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控制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宏观控制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4200641.jpg)
- 牟以石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10580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控制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速度论1
第一节 速度第一定律——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定律2
一 相对速度定律3
二 绝对速度定律5
三 几点说明6
第二节 速度第二定律——总速度定律8
一 总速度定律的意义8
二 总速度公式的符号表述9
三 速度与模型9
1.一个国民经济模型的中介形态即期中形态10
2.一个国民经济模型的始极形态即期初形态12
3.一个国民经济模型的终极形态即期末形态13
第三节 速度第三定律——最佳速度定律15
一 最佳速度定律的内容16
二 最佳速度的上限和下限17
三 最佳速度定律和部类比例定律20
第四节 翘尾速度24
一 翘尾系数8333和翘尾速度公式24
二 翘尾速度首先发现于工资现象之中25
三 翘尾速度存在于一切经济速度现象中26
第五节 倍增速度28
一 倍周率72.8和倍增速度公式28
二 倍增速度公式的作用30
三 倍增速度公式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意义32
第六节 两种速度抽象35
一 两种不同的速度抽象35
二 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38
三 科学的经济速度概念41
第二章 比例论43
一 社会主义经济比例定律的表述44
1.经济比例第一定律是基期比例定律44
第七节 比例定律44
2.经济比例第二定律是报告期比例定律45
3.经济比例第三定律是比例转化定律45
二 社会主义经济比例定律公式客观性的证明46
三 社会主义经济比例定律公式的意义和作用51
第八节 部类比例控制53
一 结构冻结式54
二 积累冻结式54
三 消费冻结式56
四 生活重点式57
五 生产重点式58
第九节 部门比例控制60
一 第Ⅱ部类内部部门比例控制60
1.一级调速61
2.二级调速63
3.三级调速65
二 第Ⅰ部类内部部门比例控制67
1.一级调速68
2.二级调速69
第十节 长期比例控制71
一 长期比例定律的两个基本公式71
二 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为5%的条件下我国“六五”计划中部门比例安排和部门速度安排的客观可能性73
三 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为7%的条件下我国“六五”计划中的比例安排和部门速度安排的客观可能性83
第十一节 速度比例平衡定律即指标平衡转化定律90
第十二节 两种比例观点93
一 宏观比例和微观比例的划分93
二 宏观比例和微观比例划分的科学依据93
三 凯因斯的总量分析和分量分析的划分是不是另一种宏观比例和微观比例的科学划分形式之一?97
第三章 定额论99
第十三节 定额第一定律(价值定律)102
一 同时同值定律103
二 同质同值定律103
三 同级同值定律104
四 单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定律105
五 部门总产品社会必要劳动定律105
六 产品再生产社会必要劳动定律106
第十四节 定额第二定律(价格定律)107
一 等价定律107
二 背价定律或称转价定律即垄断定律108
三 贬价定律即价值革命定律111
第十五节 定额第三定律(货币定律)115
一 货币流通定律116
二 货币流通定律的理论基础121
1.货币流通定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论121
2.货币定律公式的历史渊源123
3.问题的突破124
三 纸币回笼定律125
1.纸币是货币发展的高级形态125
2.纸币的本质126
3.纸币回笼定律127
第十六节 货币在公有经济中的职能作用130
一 货币流通是从社会生产的要求产生的而不仅是从商品流通的要求产生的131
二 货币在公有生产中的意义131
三 货币是一种历史遗留给社会主义经济的复杂的比例系统和速度系统的具体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133
第十七节 两种货币观点135
一 凯因斯对马克思货币公式的攻击135
二 凯因斯企图用货币利息论来代替货币数量论135
三 凯因斯用货币利息论来代替货币数量论的主要目的137
第四章 模块论141
第十八节 消费模块与生产模块关系142
一 消费模块142
二 第Ⅱ部类生产模块143
三 第Ⅰ部类生产模块145
四 社会生产模块145
第十九节 生产模块与收入模块关系146
第二十节 收入模块与分配模块关系148
第二十一节 分配模块与流通模块关系149
第二十二节 流通模块与消费模块关系150
一 再分配模块决定消费模块150
二 级差分配(即按劳分配)与消费结构151
三 横向消费结构向纵向消费结构的转化现象153
四 消费规律和需要规律155
第二十三节 补偿模块与生产模块关系159
一 不同的生产部门有不同的补偿模块159
二 具有不同补偿结构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自行更新换代的能力160
三 补偿模块与积累模块的区别161
第二十四节 积累模块与生产模块关系161
一 积累总额的确定161
二 技术结构决定积累结构162
第二十五节 产品补偿最小化原则与地区布局模块163
三 积累结构决定生产结构163
第二十六节 外贸模块与生产模块关系164
第二十七节 储备模块和储备规律165
一 储备是保证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不断运转的必要条件165
二 性质不同的两种储备166
三 国民经济储备率与国民经济平差率必须相适应规律169
第二十八节 模块三位170
第二十九节 模块双态171
第三十节 模型三态和模型三类173
第五章 模型论173
第三十一节 九类经济模型175
一 内含的简单再生产模型(简称内简模型)176
二 外延的简单再生产模型(简称外简模型)177
三 单纯的简单再生产模型(简称纯简模型)178
四 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模型(简称内扩模型)179
五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模型(简称外扩模型)179
六 混合的扩大再生产模型(简称混扩模型)180
七 内含的缩小再生产模型(简称内缩模型)181
八 外延的缩小再生产模型(简称外缩模型)182
九 混合的缩小再生产模型(简称混缩模型)182
第三十二节 模型的职能作用184
一 经济模型是一种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185
二 经济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手段185
三 经济模型为宏观计划控制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形式185
第六章 模式论187
第三十三节 三种分工模式188
一 生产资料形式决定生产分工模式188
1.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188
2.社会生产分工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89
3.生产资料形式决定生产分工模式189
二 三大生产资料形式的发展转化过程190
1.生产资料的原始形式——工具的专业化、专门化和系统化190
2.生产资料形式从工具形式转变为机器形式199
3.生产资料形式从机器形式转变为电脑形式206
4.生产资料形式转化的一般原则209
三 生产资料形式发展转化的深远影响210
1.生产资料形式转化的经济影响210
2.生产资料形式转化的社会影响211
3.生产资料形式转化的意识形态影响212
第三十四节 三种经济模式214
一 自然经济模式(即自然模式)214
二 商品经济模式(即自发模式)216
三 计划经济模式(即自觉模式)218
第三十五节 三种计划模式222
一 三种计划模式222
1.盲目的计划模式222
2.半自觉的计划模式223
3.自觉计划模式224
1.三种指标的出现225
二 三种宏观经济指标形式225
2.三种指标的区别226
3.三种指标间的辩证关系232
三 计划模式的选择236
第七章 系统论238
第三十六节 国民经济运动既是一种周期运动又是一种螺旋运动238
一 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两极对立形式238
二 周期性和螺旋性是两极对立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241
一 国民经济系统序数是国民经济系统运动的中心244
三 国民经济运动既是一个周期运动又是一个螺旋运动244
第三十七节 国民经济系统运动规律244
二 国民经济系统运动规律252
1.序数方程252
2.有机方程252
3.速度方程253
4.比例方程253
6.地区方程254
5.部门方程254
7.价格方程255
8.指标方程255
三 马克思主义SBP国民经济系统的系统功能262
1.SBP系统的基本特征262
2.串联结构和并联结构是两种不同功能的系统结构263
3.价格系统是具有双重功能的经济参考系统265
第三十八节 国民经济系统序数运动规律265
一 不同社会中的不同的消费规律和不同的积累规律266
二 围绕一定的消费积累率上下波动的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和社会积累增长速度269
三 国民经济系统序数运动与国民经济三大结构运动的相互关系281
第八章 结构论284
第三十九节 从商品产品的双重价值向计划产品的双重结构的转化284
第四十节 现代社会的四大经济过程286
一 物化劳动过程287
二 劳化物质过程287
三 分解分散过程288
四 综合集中过程289
第四十一节 宏观经济运动和微观经济运动290
一 历史上出现过的对于宏观经济运动和微观经济运动的原始认识290
二 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运动和两个不同的社会经济规律291
三 出现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区别的经济根源298
1.效用、费用和价值的三者关系298
2.产品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和经济效果的二重性299
3.产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区别的经济根源301
第四十二节 科学的宏观经济控制系统301
一 三种不同性质的比例失调301
二 三种不同的经济控制形式302
三 科学的宏观经济控制系统304
第九章 指标论与范畴论312
第四十三节 不同时代的不同范畴和不同指标312
一 所有的经济范畴和经济指标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313
二 前后两个时代的经济范畴和经济指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314
三 经济范畴和经济指标的内容不能看作是永久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发展变化的315
第四十四节 尚未发展完善的宏观计划范畴系统和宏观计划指标系统315
一 宏观计划经济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指标315
二 尚未发展完善的宏观计划范畴和宏观计划指标316
1.社会总产品范畴与总速度范畴316
2.社会总产品的物质结构范畴323
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结构范畴325
4.国民经济有机结构范畴326
5.条条和块块范畴328
6.宏观和微观范畴329
7.串联和并联范畴330
8.周期和螺旋范畴331
9.系统范畴与序数范畴333
10.宏观计划产品和宏观计划经济范畴340
三 范畴的指标化和指标的范畴化344
一 过去时代的经济范畴和经济指标必须按新的历史地位重新加以排列347
第四十五节 一个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347
三 社会主义经济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348
二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二重性的过程348
第十章 自由王国论353
第四十六节 计划形式与垄断形式353
一 计划形式与垄断形式的本质区别353
二 把垄断形式直接当作计划形式是一种经济上的退化现象357
三 社会主义垄断形式转化为社会主义计划形式的必然性358
第四十七节 比例规律与计划规律360
一 按比例运动规律在社会化大生产经济中的客观性360
二 按比例运动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实现形式”是价值规律362
三 按比例运动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形式”是有计划按比例运动规律363
1.按比例运动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关系365
2.按比例运动规律与所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关系367
3.按比例运动规律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关系371
4.按比例运动规律和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规律的关系371
1.自觉地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即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372
第四十八节 自觉地按比例运动与自由王国372
一 自觉地按比例运动与自发地按比例运动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按比例运动372
2.两种不同方式的按比例发展会产生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后果375
3.自发地按比例运动必然发展成为自觉地按比例运动这是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根本不同之点379
二 社会经济自觉地按比例运动的普遍实现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的消灭380
1.高有机构成产品的出现380
2.高有机构成产品生产劳动过程的一般特征381
3.高有机构成产品基本上已经是属于一种脑力劳动产品382
三 社会经济自觉地按比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384
1.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384
2.自由王国就是一个自觉地按一定比例运动的王国385
3.科学共产主义就是Ⅰ(v+m)=Ⅱc393
跋397
附录 一百条宏观经济定律407
注释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