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业的分与合:全球演进与中国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金融业的分与合:全球演进与中国实践
  • 邵东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6437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金融事业-分工-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融业的分与合:全球演进与中国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一个理论框架15

1.1 金融产品的专业化与多样化:一个理论模型15

第一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理论框架与微观经济学分析15

1.1.1 两难冲突背后的机制:模型的基本思想16

1.1.2 模型的基本结构17

1.1.3 比较静态分析20

1.1.4 动态分析22

1.1.5 简短的结论22

1.2 组织试验与内生分工演进:一个动态机制24

1.2.1 内生分工演进的一般机制24

1.2.2 组织试验与知识积累的一般机制26

图1.1分工演进的动态机制29

1.2.3 组织试验与内生分工演进的动态机制29

图表目录29

图1.2金融分业与混业的演变轨迹35

1.3.1 金融业分分合合的演进机制:理论解说35

1.3 分业与混业:金融业分工演进中的组织试验35

1.3.2 专业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之间两难冲突的权衡41

1.3.3 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权衡45

1.3.4 监管机构的“组织试验”47

第二章 全能银行与专业银行: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权衡50

2.1 全能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替代与组合50

2.1.1 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替代:一个简单的R D模型50

图2.1两家银行之间的净收入分配52

2.1.2 金融产品的组合:消费多样化经济的评估53

图2.2金融产品组合的不同形式54

2.2.1 全能银行的协同效应:概念框架59

2.2 全能银行的分工经济:多样化经济与专业化经济的协同效应59

2.2.2 全能银行的协同效应:模型分析63

2.2.3 全能银行的协同效应:实证分析67

表2.2金融公司一般关系的协同因素70

表2.1混合收益、日常平均收益、日常标准差及平均收益/标准差率(1984—1988)70

图2.3金融混业集团控制结构72

表2.3一体化相关变量的具体测算方法74

表2.4样本一览表76

表2.5协同效应的变量一览表77

表2.6不同金融机构的变量分析77

表2.7多样化业绩的回归值(n=245)77

表2.8多样化业绩的回归值(n=100)78

表2.9分类协作的业绩回归值78

表2.10主要变量的描述性数据79

表2.11多样化和可控变量的业绩回归值(n=245)79

图2.4Jones和Hill(1988)得出的利润函数81

2.3.1 全能银行的交易费用模型82

2.3 全能银行:交易费用模型与组织经济学观点82

图2.5全能银行相关多样化经营的短期均衡86

图2.6全能银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的短期均衡88

2.3.2 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从组织经济学的观点出发89

2.4 全能银行的社会成本——收益分析94

2.4.1 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性94

2.4.2 权力集中与垄断96

2.4.3 利益冲突97

2.4.4 简短的结论98

3.1.1 GS法案:背景、理由和内容103

3.1 GS法案:背景、理由与重新思考103

第三章 GS法案后的美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历史轨迹103

第二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国际视野的考察103

3.1.2 GS法案:一个错误还是一种必然105

3.2.1 投资者——融资者框架下的金融证券化107

3.2 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深化与分工演进的主线107

3.2.2 争夺分工经济的竞争:对商业银行专业化经济的挑战111

图3.1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面临的竞争压力111

表3.1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在美国企业实际投资的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例114

表3.2美国非金融公司的财务结构114

表3.3美国中介基金的市场份额116

表3.4美国主要金融机构资产数额117

图3.2一个简单的金融产品供求模型119

3.2.3 金融证券化的内生比较优势:风险——收益分析119

3.3.1 分工演进、市场深化与金融创新的内生机制123

3.3 金融创新:金融分工演进的内生机制123

表3.5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含50年代)124

3.3.2 金融创新的发展脉络124

表3.6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125

表3.720世纪80—90年代的金融创新127

表3.8按金融中介功能分类的主要新型金融工具128

3.4 金融全球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分工演进128

表3.9国际金融市场融资129

表3.10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可流通证券占资产和负债的比例130

表3.11世界前50名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若干信息130

3.5 金融信息化:金融分工演进的技术基础132

表3.12银行技术创新的历史轨迹、所用核心技术与相应影响133

表3.13若干银行业务对有关技术的依赖程度134

表3.14几种银行服务方式的成本比较134

4.1.1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具体模式138

4.1 银行控股公司:组织试验之一138

第四章 突破分工壁垒:分工演进中的组织试验138

4.1.2 银行控股公司的发展轨迹与监管制度的演变140

图4.1三种控股公司模式的组织结构141

表4.11984年11月Y条例第4(C)8部分规定的银行控股公司的非银行业务143

4.2.1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购并:原因分析146

4.2 金融机构的购并重组:组织试验之二146

表4.2美国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收益及其变动状况147

4.2.2 金融机构的购并重组:事实与特点149

表4.3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并购主要案例149

图5.1美国银行监管体制框架152

第五章 通向GLB法案的美国金融业:分工演进中的制度变迁152

5.1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152

5.1.1 GLB法案以前的监管框架概览152

表5.1对吸收存款机构的监管(20世纪90年代初)153

5.1.2 近20年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154

5.2 分久必合:通向GLB法案之路157

5.2.1 若干司法判例:多头监管下利益集团博弈的一些证据158

5.2.2 通向GLB法案之路:一个简要回顾160

5.2.3 GLB法案的出台164

5.3 GLB法案:立法理念与基本要点165

5.3.1 GLB法案的立法理念165

5.3.2 GLB法案有关分业制改革的要点166

图5.2控股公司方式与子公司方式167

5.4 基于GLB法案的监管体系:比较优势与现实挑战169

图5.3横向综合立法的美国新金融监管体系169

5.4.1 基于GLB法案的监管体系:比较优势分析169

5.4.2 基于GLB法案的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时代的新挑战172

6.1 “混”到今天的德国金融业:全能银行体制的变迁178

第六章 金融业分工演进与金融监管的分工结构:国际比较178

6.1.1 全能银行体制的形成:分工演进的必然结果178

6.1.2 德国全能银行体制的特征179

6.1.3 德国全能银行体制的竞争优势和内在缺陷180

6.1.4 内生全能银行体制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183

6.2.1 金融业分工格局的演变轨迹188

6.2 由分到合的英国金融业:分工演进的市场逻辑188

6.2.2 从多元化到一元化:混业经营下金融监管分工结构的探索190

图6.1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192

6.3 金融业分工演进的路径:趋同与趋异194

6.3.1 趋同:分业经营的瓦解和混业经营的兴起194

表6.2欧盟和十国集团国家可以允许的银行业务和银行所有制(1999)195

表6.1主要国家(地区)从分业到混业的演变195

表6.3欧盟国家的银行可以从事的具体业务196

6.3.2 趋异:混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198

6.3.3 简短的结论:分合之间的必然性201

6.4 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分工结构201

6.4.1 金融监管的目标结构202

6.4.2 金融监管的主体结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204

6.4.3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分立(或分业)监管与统一(或混业)监管207

表6.4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210

表6.6各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概况211

表6.5各国银行监管机构211

6.4.4 金融监管的职能结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分工211

表6.7若干国家(地区)金融监管的分工结构215

7.1.1 由“混”到“分”:一个简要回顾219

第七章 中国金融业的分工演进:历史轨迹与现实选择219

第三篇 金融业的分工演进:中国的实践与策略选择219

7.1 从混业到分业的演变轨迹219

7.1.2 对分业制的再思考223

7.2 分业管制的放松倾向:一些证据227

7.2.1 放松分业管制的一些具体政策227

7.2.2 监管理念和理论倾向的变化228

7.3 愈演愈烈的“交叉经营”:向混业经营 “回归”?233

7.3.1 银证合作: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相互渗透233

表7.1银证合作中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开展情况235

7.3.2 银保合作: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相互渗透243

7.3.3 证保合作:以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为主245

7.4 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规避分业制的组织试验247

7.4.1 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实践:不成熟的“模式”247

7.4.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252

7.4.3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动向253

第八章 中国金融业的分工演进:机制、方向与约束条件254

8.1 金融分工演进:分合表面下的深层机制254

8.1.1 金融分工演进:金融发展的核心254

8.1.2 弱化国家金融产权:金融分工演进的制度前提257

8.1.3 金融所有权与金融经营权:分与合的产权经济学260

8.2 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262

8.2.1 来自内部的动力262

8.2.2 来自外部的压力265

8.3 混业经营的约束条件:产权、市场、监管与信息266

8.3.1 产权的有效性268

8.3.2 市场的有效性270

8.3.3 监管的有效性273

8.3.4 信息的有效性274

9.1.1 混业过渡策略的原则:渐进性与紧迫性277

9.1 三线并举、渐进呼应的混业过渡策略277

第九章 走向混业经营:三线并举的渐进策略277

9.1.2 混业过渡策略的基本框架:“三线并举,渐进呼应”279

9.2.1 重构金融产权,完善内控体系281

9.2 一线策略:创造和培育适度混业模式的条件281

9.2.2 优化竞争机制,完善市场体系285

表9.1我国的国债发行和企业债券发行状况290

9.2.3 改革监管体制,优化分工结构294

9.2.4 提高透明度,推进金融信息化294

9.3 二线策略:稳步推进交叉经营、合作经营和兼业经营296

9.3.1 银证合作296

9.3.2 银保合作302

9.3.3 证保合作303

9.4 三线策略:积极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试验306

9.4.1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方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规避办法306

9.4.2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试验:多个主体的多元路径307

9.5 混业过渡中金融监管的分工结构312

9.5.1 金融监管分工结构的优化原则312

9.5.2 金融监管分工结构的演变趋势314

表9.2金融监管的矩阵式结构317

9.5.3 我国金融监管分工结构的演进策略319

图9.1牵头监管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构架320

图9.3单一的超级监管机构体系(简图)324

图9.2功能型统一监管体系(简图)324

结论326

参考文献343

后记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