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4219162.jpg)
- 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史学教研室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8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古生物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上册2
第一部分 总论2
第一章 古生物学的内容与进化论2
第一节 古生物学的分科2
第二节 生物的种数3
第三节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6
第四节 化石的形成7
一、化石形成的条件8
二、化石保存的方式9
一、选择学说13
第五节 进化论13
二、遗传与变异14
三、物种和物种形成16
(一)达尔文的性状分歧学说16
(二)近代关于物种形成问题的研究18
(三)物种的鉴别22
(四)居群内的变异23
四、生物进化的特征25
五、生物进化的历程33
第六节 古生物分类和命名35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40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0
第二节 现代生物的生活方式42
一、现代海洋环境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生物的控制44
第三节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44
二、现代海区的划分51
第四节 大陆环境与陆生生物54
一、大陆环境的某些特点及其对陆生生物的控制54
二、淡水盆地与淡水生物55
第五节 古生态学56
一、生态学的一些名词概念56
二、古生物形态功能分析方法57
三、古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57
第三章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59
第一节 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59
一、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划分对比地层59
二、重建古地理61
四、构造地质学上的应用62
三、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生因62
五、地球物理和天文学的意义63
六、研究生物演化和生命起源64
第二节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65
一、一般的研究程序65
二、化石鉴定步骤和论文撰写格式65
三、标本处理方法66
四、化石标本的复原方法67
五、化石的研究手段67
六、研究结果的图表表示方法69
七、数理统计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71
第四章 古生物学发展简史74
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们对化石的认识74
第二节 古代欧洲人对化石的认识75
第三节 英国产业革命以后人们对化石的认识及古生物学的诞生77
第四节 近代古生物学的发展79
第五节 我国近代古生物学的发展80
第二部分 古无脊椎动物84
第五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84
第一节 概述84
第二节 肉足纲(Sarcodina)85
第三节 根足亚纲(Rhizopoda)85
第四节 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a)87
一、概述87
二、?(目)外有孔虫94
(一)主要特征103
三、?目(Fusulinida)103
(二)分类107
(三)演化趋向和地质历程113
(四)制片和鉴定115
四、有孔虫的生态及地质历程117
第五节 太阳虫亚纲(Heliozoa)118
第六节 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119
第七节 孢子虫纲(Sporozoa)123
第八节 纤毛虫纲(Infusoria)123
一、概述123
二、铃纤虫类(Tintinnids)124
第九节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生125
第六章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127
第一节 形态构造127
第二节 分类及代表属129
第三节 生态132
第四节 地史分布及地质意义133
第七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135
第一节 概述135
第二节 水沟系和骨骼137
第三节 分类139
第四节 生态和地史分布143
第八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144
第一节 概述144
第二节 水螅纲(Hydrozoa)147
第三节 钵水母纲(Scyphozoa)155
第四节 原水母纲(Protomedusae)160
第五节 珊瑚纲(Anthozoa)161
第六节 珊瑚纲的分类和系统发生169
一、钝胶珊瑚亚纲(Ceriantipatharia)169
二、八射珊瑚亚纲(Octocorallz)169
三、菟海葵珊瑚亚纲(Zoantharia)172
四、系统发生175
第七节 皱壁珊瑚目(Rugosa)177
一、骨骼构造177
二、分类及代表属184
三、构造类型190
四、演化及地质历程192
五、鉴定方法194
第八节 横板珊瑚目(Tabulata)195
一、概述201
第九节 硬珊瑚目(Scleractinia)201
二、分类205
三、演化趋向207
第十节 腔肠动物(刺胞亚门)的生态207
第十一节 腔肠动物(刺胞亚门)骨骼的生成和化学成分209
第十二节 腔肠动物(刺胞亚门)的系统发生210
第十三节 无刺胞亚门(Acnidaria)〔=栉水母亚门(Ctenophora)〕210
第九章 无体腔和具假体腔的后生动物213
第一节 无体腔动物(Acoelomate)214
第二节 假体腔动物(Psedocoelomate)216
第十章 具体腔的蠕形原口动物220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Annelida)220
一、概述220
二、多毛纲(Polychaeta)227
三、虫颚(Scolecodont)229
第二节 螠门(Echiurida)232
第三节 星虫门(Sipunculida)233
第四节 鳃曳动物门(Priapuloidea)233
第五节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234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235
第一节 概述235
第二节 原节肢亚门(Protoarthropoda)238
第三节 三叶形虫亚门(Trilobitomorpha)239
第四节 三叶虫纲(Trilobita)240
一、背甲构造240
二、腹面构造245
三、分类246
四、个体发育252
五、生态254
六、演化趋向256
七、地质历程257
第五节 有螯肢亚门(Chelicerata)258
一、肢口纲(Merostomata)258
二、蛛形纲(Arachnida)262
三、坚角蛛纲(Pycnogonida)264
第六节 有颚亚门(Mandibulata)265
第七节 甲壳纲(Crustacea)265
一、蔓足亚纲(Cirripedia)267
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267
一、软体构造268
第八节 介甲目(Conchostraca)268
二、壳瓣特征269
三、生态271
四、个体发育271
五、分类及其代表属272
六、地质历程275
第九节 介形亚纲(Ostracoda)275
一、概述275
二、壳瓣构造276
三、分类281
四、演化及地史历程283
第十节 软甲亚纲(Malacostraca)285
第十一节 多足纲(Myriapoda)287
第十二节 昆虫纲(Insecta)或六足纲(Hexapoda)289
第十二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295
第一节 概述295
一、一般特征295
二、分类296
第二节 双神经纲(Amphineura)296
第三节 腹足纲(Gastropoda)299
一、概述299
二、外壳构造300
第六节 生态301
三、分类302
四、生态305
第四节 掘足纲(Scaphopoda)307
第五节 双壳纲(Bivalvia)308
一、概述308
二、软体构造309
三、壳体构造311
四、观察坐标、度量及其它318
五、分类319
六、生态326
第六节 头足纲(Cephalopoda)328
一、概述328
二、外壳类的硬体构造329
三、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334
四、杆石亚纲(Bactritidea)338
五、菊石亚纲(Ammonoidea)339
六、鞘形亚纲(Coleoidea)342
七、头足纲形态构造的功能分析和生态344
八、头足纲的演化及地质历程346
第七节 软舌螺纲(Hyolitha)349
一、概述349
二、壳体构造349
三、观察座标及度量350
四、分类351
五、古生态352
六、地质历程及地理分布353
第八节 竹节石纲(Tentaculita)353
一、概述353
二、分类354
三、古生态355
第九节 软体动物各纲的系统发生356
四、地质历程和地理分布356
第十三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357
第一节 概述357
第二节 硬体构造359
第三节 分类362
第四节 研究方法、生态及地质历程364
第十四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366
第一节 概述366
第二节 软体构造367
第三节 壳子构造370
一、壳子的外部构造370
二、壳子的内部构造374
一、无铰纲(Inarticulata)376
第四节 分类376
二、有铰纲(Articulata)378
第五节 地质历程389
第十五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附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395
第一节 概述395
第二节 海胆亚门(Echinozoa)398
一、海蛇螺纲(Helicoplacoidea)398
二、海座星纲(Edrioasteroidea)399
三、海蛇匣纲(Ophiocistioidea)399
四、海环擒纲(Cyclocystoidea)401
五、海参纲(Holothuroidea)401
六、海胆纲(Echinoidea)402
第三节 海扁果亚门(Homalozoa)406
二、海林擒纲(Cystoidea)408
第四节 海百合亚门(Crinozoa)408
一、始海百合纲(Eocrinoidea)408
三、拟海百合纲(Paracrinoidea)411
四、垫海蕾纲(Edrioblastoidea)411
五、拟海蕾纲(Parablastoidea)412
六、海蕾纲(Blastoidea)412
七、鳞海林擒纲(Lepidocystoidea)414
八、海百合纲(Crinoidea)414
第五节 海星亚门(Asterozoa)419
一、海星纲(Asteroidea)419
二、海蛇尾纲(Ophiuroidea)419
第六节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生420
第八节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421
第七节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421
第十六章 笔石动物门(Graptolithina)423
第一节 概述423
第二节 骨骼构造424
第三节 繁殖和发育428
第四节 分类及代表属429
一、实茎笔石纲(Stereostolonata)430
二、正笔石纲(Graptoloidea)432
第五节 演化趋向和地质历程437
第六节 生活方式和保存特点440
二、分类443
一、脊索动物的一般特点443
第一节 概述443
第十七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443
第三部分 古脊椎动物443
下册443
第二节 半索动物亚门(Hemichordata)444
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444
第四节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445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447
一、脊椎动物的一般特点447
二、脊椎动物的基本构造447
三、脊椎动物的起源问题451
四、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451
五、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452
第一节 圆口纲(Cyclostomata)453
第十八章 无颌类(Agnatha)453
第二节 甲胄鱼纲(Ostracodermi)454
第三节 甲胄鱼纲的地质历程460
第十九章 鱼纲(Pisces)461
第一节 颌的出现及其它461
第二节 棘鱼亚纲(Acanthodii)462
第三节 盾皮鱼亚纲(Placodermi)464
第四节 软骨鱼亚纲(Chondrichthyes)471
第五节 硬骨鱼亚纲(Osteichthyes)478
一、概述478
二、内骨骼的模式构造478
三、硬骨鱼的其它系统构造479
四、分类480
第六节 鱼纲的地质历程489
第二十章 两栖纲(Amphibia)490
第一节 最先登陆的脊椎动物490
第二节 骨骼的基本构造490
第三节 分类491
第四节 起源及地质历程495
第二十一章 爬行纲(Reptilia)498
第一节 概述498
第二节 缺弓亚纲(Anapsida)501
第三节 单弓亚纲(Synapsida)504
第四节 阔弓亚纲(Euryapsida)506
第五节 双弓亚纲(Diapsida)507
第六节 起源、演化及地质历程514
第二节 骨骼的基本构造516
第二十二章 鸟纲(Aves)516
第一节 概述516
第三节 分类517
第二十三章 哺乳纲(Mammalia)521
第一节 概述521
一、骨骼特征521
二、牙齿特征525
三、表皮衍生物529
四、起源和分类529
第二节 始兽亚纲(Eotheria)529
第三节 原兽亚纲(Prototheria)530
第四节 多瘤齿兽亚纲(Allotheria)530
一、古兽次亚纲(Pantotheria)531
第五节 兽亚纲(Theria)531
二、后兽次亚纲(Metatheria)532
三、真兽次亚纲(Eutheria)532
1.食虫目(Insectivora)533
2.?兽目(Anagalida)533
3.翼手目(Chiroptera)和皮翼目(Dermoptera)534
4.纽齿目(Taeniodonta)和裂齿目(Tillodontia)535
5.灵长目(Primates)535
6.贫齿目(Endentata)543
7.啮齿目(Rodentia)543
8.兔形目(Lagomorpha)544
9.鲸目(Cetacea)544
10.古食肉目(Creodonta)544
11.食肉目(Carnivora)545
12.踝节目(Condylarthra)549
13.钝脚目(Pantodonta)550
14.南方有蹄目(Notoungulata)551
15.奇蹄目(Perissodactyla)552
16.偶蹄目(Artiodactyla)561
17.长鼻目(Proboscidea)569
18.海牛目(Sirenia)和索齿兽目(Desmostylia)576
19.蹄兔目(Hyracoidea)576
20.重脚目(Embrithopoda)576
第六节 哺乳动物的时代576
第一节 概述579
第二节 细菌(Bacteriophyta)579
第二十四章 低等植物579
第四部分 古植物579
第三节 蓝藻(Cyanophyta)582
一、蓝藻的构造583
二、蓝藻的化石586
第四节 绿藻(Chlorophyta)590
一、概述590
二、分类590
第五节 轮藻(Charophyta)597
一、形态构造597
二、分类601
三、生态603
四、演化趋向及地质历程603
第六节 裸藻(Euglenophyta)605
二、金藻的内生孢子606
第七节 金藻(Chrysophyta)606
一、概述606
三、颗石藻类(Coccolithopolida)607
四、硅鞭毛藻类(Silicoflagellates)609
第八节 黄藻(Xanthophyta)611
第九节 甲藻(Pyrrophyta)612
第十节 疑源类(Acritarch)616
第十一节 硅藻(Bacillariophyta)619
一、壳壁构造619
二、分类621
三、生态及地质意义623
第十二节 红藻(Rhodophyta)623
第十三节 褐藻(Phaeophyta)628
第十四节 叠层石(Stromatolith)630
第十五节 粘菌(Myxomycophyta)和真菌(Eomycophyta)639
第二十五章 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641
第一节 植物体的维管束系统641
第二节 茎644
第三节 叶648
第四节 根655
第五节 繁殖器官656
第二十六章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660
第一节 概述660
第二节 分类660
第三节 地质历程、生活环境与演化661
第二节 裸蕨纲(Psilotopsida)662
第二十七章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662
第一节 概述662
第三节 石松纲(Lycopsida)667
一、特征667
二、分类668
三、地质历程、生活环境和演化676
第四节 楔叶纲(Sphenopsida)677
一、特征677
二、分类678
三、地质历程、环境和演化686
第五节 真蕨纲(Filicopsida)687
一、特征687
二、蕨叶的形态688
三、分类689
四、地质历程、环境和演化697
第二十八章 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699
第一节 概述699
第二节 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701
第三节 苏铁纲(Cycadopsida)713
第四节 苛达树纲(Cordaitopsida)718
第五节 银杏纲(Ginkgopsida)719
第六节 松杉纲(Coniferopsida)722
一、树叶化石725
二、木材化石727
第七节 买麻藤纲(Gnetopsida)727
第八节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728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s)729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s)732
第九节 起源及地质历程733
第二十九章 孢子花粉分析735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方法735
第二节 孢子花粉的一般形态特征737
第三节 各类植物的孢子花粉形态特征和举例741
第四节 化石孢子花粉常见属举例746
第五节 孢粉样品的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处理748
第五部分 亲缘关系不明的门类和遗迹化石751
第三十章 牙形刺(Conodonts)751
第一节 概述751
第二节 形态构造751
第三节 分类753
第四节 古生态和研究方法755
第五节 来源问题756
第三十一章 几丁虫(Chitinozoa)758
第一节 形态构造758
第二节 壳壁的构造和成份761
第三节 分类位置问题761
第四节 地质意义和古生态763
第三十二章 遗迹化石(Trace Fossil)765
第一节 概述765
第二节 分类766
第三节 研究遗迹化石的意义772
索引776
主要参考文献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