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五编 第16册 汉宋《孝经》学论考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五编 第16册 汉宋《孝经》学论考 上
  • 林庆彰主编;罗圣堡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322122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76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五编 第16册 汉宋《孝经》学论考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汉唐以来的主要问题2

一、汉代的今古文2

二、今文《孝经》的来源6

三、孔《传》、郑《注》之真伪与近代对郑《注》的普遍看法8

第二节 两宋以来的主要问题11

一、朱熹对《孝经》的批评11

二、孝道的涵义与范围——以毛奇龄的批评为例13

第三节 近年研究回顾与本文研究范围16

一、近十年来《孝经》研究的新方向16

(一)魏晋六朝的《孝经》学16

(二)新资料的考释16

(三)《孝经注疏》的考察17

(四)明代的《孝经》学18

二、本文研究范围19

第二章 从《孝经》著成诸说之检讨论其特色21

第一节 司马迁与汉儒成说21

第二节 文献对照说之分析与检讨25

一、朱熹举证之分析25

二、朱熹举证与文献对照说的限制28

(一)以「文理」作为判断依据的检讨28

(二)文献对照说的限制29

第三节 体例依据说之分析与检讨30

一、《孝经》引《诗》的特色31

(一)体例上的一致31

(二)引《诗》无涉原义32

二、新出土文献的佐证与引《诗》体例的合理时限34

第四节 思想概念说之分析与检讨35

一、《孝经》与《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联系35

(一)身体观36

(二)孝道观38

(三)忠孝观39

(四)谏诤问题40

二、视《孝经》为孟子或其学派之作品41

(一)《孝经》与孟子的相似之处41

(二)补充例的检讨42

第五节 《孝经》在先秦思想中的特色45

一、学派的归属45

(一)《孝经》与《论语》之比较45

(二)《孝经》与墨、道思想之相似51

二、儒家系统内之异同59

(一)明王形象与孝治思想59

(二)再论谏诤问题66

三、反孝说的针对性71

第三章 古文《孝经》的流传77

第一节 汉魏六朝时期的流传问题77

一、文景以前流传考辨77

二、古经文传注之流传83

第二节 唐宋以降的古文本89

一、宋代古文的流传问题89

(一)论宋儒不明其所得古文之渊源89

(二)李士训《记异》之疑义——以李白生卒年为考信之根据93

二、宋传古文的分章系统99

三、今所见之《古文孝经孔氏传》106

(一)郑珍辨伪的十项验证106

(二)「言之不通」异文111

第四章 汉代的《孝经》学113

第一节 《孝经》的兴起114

一、秦汉之际的孝论114

二、崇孝与提倡经学的意义120

(一)汉初崇孝的意义120

(二)汉初儒者对礼、孝、经学的看法124

三、孝与制度的连结127

四、汉代《孝经》的兴起130

第二节 《孝经》与经学的关系——兼论魏文侯《孝经传》132

第三节 谶纬的经解:西汉中后期的《孝经》诠释139

一、西汉中后期《孝经》学的主要议题139

(一)礼乐与人性139

(二)五行与天地141

二、《孝经》谶纬的经解145

(一)《孝经》谶纬在汉代《孝经》学史上的定位与价值145

(二)《孝经》的题解与制作149

(三)《孝经》谶纬的经典诠释153

第四节 《孝经》学于礼制、政治、风俗上的影响158

一、郊祀、封禅与明堂159

二、《孝经》学于政治、风俗上的影响166

(一)丧葬的相关问题166

(二)「孝治」的相关问题170

(三)民间忌讳与趋吉避凶174

下册177

第五章 《孝经注疏》与司马光、范祖禹学说的比较177

第一节 《注》、《疏》的编纂178

第二节 唐宋学人的论述背景187

一、皇帝注释《孝经》的背景与玄宗御注之缘起187

二、帝王教育的政教涵义193

第三节 经文选定的今古之别197

一、御《注》参定今文197

二、〈闺门章〉的史鉴涵义203

第四节 诠释差异的思想特征208

一、《疏》文蕴含的《孝经》作者论209

二、「敬」、「爱」、「父」、「母」的代表意义214

三、政治思想的阐发:「谏诤」与「终始」「患不及」之义223

(一)谏诤思想的接受与继承223

(二)灾祸论述的扬弃与新变231

第六章 朱熹与心学家的《孝经》学——兼论《孝经》的衰落239

第一节 《孝经》衰落的原因239

一、经传谶纬的怀疑与相关礼制的讨论239

(一)从欧阳修到胡寅:疑经论述的发展240

(二)相关礼制的松动:「配天」与「严父配天」的讨论243

二、《孝经》与新法之冲突250

(一)科举改制的影响250

(二)试探王安石不用《孝经》之因255

第二节 朱熹《刊误》的成因与特色261

一、学术背景的影响261

二、朱熹读书法与《刊误》的关系264

(一)本意上的不合264

(二)履践上的不应271

第三节 心学家的《孝经》学——兼论孝在朱陆之学的不同地位273

一、陆学的心性论——以《孝经》为核心的讨论273

(一)理想根源与诠释宗旨273

(二)后学的诠释与辨析277

二、朱熹对于陆学的批评283

第七章 结论289

一、《孝经》是先秦文献289

二、谶纬是汉代《孝经》学的主要内容290

三、自然与名教之沟通是魏晋六朝诠释《孝经》的主要方向290

四、唐宋《孝经》学的转折291

(一)唐代诠释的继承与转变291

(二)司马光、范祖禹的古文《孝经》学291

(三)两宋《孝经》学的衰落291

参考书目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