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动力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动力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212829.jpg)
- 王守恒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3031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4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教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动力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大教育动力观1
第一节 功能与动力界说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动力观10
第三节 当代大教育动力观及其相关的基本问题17
第二章 教育动力系统结构20
第一节 教育动力整体系统结构20
一、教育动力的合力系统及其子系统20
二、教育动力系统的特点24
第二节 教育动力环境系统结构27
一、教育动力的经济环境28
二、教育动力的政治环境30
三、教育动力的文化环境31
四、教育动力的地理环境33
五、教育动力的人口环境34
第三节 学校系统结构的子系统36
一、教学动力子系统37
二、科研动力子系统38
三、管理动力子系统40
四、教师动力子系统43
第四节 人才素质的系统结构44
一、人才的品德素质结构45
二、人才的文化知识素质结构46
三、人才的智能素质结构48
四、人才的身体素质结构51
第三章 教育动力的原理53
第一节 教育原动力原理53
一、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创造了教育54
二、教育在物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55
三、教育在精神生产中的作用58
四、教育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作用61
第二节 教育动力的创造原理66
一、教育动力的传递作用66
二、教育动力的传递作用68
三、教育动力的创造作用74
第三节 教育动力的“引力-- 加速” 原理78
一、教育动力--对社会起牵动引导作用的力79
二、教育牵动引导现代社会加速发展85
第四节 教育动力的惯性原理91
一、教育动力的“惯性”特征界说91
二、教育动力“惯性”特征的具体表现92
第四章 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97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97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97
二、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98
三、教育动力对两种生产的作用101
第二节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10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04
二、人的能力的最大提高与发挥108
三、人生价值的升值与实现109
第三节 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112
一、文化发展的动力112
二、社会观念、组织方式发展的动力115
三、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动力118
第五章 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121
第一节 生产力理论的发展121
一、生产力理论概述121
二、生产力发展简史123
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125
四、生产力要素的发展127
五、科学知识的决定作用130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131
二、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重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135
第三节 教育造就人才138
一、教育--生产力要素的扩大与发展138
二、科学技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141
三、人才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43
第六章 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46
第一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相关发展的历史考察146
一、古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关发展146
二、近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关发展149
三、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关发展153
第二节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57
一、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157
二、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发展159
三、教育动力实现的主要途径--人才培养162
第三节 教育动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形式165
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教育传授和继承知识165
二、科技新成果产生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168
三、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171
第一节 教育动力双向性的意义173
一、教育动力双向性的界说173
第七章 教育动力的双向性173
二、教育动力双向性的历史性174
三、研究教育动力双向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76
第二节 教育动力双向性的确立177
一、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新观点178
二、教育动力理论的新探索179
三、教育动力理论发展的社会基础180
一、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182
第三节 强化教育动力的正向作用182
二、加大教育投入,大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83
三、发挥教育对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劳动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185
四、科技成果的转让与运用187
第四节 教育动力负向作用的防止与消除189
一、教育动力的负方向189
二、教育动力负向作用的表现及特点190
三、教育动力负向作用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其影响应采取的积极措施192
一、教育动力需求机制--教育动力的源泉197
第八章 教育动力系统机制197
第一节 教育动力的需求机制197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需求200
三、国家、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202
四、企业、事业单位业务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203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204
六、综合需求构成教育动力的需求机制205
第二节 教育动力的条件机制207
一、国家政治稳定207
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8
三、科学技术不断进步209
四、综合条件构成教育动力的条件机制209
第三节 教育动力的运行机制210
一、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战略规划指导210
二、社会的育人要求212
三、学校自主办学214
一、发挥国家、团体、个人办学的积极性215
四、学校内部的“按劳分配”原则215
第四节 教育动力的实现机制216
二、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218
三、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教育资金投入219
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220
第九章 教育动力的未来发展223
第一节 未来社会发展223
一、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特征223
二、未来社会的新人才观228
三、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分类232
第二节 教育动力作用的发挥233
第三节 教育动力研究的发展237
一、教育动力研究的进一步完善237
二、教育动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38
三、教育动力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239
总后记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