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305746.jpg)
- 罗根泽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80622917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3
第一篇 周秦文学批评史3
第一章 绪言3
一 文学界说3
二 文学批评界说5
三 文学与文学批评10
四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11
五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13
六 文学批评与时代意识15
七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17
八 文学批评与文学体类19
九 史家的责任20
十 历史的隐藏22
十一 材料的搜求23
十二 选叙的标准24
十三 解释的方法28
十四 编著的体例30
第二章 诗说32
一 诗人的意见32
二 古诗的编辑33
三 春秋士大夫的赋诗34
四 孔子的诗说36
五 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38
六 荀子所谓“诗言志”40
七 墨子的用诗40
八 诗与乐41
第三章 “文”与“文学”43
一 古经中的辞令论43
二 最广义的文学44
三 孔子及孔门诸子所谓“文”与“文学”及“文章”44
四 孟子所谓“养气”与“知言”47
五 荀子的立言论准48
六 《易传》对于文学的点点滴滴50
七 墨子的“三表法”及其重质的文学观53
八 晚出谈辨墨家的论辨文方法55
九 老子的反对“美言”与提倡“正言若反”59
十 庄子书中的艺术创造论、写作方法论及书文糟粕论60
十一 韩非的反对文学及《解老》篇的重质轻文65
第二篇 两汉文学批评史68
第一章 诗的崇高与汩没68
一 诗的崇高68
二 诗的汩没69
三 卫宏《毛诗序》71
四 郑玄《诗谱序》76
第二章 “文”与“文章”及其批评78
一 文学文的兴起78
二 所谓“文”79
三 所谓“文章”82
四 扬雄的意见83
五 王符荀悦的意见86
第三章 对于辞赋及辞赋作家的评论87
一 辞人的意见87
二 刘安司马迁的批评89
三 司马相如的“赋心”与扬雄的“赋神”92
四 《汉书·艺文志》的辞赋分类93
五 “爱美”“尚用”的冲突与融合94
六 讽谏说96
七 讽谏说的作用及价值99
八 讽谏说下的作家批评100
第四章 王充的文学批评102
一 王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102
二 王充的精神及其背景103
三 王充所最崇拜的桓谭105
四 “尚文”与“尚用”108
五 “作”与“述”111
六 “实诚”与“虚妄”113
七 “言文一致”与“文无古今”115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121
第一章 文学概念121
一 文学含义的净化121
二 文学概念的转变123
三 文学价值的提举125
四 社会学术的因素128
五 葛洪的反古与提倡博富艰深的文学131
六 萧统的摈除子史与提倡翰藻的文学134
七 裴子野《雕虫论》135
八 萧纲的鼓吹“郑邦”文学137
九 徐陵的编辑“丽人”艳歌138
十 萧绎的兼重华实139
一 文笔分别历史141
第二章 文笔之辨141
二 文笔分别三说142
三 辞笔之分145
四 诗笔之分146
第三章 文体类147
一 文体二义147
二 魏晋以前的文体论150
三 桓范的各体文学方法论152
四 傅玄的“七”论及连珠论154
五 陆机的十分法156
六 挚虞《文章流别志论》156
七 李充《翰林论》159
八 左思及皇甫谧的赋论160
九 颜延之所谓“咏歌之书”与“褒贬之书”162
十 萧统《文选》的分类163
十一 旧题任昉《文章缘起》165
一 音律说的前驱——文气说167
第四章 音律说(上)167
二 文气与音律的关系169
三 范晔的自然音律说170
四 四声的发明171
五 音律在文学上的功用173
六 甄琛沈约的讨论四声174
七 陆厥沈约的讨论音律176
八 一般的音律研究178
九 刘善经《四声指归》181
一 沈约八病说蠡测183
第五章 音律说(下)183
二 《文镜秘府论》所列文二十八病186
三 王斌的病犯说189
四 刘滔的病犯说189
五 沈氏的病犯说190
六 刘善经的病犯说192
七 元兢的病犯说193
八 崔融的病犯说195
九 佚名的《文笔式》——《文笔十病得失》196
一 自庄子至曹丕的天才说198
第六章 创作论198
二 陆机的文学方法论与文学应感说199
三 葛洪的天才与方法并重说202
四 颜延年及其他雕章琢句的学说203
五 萧子显的变化说204
第七章 鉴赏论205
一 魏晋以前的鉴赏论205
二 曹丕所言鉴赏之蔽与曹植所言鉴赏之难207
三 葛洪的鉴赏论208
一 刘勰以前的文学批评家211
第八章 论文专家之刘勰211
二 作《文心雕龙》的动机215
三 几个主要的文学观217
四 文体论222
五 创作论229
六 文学与时代241
七 批评及其原理242
一 作《诗品》的时代及动机246
第九章 论诗专家之钟嵘246
二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247
三 诗之理论的起源与历史的起源249
四 诗的滋味251
五 诗人的品第及流派252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论255
一 北朝的风土习性255
二 苏绰及魏收邢劭的尊古崇理文学观257
三 颜之推的地位及其兼采古今的文学论258
四 文人轻薄的指摘259
五 各体文学的缓急261
六 创作与评论263
第十一章 佛经翻译论264
一 翻译之难264
二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265
三 鸠摩罗什的“嚼饭”妙喻267
四 慧远的折中说269
五 僧叡的研究译字270
六 僧祐的讨论汉梵异同271
七 彦琮的八备说273
八 玄奘的五种不翻说275
九 道宣的批评历代译经276
十 赞宁的六例说278
隋唐文学批评史285
第一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上285
一 对偶说的兴起285
二 对偶及其他格律说的史料287
三 古人同出的十一种对289
四 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294
五 元兢的六种对298
六 崔融的三种对301
七 皎然的八种对302
八 总不对与首尾不对305
第二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下306
一 元兢的调声三术306
二 佚名的调声术308
三 元兢《古今诗人秀句》310
四 李峤《评诗格》312
五 王昌龄《诗格》一——《十七势》313
六 王昌龄《诗格》二——格律论318
七 王昌龄《诗格》三——今本《诗格》及《诗中密旨》321
八 皎然《诗议》323
九 皎然《诗式》326
十 佚名的诗文作法331
一 陈子昂的提倡风雅诗334
第三章 诗与社会及政治334
二 李白的提倡古风335
三 杜甫的兼取古律及倡导社会诗338
四 元结的反对声律与提倡规讽诗343
五 三位选家的意见344
六 杨绾贾至梁肃及权德舆等的诗教论349
七 刘峣的先德后艺说与尚衡的文章三等说354
一 原因与动机356
第四章 元稹白居易的社会诗论356
二 “补察时政”与“泄导人情”359
三 历代诗的优劣363
四 乐府论366
五 通俗与次韵370
六 触忌与转变373
七 自我批评与自选诗集379
第五章 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382
一 唐初史学之盛382
二 文学为政治工具说383
三 艳丽之毒385
四 折中的文学论387
五 天才与学力388
六 文学史观390
七 史与文394
八 史传文的批评396
九 刘知几的意见398
第六章 早期的古文论405
一 古文的兴起405
二 李谔王通的攻击六朝文407
三 唐初四杰的反对淫巧文409
四 陈子昂与卢藏用的提出载道说413
五 萧颖士李华的宗经尚简说415
六 两个胡人——独孤及元结——的意见419
七 梁肃的提出文气与李观的重视文辞421
八 古文理论家之柳冕的文论424
九 权德舆的二尚二有说427
十 吕温独孤郁等的天文说及人文说429
一 韩愈的贡献433
第七章 韩柳及以后的古文论433
二 道与文的关系436
三 古文方法438
四 “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440
五 柳宗元的地位及其所言道之二病442
六 学文的步骤与作文的态度444
七 “得之难”及“知之难”446
八 诗与文448
九 刘禹锡的诗文分论449
十 时人的见解与李翱的批评450
十一 裴度对李翱重文说的抗议454
十二 皇甫湜孙樵的怪奇主义456
十三 沈亚之的改创主义460
十四 李德裕的自然灵气说461
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465
第一章 文学论465
一 自唐代社会变迁说起465
二 李商隐的反道缘情文学说466
三 杜牧的事功文学说468
四 皮日休陆龟蒙的隐逸文学说470
五 刘蜕罗隐的文章丧亡论474
六 韩偓欧阳炯的香艳说475
七 韦庄韦谷的清丽说477
八 黄滔吴融等的反艳丽说479
九 刘昫徐铉的折中说482
一 诗格的两个时代485
二 五代试士的注重诗格及赋格485
第二章 诗格(上)485
三 材料的获得487
四 王睿《炙毂子诗格》488
五 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489
六 齐己《风骚旨格》490
七 虚中《流类手鉴》492
八 徐衍《风骚要式》493
九 徐寅《雅道机要》494
十 王玄《诗中旨格》496
十一 王梦简《诗要格律》497
十二 桂林淳大师《诗评》498
十三 文彧《诗格》499
十四 保暹《处囊诀》500
第三章 诗格(下)501
一 旧题魏文帝《诗格》501
二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503
三 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及梅尧臣《续金针诗格》505
五 旧题梅尧臣《梅氏诗评》507
四 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507
六 惠洪《天厨禁脔》及林越《少陵诗格》508
七 已佚的诗格书509
八 诗格总集——李淑《诗苑类格》511
九 诗格丛书——蔡传《吟窗杂录》512
十 赋格及文格515
十一 反诗格的言论516
第四章 诗句图517
一 诗句图的渊源517
二 李商隐《梁词人丽句》518
三 张为《诗人主客图》519
四 李洞《集贾岛诗句图》521
五 宋太宗真宗《御选句图》522
六 惠崇《句图》523
七 已佚的诗句图523
八 蔡传《句图》、《续句图》及陈应行《续句图》525
九 高似孙选《诗句图》526
十 诗句图的评价527
一 司空图的救世与避世528
第五章 《诗品》及本事诗528
二 诗境的建立529
三 《二十四诗品》530
四 比喻的品题及其来源534
五 文字以外的风格537
六 文人之诗与诗人之文538
七 孟棨《本事诗》539
八 续本事诗三种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