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实用计算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汽车实用计算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4375070.jpg)
- 奚鼎吉,奚履吉编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7114000944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汽车实用计算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一、坡度与前轮定位1
〔1-1〕坡道角(θ)与百分比坡度(i)1
〔1-2〕汽车的爬坡能力(imax)3
(1-3〕前轮定位4
〔1-4〕主销内倾角(β)的测定4
(1-5)主销后倾角(γ)的测定7
二、圆、椭圆、抛物线及等轴双曲线8
〔2-1〕圆周长(L)公式8
〔2-2〕圆面积(S)公式8
〔2-3〕椭圆方程9
〔2-4〕椭圆的性质9
〔2-5〕活塞顶部与裙部的直径差11
〔2-6〕万向节从动轴的转速11
〔2-7〕抛物线及抛物线方程14
〔2-8〕抛物线的焦距公式16
〔2-9〕球面反射镜及圆、球面的方程18
〔2-10〕等轴双曲线方程19
三、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20
〔3-1〕球体的表面积(S)20
〔3-2〕球冠(球缺)的表面积(A)21
〔3-3〕圆锥的体积(V)22
〔3-4〕球冠的体积(V)23
〔3-5〕半球的体积(V)27
〔3-6〕球的体积(V)27
〔3-7〕气缸排量(Vh)与发动机排量(VL)28
〔3-8〕压缩比(ε)29
四、质量、重量、密度和比重的计算30
〔4-1〕质量(m)和重量(G)30
〔4-2〕密度(P)和比重(γ)31
〔4-3〕 蓄电池电解液的配制32
〔4-5〕流量(q)34
〔4-6〕柴油机各缸供油不均匀度(P1)34
及虎克定律38
〔5-1〕 线速度(υ)38
五、速度、运动的合成、转动、转弯、运动定律、进动38
〔5-2〕 角速度(ω)39
〔5-3〕角速度方向的确定39
〔5-4〕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40
〔5-5〕 直线运动与转动41
〔5-6〕转动瞬心41
〔5-7〕括塞速度(Us)42
〔5-8〕汽车行驶速度…(Ua)43
〔5-9〕转向半径(R)44
〔5-10〕最小转弯半径(Rmfn)45
〔5-11〕转向轮的转弯半径(R0)46
〔5-12〕阿卡曼梯形转向机构48
〔5-13〕加速度(a)49
〔5-14〕速度、加速度与距离的关系50
〔5-15〕运动定律51
〔5-16〕进动(陀螺效应)53
〔5-17〕虎克定律54
六、与汽车行驶性能有关的计算公式55
〔6-1〕汽车的起步加速性55
〔6-2〕汽车的车轮驱动力(Ft)58
〔6-3〕汽车在车轮驱动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60
度(a)60
〔6-4〕考虑旋转质量时的加速度值61
〔6-5〕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62
〔6-6〕坡路驻车极限坡道角(θ0)63
〔6-7〕车轮驱动力与坡道角的关系64
〔6-8〕爬坡能力65
〔6-9〕行驶性能曲线图67
〔6-10〕制动器制动力(Fμ)68
〔6-11〕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F?)68
〔6-12〕制动减速度(j)70
〔6-13〕最大制动减速度(jmax)71
〔6-14〕制动距离的估算72
七、扭矩、离心力的计算公式及车检结果判定公式74
〔7-1〕扭矩(M)74
〔7-2〕发动机有效扭矩(Me)与传动轴有效扭77
矩(Mg)的关系77
〔7-5〕螺检、螺母拆装扭矩表78
〔7-4〕制动器的制动力矩(Mμ)78
〔7-6〕离心加速度(a)78
〔7-3〕摩擦式离合器的极限扭矩(Mcimt)78
〔7-7〕离心力(Fn)80
〔7-9〕弯道路面超高倾角(θ)83
〔4-4〕 任意温度下蓄电池电解液的比重(γt)83
〔7-8〕传动轴的离心力83
〔7-10〕车检结果判定公式85
八、载荷分布计算公式93
〔8-1〕物体平衡的条件93
〔8-2〕汽车前、后轴负荷(G1、G2)97
〔8-3〕汽车重心高度(H)99
〔8-4〕两点支承公式101
〔8-5〕三点支承公式102
〔8-6〕四点支承104
〔8-7〕汽车重心的平面位置(一)105
〔8-8〕汽车重心的平面位置(二)107
〔8-9〕汽车临界倾翻角(θ0)108
〔8-10〕离心力引起汽车的倾翻110
九、压力、阻力、示功图与行驶方程111
〔9-1〕压力与压强(p)111
〔9-2〕气缸压缩压力(pc)111
〔9-3〕液体的压强(Pb)112
〔9-4〕阿基米德定律114
〔9-5〕真空度116
〔9-6〕进气歧管真空度及气缸真空度116
〔9-7〕压强与沸点及冰点的关系117
〔9-8〕风压(p)118
〔9-10〕汽车的总迎风面积(S)121
〔9-9〕空气阻力系数(CD)121
〔9-11〕静压(P?)、动压(Pd)和全压(Pt)122
〔9-12〕伯努利定律122
〔9-13〕化油器喉管原理123
〔9-14〕示功图124
〔9-15〕柴油机爆震124
〔9-16〕汽车的行驶方程式126
〔9-17〕汽车的行驶条件127
十、能量、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129
〔10-1〕重力势能(Ep)129
〔10-2〕动能(Ek)129
〔10-3〕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变133
〔10-4〕能量守恒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133
〔10-7〕气缸在作功冲程中作的功(W0)134
〔10-5〕功(W)134
〔10-6〕发动机气缸平均有效压力(Pe)134
〔10-8〕功率(P)135
〔10-9〕外力使物体旋转所消耗的功率公式135
〔10-10〕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136
〔10-11〕四冲程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4)137
〔10-12〕二冲程发动机的有效功率(Pe2)138
〔10-13〕功率与力的关系139
〔10-14〕发动机的升功率(PL)139
十一、温度、热、燃料发热量及热效率140
〔11-1〕温度的单位140
〔11-2〕汽化热的应用141
〔11-3〕功热守恒关系142
〔11-4〕表示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几个参量144
〔11-6〕燃料的热值(H)145
〔11-5〕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公式145
十二、汽车发动机的特性147
〔12-1〕汽油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147
〔12-2〕柴油机的速度特性曲线148
十三、热力学定律、热膨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151
绝热变化151
〔13-1〕热力学第一定律151
〔13-2〕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定理151
〔13-3〕热量(Q)、温度(T)和比热(C)的关系152
〔13-4〕热膨胀152
〔13-5〕玻义耳-马略特定律153
〔13-6〕盖吕萨克定律154
〔13-7〕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55
〔13-8〕绝热变化157
〔13-9〕内燃机气缸中气体状态的变化158
〔13-10〕绝热变化公式与近似绝热变化公式的一般159
形式159
〔13-11〕绝热变化的p、T关系式160
〔13-12〕绝热变化的V、T关系式162
十四、燃料及燃烧164
〔14-1〕汽油、柴油与液化石油气(LPG)164
〔14-2〕汽油辛烷值计算式164
〔14-3〕柴油十六烷值计算式165
〔14-4〕苯胺点、A.P.I密度与柴油指数166
〔14-5〕混合比与理论混合比167
〔14-6〕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170
〔14-7〕尾气成分与混合比的关系170
〔14-8〕背压171
十五、光与声音172
〔15-1〕光通量(φ)172
〔15-2〕 立体角(Ω)172
〔15-3〕发光强度(I)172
〔15-4〕照度(Ee)173
〔15-5〕照度与距离的关系174
〔15-6〕声强与声强级(J)175
〔15-7〕噪声176
十六、齿轮公式177
〔16-1〕齿轮的齿型177
〔16-2〕齿轮的分类178
〔16-3〕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参数180
〔16-4〕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181
柱齿轮的计算182
〔16-6〕外啮合标准直齿、斜齿(人字齿)、圆182
〔16-5〕齿轮的模数(m)182
十七、传动比与差速器的计算185
〔17-1〕定轴轮系总传动比(i1,k)的计算公式185
〔17-2〕汽车总传动比(it)与汽车最大总传动189
比(itmax)189
〔17-3〕差速器的计算公式190
十八、行星轮系与汽车自动变速器194
〔18-1〕行星轮系传动194
〔18-2〕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及其有关计算206
公式206
〔18-3〕汽车自动变速器各档变速比的计算213
工作214
〔18-5〕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操作及工作状况简介214
〔18-4〕汽车自动变速器中制动器与离合器的214
十九、电学公式简介223
〔19-1〕电流(I)与电阻(R)223
〔19-2〕欧姆定律表达式223
〔19-3〕电流的功率(PE)224
〔19-4〕克希荷夫第一定律226
〔19-5〕克希荷夫第二定律226
〔19-6〕惠斯通电桥公式228
〔19-7〕电池的联接229
〔19-8〕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公式229
〔19-9〕电池组的排列236
〔19-10〕绝缘电阻、接触电阻和电解质电阻238
〔19-11〕稀硫酸的密度与冻结温度、电阻的关系239
〔19-12〕焦耳定律表达式239
〔19-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240
〔19-14〕电容器的串、并联计算241
二十、有关蓄电池的计算公式242
〔20-1〕蓄电池的20h放电率(额定容量)(λ20)242
〔20-2〕蓄电池组的总20h放电率(λΣ20)242
〔20-3〕蓄电池的充电容量(Q充)与放电243
容量(Q放)243
〔20-4〕蓄电池的能量(E)与比能量(W)245
〔20-5〕蓄电池的理论功率(P)与利用系数(k)245
〔20-6〕蓄电池的效率246
〔20-7〕蓄电池性能与温度的关系247
〔20-8〕 电解液的比重、蓄电池的开路电压、充248
放电状态的关系248
〔20-9〕自放电250
〔20-11〕充电时的充电电流强度251
〔20-10〕过放电251
二十一、起动、点火与气门开闭计算公式253
〔21-1〕串激式电动机的特性253
〔21-2〕点火线圈256
〔21-3〕发动机的点火顺序256
〔21-4〕点火延迟问题中的计算259
〔21-5〕断电器凸轮工作角(β)260
〔21-6〕断电器触点闭合角(γ)与闭合率(ηB)261
〔21-7〕凸轮夹角263
〔21-8〕配气重叠263
〔21-9〕四冲程发动机凸轮转角(β凸)与曲轴转264
角(β曲)间的关系264
〔21-10〕发动机工作情况图析264
〔21-11〕汽油机的点火间隔(aQ)277
二十二、数学公式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