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225531.jpg)
- 蓝勇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11603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55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种发展和生理差异的地理特征1
第一章 历史人种和民族源流地理1
第二节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人种体质特征的地理变化3
附表目录8
表1--1 西南地区古代民族源流、人种及语言族属表8
第三节 历史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源流与语言族属8
一 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11
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西南文化地理11
第二章 考古学意义下的西南文化地理11
二 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理特征12
第二节 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地理12
一 青铜时代的巴蜀文化地理16
二 横断山脉六江文化分区17
三 滇文化18
四 黔文化19
第三章 历史时期西南汉族移民与文化氛围的嬗变20
第一节 北方汉族主体移民与北方文化氛围时期21
一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与文化氛围21
(一)秦汉三国时期的西南地区移民与文化21
表3--1 两汉四川郡守籍贯统计表22
表3--2 《蜀中广记》统计两汉四川官员籍贯表24
表3--3 两汉三国云贵地区郡守籍贯表26
表3--4 《蜀中广记》统计三国蜀汉高级官员籍贯表27
表3--5 三国蜀汉西南郡太守籍贯表28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移民风潮与文化28
表3--6 《蜀中广记》两晋南北朝四川官员籍贯表29
(一)四川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空间特征30
二 隋唐两宋时期的移民与文化氛围30
表3--7 《岁华纪丽谱》内《氏族谱》中的蜀中大族籍贯表30
表3--8 《蜀中广记》统计唐代四川地区外籍官员籍贯表32
表3--9 《蜀中广记》统计北宋四川官员籍贯表34
表3--10 《蜀中广记》统计南宋时期四川官员籍贯表35
(二)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空间特征36
第二节 东南汉族移民与南方文化氛围时期38
一 元代四川和云南汉族移民的来源变迁38
表3--11 嘉庆《四川通志》载墓志铭、传所载移民情况表39
(一)明代四川汉族移民的时空特征39
二 明清时期四川移民的地理特征39
表3--12 明代四川官员籍贯统计表40
(二)清代四川移民与土著问题41
表3--13 方言有古入声县户口残存表47
表3--14 方言无古入声县户口残存表47
表3--15 清代四川移民籍贯提及比例得分统计表54
表3--16 清代四川移民会馆分布统计总表54
表3--17 提及比例和会馆比例对照表55
表3--18 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籍贯比例与移民提及次序比例对比表56
(三)明清“湖广填四川”后的文化氛围58
三 明清时期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空特征62
(一)明清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特征62
表3--19 《滇文丛录》墓志铭、行状和传记中外来氏族情况表63
表3--20 《贵族省墓志选集》有关外来移民统计表64
(二)明清时期云贵地区移民总的地理特征65
表3--22 清代云南地区移民会馆分布比例表66
表3--21 清代贵州地区移民会馆分布比例表66
表3--23 《滇志》载明代云南流寓籍贯表67
表3--24 乾隆《贵州通志》明代贵州流寓籍贯表68
(三)明清时期云贵地区各籍移民的地理分布特征71
(四)明清时期云贵地区汉族的文化特色73
第一节 汉晋时期西南教育地理的分析78
第四章 历史时期西南教育地理78
表4--1 蜀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79
表4--3 广汉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80
表4--2 巴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80
表4--4 梓潼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81
表4--5 犍为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81
第二节 唐五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85
第三节 宋元时期西南教育的地理特征88
表4--6 宋代四川地区儒学设置分布表89
表4--7 宋代四川地区书院设置分布表91
表4--8 宋代四川进士分布表92
表4--9 《宋代蜀文辑存》作者籍贯表96
第四节 明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05
一 明代四川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05
表4--10 明代四川进士分布表106
二 明代云南教育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11
表4--11 明代云南进士分布表112
三 明代贵族教育人才的分布特征115
表4--12 明代贵州进士分布表115
表4--13 明代西南三省进士与人口比例表117
第五节 清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18
一 清代四川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18
表4--14 清代四川地区进士分布表119
表4--15 清代四川进士分布密度表121
表4--16 清末四川生员地区分配表122
表4--17 清代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区统计表123
表4--18 清代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区比率表124
二 清代云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26
表4--20 清末四川学堂学生地区分布表126
表4--19 清末四川留学日本学生地区分布表126
表4--21 清代云南进士分布表127
三 清代贵州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129
表4--22 清代贵州地区进士分布表129
表4--23 清代贵州文化名人分布表131
表4--24 明清时期贵州区域著述比较表131
表4--25 明清时期西南三省拥有进士数比例变迁表133
表4--26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133
第五章 历史时期西南学术文化地理135
第一节 先秦汉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地理135
表5--1 《华阳国志》反映的两汉三国儒学典范人物表138
表5--2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学术著作经部分类统计表142
表5--4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学术著作四部分类统计表143
表5--3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学术著作子部分类统计表143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地区学术文化地理144
表5--5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45
表5--6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地区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45
表5--7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48
表5--8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48
第三节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的学术文化地理特征148
表5--9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49
表5--10 《宋元学案》中蜀人入案统计表149
一 明代四川地区学术文化的地位及地理特征156
第四节 明代西南学术文化的盛衰与地理特征156
表5--11 明代四川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57
表5--12 明代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57
表5--13 明代四川地区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57
表5--14 清前期四川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59
二 清代四川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159
表5--16 清前期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160
表5--15 清前期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0
表5--17 清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162
表5--18 清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类比率表163
附表1 四川地区清前期以前学术文化总的特色分类统计表164
附表2 四川地区清前期以前学术文化总的特色比率表164
表5--19 明代云南学术著述经部分类统计表165
第五节 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学术文化地理特征165
一 明代云南地区的学术文化特征165
表5--20 明代云南学术著述子部分类统计表166
表5--21 明代云南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6
二 清代云南地区的学术文化167
表5--22 清代云南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7
表5--23 清代云南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7
第六节 明清贵州地区学术文化地理特征168
一 明代贵州地区学术文化特征168
表5--24 清代云南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8
表5--26 明代贵州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9
表5--25 明代贵州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69
表5--27 明代贵州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170
二 清代贵族地区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171
表5--28 清代贵州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72
表5--29 清代贵州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172
表5--30 清代贵州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173
第六章 历史时期西南信仰地理175
第一节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的原始信仰175
一 西南历史时期的矿物植物信仰区176
二 西南历史时期的动物信仰区177
第二节 历史时期西南民间信仰地理181
一 秦汉南北朝西南民间信仰地理181
表6--1 汉晋时期西南地区民间信仰祠庙表182
表6--2 魏晋南北朝西南民间神祠表183
二 唐宋元时期西南民间信仰地理184
表6--3 隋唐时期西南地区兴建的神祠筒表185
三 明清以来西南民间信仰的地理特征187
第三节 西南地区佛教道教文化地理190
一 西南佛教的传入与汉晋南北朝四川佛教、道教190
表6--4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佛教道教人物对照表193
二 南诏地区的佛教文化地理193
表6--5 唐代西域天竺僧人在云南人物表194
表6--6 《西南寺庙文化》统计唐代佛寺表197
三 唐代四川地区佛教道教文化的地理特征198
表6--8 《宋高僧传》唐代四川籍僧人和驻锡四川僧人统计表198
表6--7 《西南寺庙文化》隋唐四川地区佛寺统计表198
表6--9 《巴蜀禅灯录》唐五代人物籍贯和统计表锡地统计表199
表6--10 隋唐五代四川地区佛道人物比例表200
表6--11 宋元四川地区佛道人物比例表202
表6--12 《巴蜀禅灯录》宋代禅宗人物籍贯、驻锡地分布表203
(一)宋元明清云南佛道文化地理204
四 宋元明清时期云南、贵族佛道文化地理204
表6--14 清代云南地区佛道人物分布表205
表6--13 元明时期云南地区佛道人物分布表205
表6--15 明代云南滇籍僧人分布表206
表6--16 清代云南滇籍僧人分布表206
(二)明清以来贵州地区佛道文化的地理特征207
表6--17 明代贵州地区佛道人物分布表208
五 明清时期四川地区佛道地理分布208
表6--18 明代贵州地区禅宗僧人驻锡分布表208
表6--20 清代前期四川地区佛道人物比例表209
表6--19 明代四川佛道人物比例表209
表6--21 《巴蜀禅灯录》元明清禅宗人物籍贯、驻锡地表210
第四节 历代西南地区佛道两教兴盛总述211
表6--22 历代四川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212
表6--23 明以前四川历代佛教道教人物分布比例表212
表6--24 云南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213
表6--25 云南历代佛道人物分布比例表213
表6--26 贵州佛道两教寺庙的区域比较表213
表6--27 嘉庆《四川通志》所载四川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214
表6--29 《新纂云南通志》所载云南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215
表6--28 四川主要大佛分布表215
第七章 西南历史丧葬文化地理218
第一节 船棺葬和悬棺葬的关系、分布及地理成因218
第二节 西南地区崖墓的地理分布221
第三节 石棺葬和大石墓的地理分布问题223
一 石棺葬的地理分布问题223
二 大石墓的地理分布问题225
第四节 汉族墓葬的发展与少数民族葬式的变异226
表7--1 西南主要民族葬法分布表228
第八章 历史时期西南艺文地理230
第一节 四川历史艺文地理的特征230
一 巴渝舞的形成与分布流变230
二 竹枝词的源流和地理分布变迁233
三 川剧的形成与流派的地理特征238
(一)古代四川戏剧发展历史238
(二)清代现代川剧的产生与流派的地理分布变迁241
表8--1 清代川剧唱腔来源表244
第二节 云贵地区艺文地理的特征246
一 傩戏的发展与地理分布特征246
二 滇剧和花灯的形成与发展248
(一)云南歌舞戏剧的起源与滇剧的形成248
(二)云南花灯和贵族花灯的产生与发展250
三 铜鼓与芦笙文化的地理成因和分布253
(一)铜鼓的分类与分布253
表8--2 中国古代各型铜鼓流行年代表254
(二)西南的芦笙分类与地理分布特征256
第九章 西南历史饮食文化地理260
(一)好辛香饮食风味地域特征261
一 汉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地理261
第一节 汉晋南北朝西南饮食文化地理261
(二)几种特色十分鲜明的风味饮食262
(三)喜设宴欢聚的饮食风尚的形成264
表9--1 四川古代著名荔枝园表265
二 “西南夷”地区的饮食文化地理265
(一)唐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游宴风尚268
一 川峡四路的饮食风俗地理268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西南饮食文化地理268
(二)四川特色风味食品的出现270
(三)中古时期川食的饮食口味277
表9--2 中古时期(唐宋元)川食名菜名食表280
一 现代川菜形成的历程283
第三节 明清时期西南饮食文化地理283
二 南诏大理时期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地理283
二 现代滇黔菜的形成287
三 明清以来西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地理特征290
第四节 西南酒茶分布的地理特征295
一 四川古代酒类分布的地理特征295
表9--3 张能臣《酒名记》记载四川酒名表298
二 古代西南茶文化的地理特征299
表9--4 汉晋南北朝时期西南主要茶产区表299
第一节 西南地区原始民族服饰地理303
第十章 西南历史服饰文化地理303
一 上古时期巴蜀地区的服饰304
二 上古时期云南地区民族服饰地理306
表10--1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椎髻民族服饰表307
第二节 西南汉民族服饰的变化309
一 南诏主体民族白蛮和乌蛮服饰312
第三节 南诏大理时期云南民族服饰312
二 南诏大理时期其他民族服饰313
(二)披毡服饰民族--氐羌系统南分支314
(一)皮裘服饰民族--氐羌系统北分支314
(三)桶裙民族--百越系统民族316
(五)斑斓系统民族--苗瑶民族服饰317
(四)桶裙民族--百濮系统民族317
第四节 元代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地理319
第五节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21
(一)彝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22
一 明清时期披毡系统民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22
表10--2 清代西南彝族服饰地理分布表328
(二)白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29
(三)傈僳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30
(五)怒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31
(四)纳西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31
(六)普米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31
二 明清时期皮裘系统服饰分布的地理特征332
(一)藏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32
表10--3 清代川滇藏族服饰地理分布表336
(二)羌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38
表10--4 清代羌族服饰地理分布表340
(一)苗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41
三 明清时期斑斓系统民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41
表10--5 清代西南苗族服饰地理分布表346
(二)布依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48
(三)瑶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49
(四)仡佬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0
(五)侗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2
四 明清时期桶裙民族服饰分布的地理特征352
(一)傣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2
(三)阿昌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5
(二)哈尼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5
(四)壮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6
(五)佤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7
(六)布朗族服饰的地理特征358
第十一章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361
第一节 西南民族民居的产生和分类361
第二节 干栏式建筑民居的发展和地理分布364
一 现代干栏式民居的分类和地理成因364
二 历史时期干栏式民居分布的演变366
第三节 地面式民居建筑的地理分布370
一 平顶密肋(梁)式住房371
(一)邛笼式建筑与地理分布371
表11--1 《皇清职贡图》记载川西碉式建筑分布表373
(二)土屋式建筑及其地理分布374
(三)四川汉族硐式建筑成因及分布375
(一)木板屋的地理分布376
二 少数民族地面式坡顶建筑376
(二)石板等特殊屋顶建筑377
三 汉族坡顶式建筑的地理分布演变379
四 南诏以来云南、贵族汉式建筑的影响381
一 历史时期西南民居的分区问题383
第四节 西南民居建筑分布的地理特征及环境成因383
(一)适应环境和就地取材原则385
二 西南民居发展与地理环境作用385
(二)生活安全和舒适原则386
(三)便于生产和高效原则387
第一节 历史时期西南舟楫文化389
一 西南古代舟楫文化的产生与特色389
第十二章 西南历史交通文化地理389
(一)独木船和船棺390
(二)竹筏、木筏与皮筏391
二 川江古代的木船演变393
表12--1 陈明申《虁行纪程》所载清前期的川江船表397
三 近代川江船型的发展及地理分布和成因399
表12--2 民国时期川江主要木船统计表401
表12--3 50年代川江木船船型分布表403
表12--4 50年代川江主要木船船型特点及分布表404
四 川江水上交通民俗拾遗404
(一)篱师、过滩与拉纤404
(二)川江号子407
(三)川江河道航行常见俗语408
一 西南古代栈道的产生410
第二节 西南古代栈道综合研究410
二 栈道的分类和形式411
(一)木栈的分类和形式412
(二)石栈的分类和形式414
三 栈道的分布415
四 栈道的衰亡及其原因416
第三节 西南古代索桥的形制及分布418
一 索桥的材料419
二 索桥的形制420
三 索桥的锚碇422
四 索桥的分布424
表12--5 古代西南著名索桥形式和规格表425
第四节 西南古代的溜索427
第五节 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431
一 关于救生红船最早设置的时间问题431
表12--6 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设置情况表433
二 救生红船设置地点数目考433
三 救生红船的经费、管理和职责436
表12--7 东湖县红石滩救生红船田产租佃情况表437
表12--8 清代救生红船水手和桡夫报酬表438
第六节 西南古代廊桥的历史演变439
第七节 西南的马与马帮文化442
表12--9 近代西南马帮行话446
第八节 背篓的发展历史与环境成因446
一 背篓的产生与发展446
二 背负形式的分类447
三 背负形式的分布449
四 背篓的型制和环境成因450
第九节 西南地区的水电报451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西南综合文化区的划分454
第一节 西南政区沿革变化与文化分区455
一 历史时期四川地区政区发展与文化分区455
二 历史时期云贵地区政区与文化区划分458
第二节 方言区划的变化与综合文化区的划分459
一 历史时期四川方言的区域发展460
表13--1 上古时期四川方言词汇表461
表13--2 中古时期四川方言词汇表463
二 现代方言区的划分与所反映出的四川文化背景466
三 云贵地区方言分区与文化469
第三节 风俗特征的变化与综合文化区的划分471
一 《太平寰宇记·风俗》所反映的中古四川文化区472
二 具体民俗所反映的四川文化区473
(一)川主信仰所反映的新旧文化区473
(二)三大民俗区的历史根基与特征474
(1)川西平原民俗区474
表13--3 《岁华纪丽谱》所载成都风俗流变表476
(2)川东北民俗区478
(3)上下川南民俗区482
三 云贵地区风俗特征与文化分区484
第四节 区域地理环境因素与综合文化区划分485
第五节 居民的气质性格特征与文化分区487
一 四川历史文化发展与居民个性特征的发展489
(一)从历史文献看四川古代居民个性特征分区489
表13--4 尚武类地区个性特征演变表490
表13--5 尚仁类地区个性特征演变表490
表13--6 尚文类地区个性特征演变表491
(二)地理环境的差别与个性特征的差异492
(三)区域开发历史进程与个性特征的形成494
二 现代心理计量分析与居民个性特征的演变探索496
(一)对个性特征与历史时期自然和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496
(二)调查测量的基本原则497
表13--7 现代四川高中生气质地域特征表498
(三)调查测量的基本分析498
表13--8 现代四川高中生气质地域特征积点表499
三 云贵和川西地区居民气质性格特征的分析500
附录一 清代西南的移民会馆507
一 南方移民会馆名考508
一 移民会馆名实考508
三 西南区域内的移民会馆511
二 北方移民会馆名考511
二 移民会馆职能研究512
一 西南地区移民会馆的基本情况512
附一表--1 长宁县移民会馆情况表513
二 西南地区移民会馆的政治经济职能515
三 西南地区移民会馆的文化宗教职能516
附一表--2 犍为县移民庙会情况表518
三 移民会馆的消失520
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522
清代贵州移民会馆统计表525
清代云南移民会馆统计表526
附录二 “盆地意识”和“暮气”的历史根源528
附录三 本书参考文献目录534
后记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