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系统与传输方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系统与传输方式
  • (日)高桥敏朗著;《通信系统与传输方式》编译组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15045·总2241有599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6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信系统与传输方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通信系统1

1·1电气通信的基本形式1

目录1

1·2通信系统的计划3

1·2·1通信的对象和形式3

1·2·2业务量与服务水平5

1·2·3传输质量9

1·2·4经济性的探讨12

1·3公用电信系统及专用电信系统15

1·3·1公用电信网16

1·3·2专用业务17

1·4新的电信系统22

1·4·1数据通信系统22

1·4·2CATV系统24

1·5·1综合通信网的设想28

1·5综合通信网28

1·5·2设计上的问题31

第二章 电话网的基本计划35

2·1电话网计划35

2·1·1电路网结构35

2·1·2电话分级分区制36

2·1·3迂回中继的原理38

2·2电路的分类和设置43

2·2·1电路分类43

2·2·2接续质量和电路设置46

2·3全国编号计划48

2·3·1编号方式48

2·3·2日本的全国编号计划49

2·4资费制度和计费方式52

2·4·1资费制度的分类52

2·4·2计费方法和单位资费区域54

2·5传输质量分配计划57

2·6中继计划61

2·6·1交换机的功能62

2·6·2交换接续的形式64

2·7信号方式66

2·7·1信号分类66

2·7·2信号方式的种类和适用范围69

2·8服务的稳定问题71

第三章 通话质量和传输标准75

3·1通话质量和传输质量的量度75

3·1·1清晰度和清晰度参考当量76

3·1·2各种量度的比较79

3·2与通话质量及传输质量有关的指标82

3·3传输质量的分配85

3·4可懂性串话89

3·5衰减畸变及其指标90

3·6噪声特性及其分配94

3·6·1噪声特性及其总指标94

3·6·2噪声分配96

3·7最小传输损耗102

第四章 国际通信与国际标准107

4·1日本的国际通信概要107

4·2关于传输方式的国际标准(CCITT的建议)110

4·2·1国际电话电路的一般特性110

4·2·2关于模拟传输方式的一般特性118

4·2·3由多种有线线路构成的国际载波电话方式的各种特性123

4·2·4有线方式与无线方式的相互接续126

4·2·5关于数字传输方式的一般特性127

4·2·6关于电话以外的信号传输的一般特性133

第五章 载波电话方式的发展136

5·1载波技术136

5·2日本无加感电缆方式的发展137

5·3国际标准的采用和技术革新140

5·4载波方式适用范围的扩大143

5·5从无加感电缆过渡到同轴电缆146

5·6利用固体电子化技术而到达国际技术水平150

5·7技术革新的成就152

第六章 传输方式与传输路网158

6·1传输线路158

6·1·1线路参数159

6·1·2串话161

6·1·3多重串话噪声165

6·2传输方式168

6·2·1频分多路(FDM)方式与时分多路(TDM)方式168

6·2·2各种传输方式170

6·2·3适用范围172

6·2·4同交换系统的接续(终端设备的设置)174

6·3传输系统的可靠性176

6·3·1根据元件可靠性进行方式设计177

6·3·2传输路网规划179

6·3·3传输路网的运用182

第七章 载波电话方式(FDM)的基本设计188

7·1概述188

7·2方式的容量与经济性190

7·2·1电路容量190

7·2·2经济比较191

7·3频率配置195

7·3·1通路的间隔及其配置195

7·3·2多路方式的构成196

7·3·3载波电流的选定及供给200

7·4传输标准及其分配201

7·5·1固有噪声206

7·5噪声的计算206

7·5·2非线性畸变噪声208

7·6多路通路的总功率214

7·6·1通话音量214

7·6·2等效音量217

7·6·3过负荷特性与负荷容量218

7·7增音传输路的设计220

7·7·1传输频带220

7·7·2增音机的增益与输出电平222

7·7·3增音传输路的噪声226

7·7·4增音站距离227

7·7·5均衡228

7·7·6电平变动与AGC230

7·8端站的设计233

7·8·1电平图与调制解调器233

7·8·2噪声和串话235

7·9从传输路的角度来看信号方式241

第八章 载波电话设备的组成244

8·1变换设备244

8·1·1频率的变换过程和调制解调器244

8·1·2通路变换设备247

8·1·3基群变换设备~超主群变换设备250

8·2载频电流集中供给设备255

8·2·1基本结构256

8·2·2各种载频供给设备260

8·3设备相互间连接及与微波方式的连接262

8·4有关音频设备265

8·5增音设备269

8·6遥测连络设备273

8·7实际装配方式274

8·7·1大站实装方式和小站实装方式274

8·7·2机盘的组装275

8·7·3终端设备的变迁278

8·7·4最近的实装方式280

第九章 同轴电缆方式285

9·1同轴电缆方式的发展285

9·1·1各国的方式285

9·1·2日本的方式287

9·2同轴电缆291

9·2·1电缆的构造291

9·2·2电缆的各项特性294

9·3各种同轴电缆方式(电子管方式及P-4M方式)的概要298

9·4CP-12MTr方式300

9·4·1方式概要300

9·4·2方式基本设计I(噪声)303

9·4·3方式基本设计Ⅱ(电平变动及AGC的设置)308

9·4·4远距离供电311

9·4·5设备的组成312

9·5C-60M方式319

9·5·1方式概要319

9·5·2增音传输路的噪声及均衡324

9·5·3电平变动及AGC328

9·5·4设备的组成332

9·6海底同轴电缆方式336

9·6·1各国海底同轴电缆方式的概要336

9·6·2电缆及增音机的构造和特性340

9·6·3CS-10M方式344

9·6·4浅海用CS-36M方式345

9·6·5深海用海底同轴电缆方式349

9·6·6海洋增音站方式351

9·7大容量传输方式(未来的同轴电缆方式)353

10·1概述359

10·1·1短距离载波方式的历史359

第十章 短距离载波方式等359

10·1·2方式的种类和性能361

10·2长途电缆的高频特性367

10·2·1长途纸电缆的串话和对策367

10·2·2长途PEF-P电缆的发展371

10·2·3长途电缆的特性372

10·3T-12SR方式374

10·3·1短距离载波方式的综合374

10·3·2方式设计概要375

10·3·3增音段长度的决定378

10·3·4电平变动及AGC区间长度381

10·3·5设备概况386

10·4用户线载波和电力线载波方式390

11·1PCM方式概要394

11·1·1PCM方式的原理394

第十一章 脉冲编码调制(PCM)方式394

11·1·2PCM方式的多路化(时分多路化)398

11·1·3信号的再生中继401

11·1·4PCM方式的特点403

11·2端站的功能与基本结构406

11·2·1端站的结构406

11·2·2压缩扩张与编码形式409

11·2·3噪声及其分配417

11·3·1对称电缆的高频特性420

11·3中继传输路的构成420

11·3·2传输码形425

11·3·3中继间隔426

11·3·4监测方式431

11·3·5保安(避雷)电路432

11·4PCM—24方式的各种设备434

11·4·1终端设备434

11·4·2中继设备439

11.5PCM-120路方式443

11·6利用PCM方式的各种信息的传输446

11·6·1利用PCM方式的数据信号传输447

11·6·2利用PCM方式的电视信号传输453

11·7PCM等级及其国际动向462

11·8同轴电缆PCM方式465

11·8·1同轴PCM方式的展望465

11·8·2PCM-100M方式466

第十二章 数据传输471

12·1概要471

12·1·1数据传输的基础471

12·1·2串联传输和并联传输476

12·2脉冲传输的基础理论479

12·2·1数据信号的电表示方法479

12·2·2波形的传输480

12·3调制解调和传输形式483

12·3·1基带传输(电报型传输)484

12·3·2频带传输(电话型传输)486

12·3·3调制解调器(MODEM)489

12·4数据传输质量的测量和差错控制方式493

12·4·1传输质量493

12·4·2差错控制方式494

12·4·3纠错方式498

12·5传输特性对数据传输质量的影响499

12·5·1噪声499

12·5·2群时延畸变及衰耗畸变501

12·5·3瞬断以及相位跃变507

12·5·4电路特性标准和数据传输质量508

12·6宽频带数据传输方式510

第十三章 图象通信方式513

13·1图象通信及其原理513

13·2电视信号的性质517

13·3传输系统对图象(电视)质量的影响521

13·4广播电视传输524

13·4·1中继传输路和传输指标524

13·4·2有线长距离传输(同轴VSB方式)527

13·4·3有线短距离传输530

13·5工业电视(CCTV,ITV)534

13·5·1电视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534

13·5·2方式的构成与指标536

13·6平衡对称型电缆的基带传输539

13·6·1利用已铺设的电缆与研制宽带对称型电缆539

13·6·2ITV-4M方式的基本设计540

13·6·3设备概述与实例546

13·7电视电话方式548

13·7·1概况548

13·7·2图象质量与端机设备的各参数549

13·7·3电视电话试用系统556

13·8电缆电视(CATV)562

13·8·1基本构成562

13·8·2传输标准564

13·8·3传输系统的性能与结构566

13·8·4电缆电视系统的实例和各国的概况569

13·9传真572

13·9·1端机设备的性能572

13·9·2质量和传输标准577

13·9·3高速真迹传真的传输方式580

第十四章 载波站内设备的设计588

14·1机械室588

14·2载波设备的配置590

14·3局内连接系统594

14·4电源供给600

参考资料6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