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代哲学史
  • 张学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5732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47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764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明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代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曹端与明代理学的兴起1

一 太极理气1

二 诚与性命5

三 诚敬与仁8

第二章 薛瑄的河东之学与明代关中学者12

一 无极而太极,理一分殊12

二 知性与复性16

三 格物与居敬20

四 薛瑄与明代关中学者23

第三章 吴与弼的自治力行与胡居仁的主敬26

一 吴与弼的自治力行26

二 胡居仁的主敬29

三 胡居仁的理气心性诸说32

四 胡居仁对佛老的批评34

第四章 陈献章与心学的起始39

一 自得之学39

二 心与道俱的境界41

三 义理融液,操存洒落47

四 陈献章的诗学52

五 陈献章的弟子55

第五章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58

一 心体物不遗58

二 随处体认天理62

三 湛若水与王阳明的辩论66

四 湛若水的学传71

第六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79

一 道德的凸显79

二 心外无理87

三 知行合一93

四 致良知100

五 四句教116

第七章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和钱德洪的后天诚意126

一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126

二 寂与感131

三 钱德洪的后天诚意之学137

第八章 黄绾的“艮止”与季本的“龙惕”142

一 “艮止”之旨142

二 对王阳明的批评147

三 季本的“龙惕”151

第九章 邹守益“戒惧”之旨及其家学156

一 “戒惧”宗旨156

二 对同门偏离阳明本旨的批评160

三 邹守益的家学164

第十章 欧阳德的动静体用合一说167

一 良知与知觉的关系167

二 动静合一170

三 对体用合一的发挥173

第十一章 聂豹的归寂之学175

一 寂与感的对立175

二 与王门诸人的辩论178

三 归寂之学的推广184

第十二章 罗洪先对于归寂主静说的全面阐发187

一 主静宗旨187

二 对现成良知派的否定190

三 罗洪先一生理论发展过程及对江右学派的超出195

第十三章 王时槐的透性研几说200

一 虚静与生生200

二 透性204

三 研几208

第十四章 胡直对心学宗旨的发挥212

一 理不离乎心,存神过化213

二 物不外乎心,察之外无物218

第十五章 李材的“止修”之学223

一 知与性223

二 止修宗旨及其内在矛盾226

三 止修与艮止、归寂229

四 修身与治平232

第十六章 王艮及泰州之学的初创234

一 良知现成自在236

二 平民与精英239

三 淮南格物242

四 学与乐245

五 王艮弟子中的不同趋向247

第十七章 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250

一 大道只在此身251

二 顺适当下254

三 天明与光景255

四 罗汝芳与王龙溪257

五 慎独与孝慈260

第十八章 耿定向的“不容已”之学262

一 “真机不容已”262

二 泰州平实之旨266

三 “学有三关”269

四 儒佛同一,佛为儒用272

第十九章 焦竑的儒释道三学277

一 儒家:知性复性277

二 佛家:儒释不二281

三 道家:以道补儒286

四 礼的形上学解释290

第二十章 李贽的童心说293

一 童心说:回到本真自我293

二 个体原则的突出300

三 清净本原305

四 李贽身后的影响308

第二十一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312

一 理与气313

二 心与性318

三 对佛教和心学的批评323

四 格物论及与王阳明的争论331

第二十二章 王廷相的气论及其实证倾向335

一 太极道体335

二 性论341

三 修养论346

四 对佛道及理学诸家的批评351

第二十三章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358

一 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358

二 对心学的批评366

三 修养功夫论371

第二十四章 陈建《学蔀通辨》对朱子学的阐扬375

一 朱陆早同晚异376

二 儒释之辩382

第二十五章 顾宪成对朱子学阳明学的调和391

一 先天良知与后天功夫并重391

二 “无善无恶”辨397

三 小心——敬404

第二十六章 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408

一 气、心、性、理409

二 格物与知本414

三 悟与修418

四 敬与顺乎自然420

第二十七章 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426

一 道体426

二 意与诚意431

三 对王阳明及王门后学的批评438

四 心性与慎独443

第二十八章 黄宗羲对心学的总结451

一 理气合一,心性合一452

二 盈天地皆心455

三 四句教460

四 本体与功夫466

五 哲学史方法论471

六 《明夷待访录》中的政治思想478

第二十九章 陈确的哲学思想485

一 《大学》辨485

二 知行辨490

三 性善辨492

四 理欲辨496

五 丧葬辨499

第三十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503

一 学术渊源504

二 质测与通几505

三 气与火、太极与心511

四 一与二与三522

五 三教统合与打翻三谛536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542

一 太极: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542

二 天地之和与日新之化554

三 心与性570

四 知识论584

五 历史观596

六 治学方法论612

第三十二章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617

一 紫柏真可618

二 云栖袾宏627

三 憨山德清635

四 蕅益智旭639

第三十三章 明代道教哲学650

一 张宇初652

二 《性命圭旨》658

三 陆西星665

四 三一教的会三归一670

第三十四章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676

一 天主677

二 灵魂686

三 伦理694

四 科学与思维方法706

本书引用书目版本718

北大版后记721

附录一 学术自述723

附录二 王阳明致良知中道德和知识的结合7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