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介·建筑 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周正楠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0868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传播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媒介·建筑 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章1
0.1 传播和传播学1
0.2 建筑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意义4
0.3 研究与写作的框架7
第一篇 作为传播过程的建筑设计10
1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学概述10
1.1 传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0
1.1.1 传播的定义10
1.1.2 传播的要素12
1.1.3 传播的模式14
1.2 传播学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研究18
1.2.1 本泽的符号与设计理论19
1.2.2 艾柯的大众传播观点20
1.2.3 拉普卜特的环境意义研究21
1.3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要素与传播模式23
1.3.1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要素23
1.3.2 建筑设计传播模式24
2 建筑的媒介特征26
2.1 作为“类大众媒介”的建筑27
2.1.1 大众传播的概念27
2.1.2 建筑的大众媒介性质28
2.2 受众的建筑媒介系统29
2.2.1 建筑受众的基本环境30
2.2.2 建筑受众的城市环境31
2.2.3 建筑受众的拟态环境31
2.3 拟态环境对建筑媒介的影响33
2.3.1 拟态环境(媒介环境)33
2.3.2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34
3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内容37
3.1 传播内容概说37
3.2 功能的表达39
3.3 美的表达42
3.4 意义的表达44
4.1 传播者概说47
4 建筑设计中的传播者47
4.2 建筑设计中的直接传播者49
4.3 建筑设计中的间接传播者52
4.3.1 决策官员52
4.3.2 业主54
4.3.3 社会建筑师54
5 建筑设计中的受传者57
5.1 受传者概说57
5.2 使用者和非使用者59
5.3 建筑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61
实例1 对作为建筑受众的清华大学学生的调查67
Ⅰ.1 关于建筑媒介系统的确定67
Ⅰ.2 调查与统计的数据分析71
第二篇 建筑传播中的受众心理75
6 受众中心的时代75
6.1 传统社会与大众社会75
6.2 大众文化的繁荣78
6.3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中心论79
6.4 受众影响下的建筑80
7 受众的需要84
7.1 关于需要的理论84
7.1.1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84
7.1.2 几种受众需要理论87
7.2 “使用与满足”研究中的需要因素89
7.3 建筑受众的需要90
7.3.1 建筑“使用者需求”理论的发展90
7.3.2 建筑受众需要的发展93
8 受众的注意97
8.1 受众的注意心理98
8.1.1 什么是注意98
8.1.2 通道容量与注意的选择性99
8.1.3 注意的稳定性100
8.2 对建筑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101
8.2.1 对建筑的无意注意101
8.2.2 对建筑的有意注意103
8.3 建筑引起受众关注的因素104
8.3.1 热点的事件105
8.3.2 敏感的地段106
8.3.3 著名的建筑师108
8.3.4 制造冲突109
8.3.5 紧随时尚112
9 受众的认知115
9.1 受众的认知过程115
9.1.1 受众的认知过程模式115
9.1.2 对受众认知模式的分析116
9.2 人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现象及原理117
9.2.1 “条件反射”理论117
9.2.2 “S-R”和“S-0-R”理论119
9.3 受众对建筑环境信息的认知120
9.3.1 对建筑环境的直觉121
9.3.2 对建筑环境的联想123
9.3.3 对建筑环境的理解124
9.3.4 对建筑环境的情感127
10 受众的态度129
10.1 关于态度的概念129
10.1.1 什么是态度129
10.1.2 态度的特征130
10.2 研究受众态度的相关理论130
10.2.1 海德的平衡论131
10.2.2 纽科姆的ABX模式133
10.2.3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133
10.3 建筑针对受众态度的策略134
10.3.1 强化受众的固有态度135
10.3.2 改变受众的态度136
实例2 清华大学校园建筑受众心理调查143
Ⅱ.1 调查方法分析147
Ⅱ.2 需求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148
Ⅱ.3 注意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148
Ⅱ.4 认知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150
Ⅱ.5 态度因素作用力统计与分析151
Ⅱ.6 综合作用力的确定152
第三篇 建筑传播中的目视信息153
11 建筑本身所传播的信息153
11.1 建筑本身的信息内容154
11.1.1 建筑所传达的城市定位的信息154
11.1.2 建筑所传达的关于自身性质和功能的信息156
11.1.3 建筑所传达的历史时代特征的信息159
11.1.4 建筑所传达的地域性信息162
11.2.1 信息量的原则164
11.2 建筑设计的信息原则164
11.2.2 信息优化的原则168
11.2.3 信息冗余的原则171
12 建筑的附着信息174
12.1 建筑与附着信息的关系175
12.1.1 建筑传播附着信息的经验175
12.1.2 依附于建筑的社会信息177
12.1.3 中国城市现状的反思179
12.2.1 城市目视信息的控制183
12.2 建筑附着信息秩序的建立183
12.2.2 传媒手段的空间组织187
12.2.3 建筑传媒要素的设计193
12.3 融合附着信息的建筑形式198
12.3.1 高层建筑的顶部信息198
12.3.2 商业建筑的橱窗200
12.3.3 公共建筑的信息窗口202
12.4 建筑师的责任和作用205
实例3 “城市信息带”与“附着信息密度”的概念在中关村西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209
Ⅲ.1 “城市信息带”与“附着信息密度”的概念209
Ⅲ.2 中关村西区城市信息带设计213
结语220
附录222
附录1:对作为建筑受众的清华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222
附录2:对清华大学校园建筑的受众心理问卷调查226
附录3:美国费城户外广告管理条例(摘录)230
参考文献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