章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114
二、生物学检查法115
三、分离布鲁氏菌的注意事项及评价115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117
一、概述117
二、血清凝集试验122
第三节 乳环试验154
第四节 皮肤过敏试验155
一、淋巴细胞的分离156
第五节 细胞学诊断技术156
二、玫瑰花形成试验158
三、淋巴细胞功能的测定法166
四、其它细胞学检查方法172
第六节 免疫复合物测定177
第七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离179
一、人血清IgG的分离与提纯179
二、IgA的分离与提纯181
三、人血清IgM的分离与提纯181
第八节 细胞杂交单克隆技术在布病研究中的初步应用182
一、细胞融合简史及布病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简况183
三、杂交细胞选择性原理184
二、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184
四、选择性培养的作用机理185
五、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85
六、抗体筛选189
第五章 动物布鲁氏菌病191
第一节 牛布鲁氏菌病191
一、病原学191
二、流行病学191
四、病理变化192
三、临床表现192
五、诊断193
六、防制措施194
第二节 绵羊布鲁氏菌病194
一、病原学194
二、流行病学195
三、临床表现195
四、病理变化195
六、防制措施196
五、诊断196
一、病原学197
二、流行病学197
三、临床表现197
四、诊断197
第三节 山羊布鲁氏菌病197
五、防制措施198
第四节 猪布鲁氏菌病198
一、病原学198
四、防制措施199
二、临床表现199
三、诊断199
第五节 公绵羊附睾炎200
一、病原学200
二、传染途径200
三、临床表现200
四、诊断200
第六节 狗布鲁氏菌病(附犬种布鲁氏菌病)201
一、病原学201
五、防制措施201
二、临床表现202
三、诊断202
四、防制措施202
第七节 马布鲁氏菌病202
第八节 鹿布鲁氏菌病203
第九节 牦牛布鲁氏菌病203
一、豚鼠实验性布鲁氏菌病204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布鲁氏菌病204
第十节 骆驼布鲁氏菌病204
二、小鼠实验性布鲁氏菌病206
三、家兔实验性布鲁氏菌病207
第十二节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207
一、豚鼠208
二、小鼠208
三、家兔209
第一节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210
一、布鲁氏菌病的发病过程210
第六章 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和治疗210
二、发病过程中的致病因素212
第二节 布鲁氏菌病的病理形态学213
一、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其演变过程213
二、各系统病理变化214
三、肉芽肿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216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216
一、临床表现217
二、临床检验223
三、病程和转归227
第四节 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和不同菌种感染的临床特点228
一、近年来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特点228
二、布鲁氏菌病再感染的临床特点229
三、接种过布鲁氏菌活菌苗的人感染布病后的临床特点230
四、不同种布鲁氏菌感染的临床特点230
五、潜隐性布鲁氏菌病231
第五节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31
一、布鲁氏菌病的诊断231
二、鉴别诊断232
一、Г.п.PyднeB分型法235
第六节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分型235
三、外科型布鲁氏菌病分类法236
第七节 布鲁氏菌病治疗原则及疗效判定标准236
一、治疗原则236
二、我国的分型法236
二、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237
三、参考的客观指标238
第八节 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的治疗239
一、常用的抗生素及其评价239
二、磺胺类药物及其评价242
三、支持疗法243
第九节 慢性期布鲁氏菌病的治疗244
一、抗菌疗法244
二、抗原疗法244
三、免疫学疗法252
四、物理疗法254
一、中医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255
二、中医对布鲁氏菌病的辨证分型255
第十节 祖国医学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及其治疗255
三、治疗布鲁氏菌病的常用方剂和药物256
四、中药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机理256
五、中药单方的临床应用258
第七章 布鲁氏菌病的免疫260
第一节 布鲁氏菌病免疫的基本现象260
一、机体感染布鲁氏菌病后产生的免疫力260
二、预防接种产生的免疫力261
第二节 影响布鲁氏菌病免疫的因素261
一、布鲁氏菌病免疫与生物种及年龄的关系262
二、传染免疫与传染后免疫263
三、布鲁氏菌病免疫的相对性265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的体液免疫267
一、布鲁氏菌进入机体后抗体反应及作用267
二、体液免疫因子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中的作用270
第四节 布鲁氏菌感染后的细胞免疫反应及其作用272
一、细胞介导免疫概念及其作用272
二、T细胞数量变化对反映布鲁氏菌病免疫状态的意义272
四、布鲁氏菌病的CMI与体液免疫的关系274
三、T细胞亚类——T辅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在免疫中的调节作用274
第五节 细胞吞噬作用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中的作用275
一、布鲁氏菌吞噬作用一般概况275
二、吞噬布鲁氏菌的过程276
三、特异性血清调理吞噬反应278
四、影响布鲁氏菌吞噬作用的因素279
五、吞噬作用在布鲁氏菌病中的意义281
第六节 布鲁氏菌抗原的免疫抑制与免疫耐受282
二、布鲁氏菌抗原所致的免疫抑制及免疫耐受283
一、免疫抑制及免疫耐受的概念283
第七节 布鲁氏菌病的自家免疫285
一、布鲁氏菌病的自家免疫现象285
二、布鲁氏菌病的自家抗体现象285
三、布鲁氏菌病患者出现的自身抗体与病期关系286
四、布鲁氏菌病自家抗体与治疗后的变化286
第八节 布鲁氏菌病的变态反应287
一、布鲁氏菌病的Ⅰ型变态反应287
二、布鲁氏菌病的Ⅱ型变态反应288
三、布鲁氏菌病的Ⅲ型变态反应288
四、布鲁氏菌病的Ⅳ型变态反应289
第九节 布鲁氏菌的非特异性免疫292
一、布鲁氏菌与B淋巴细胞的自然结合292
二、布鲁氏菌诱发干扰素293
三、布鲁氏菌抗肿瘤作用293
第八章 布鲁氏菌病的防制措施295
第一节 国内外采用的主要措施295
一、国外采用的主要措施295
二、我国采用的主要措施295
三、新疆采用的主要措施297
第二节 防治原则和组织措施298
一、防治原则298
二、组织措施298
第三节 家畜检疫301
一、疫区检疫301
二、调运牲畜时的检疫302
三、牲畜交易市场的检疫303
四、海关检疫303
一、疫区的控制和消灭304
第四节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304
二、作好非疫区的保护工作306
第五节 切断传播途径306
一、经消化道感染的预防307
二、经体表接触感染的预防308
三、经呼吸道感染的预防309
四、个人防护309
五、对家畜、粪便和水源的管理310
一、人用菌苗311
第六节 布鲁氏菌免疫制剂311
二、畜用菌苗313
第七节 人群预防接种316
一、人群菌苗接种的发展情况316
二、接种对象及时间317
三、接种用的菌苗和接种方法317
第八节 家畜预防接种319
一、牛种19号菌苗预防接种319
二、S2号菌苗预防接种320
三、M6菌苗预防接种321
五、淘汰病畜和预防接种方法的合理应用323
第九节 布鲁氏菌病暴发点的处理方法323
四、畜间的计划免疫323
第十节 奶牛场防制布鲁氏菌病的办法及要点325
二、报告要求326
三、报告时间326
四、报告制度326
一、立法规定326
第十一节 疫情报告326
五、报告内容327
第十二节 效果考核与巩固328
一、控制标准328
二、抽检的数量329
三、实施考核的要求329
四、成果的巩固与提高330
附件332
参考文献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