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 第2版
  • 张公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9351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网络技术教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1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1

1.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

1.1.2 计算机网络分类2

1.2 数据通信基础4

1.2.1 数据通信模型4

1.2.2 数据传输5

1.2.3 数据编码6

1.2.5 多路复用技术10

1.2.4 数字数据通信技术10

1.2.6 数据交换技术12

1.2.7 传输媒体15

1.3 网络协议15

1.3.1 概述15

1.3.2 ISO/OSI参考模型21

1.3.3 TCP/IP协议集25

1.4.4 网络标准化组织38

1.4.1 标准的重要性38

1.4.2 标准化组织39

2.1 局域网概论42

第2章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42

2.2 局域网协议43

2.2.1 局域网参考模型43

2.2.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44

2.2.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45

2.2.4 寻址46

2.3 局域网标准48

2.3.1 IEEE802标准系列48

2.3.2 FDDI标准49

2.4.2 环型拓扑结构51

2.4.1 星型拓扑结构51

2.4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51

2.4.3 总线和树型拓扑结构52

2.5 总线/树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52

2.5.1 总线/树型局域网的特性52

2.5.2 基带系统53

2.5.3 宽带系统54

2.6 环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56

2.6.1 环型局域网的特性56

2.6.3 环型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57

2.6.2 环型拓扑结构的益处57

2.6.4 星-环体系结构58

2.7 星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60

2.8 传输媒体61

2.8.1 双绞线61

2.8.2 同轴电缆62

2.8.3 光缆63

2.9 局域网互连65

2.9.2 集线器66

2.9.3 网桥66

2.9.1 中继器66

2.9.4 路由器67

2.9.5 网关67

第3章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802.2 )68

3.1 LLC服务的诸形式68

3.1.1 LLC三种服务概述68

3.1.2 LLC三种服务形式的比较70

3.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70

3.3 连接方式服务71

3.3.1 连接建立71

3.3.2 数据传送72

3.3.3 断开阶段73

3.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74

3.4.1 DL-DATA-ACK服务74

3.4.2 DL-REPLY服务74

3.5 MAC服务规范75

3.6 流量控制76

3.7 差错控制78

3.7.1 停止-等待式ARQ78

3.7.2 往-返式NARQ79

3.8.1 LLC协议数据单元81

3.8 LLC型式和类别81

3.8.2 1型操作83

3.8.3 2型操作83

3.8.4 3型操作86

第4章 10Mbps以太网87

4.1 以太网发展概述87

4.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88

4.2.1 帧结构88

4.2.2 以太网与IEEE802.3 帧结构比较89

4.2.3 CSMA/CD机理90

4.3.1 编码技术93

4.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93

4.3.2 收发器94

4.3.3 四种1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95

4.4 10BaseT技术特点96

4.4.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96

4.4.2 10BaseT集线器功能98

4.5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101

4.5.1 光纤以太网10BaseF的出现101

4.5.3 从共享型以太网走向交换型以太网102

4.5.2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102

4.5.4 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103

第5章 高速以太网104

5.1 100Mbps快速以太网104

5.1.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104

5.1.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105

5.1.3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108

5.1.4 自动协商与10/100Mbps自适应功能110

5.1.5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112

5.2 1Gbps以太网技术113

5.2.1 1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114

5.2.2 1Gbps以太网按PHY层分类115

5.2.3 1000BaseX116

5.2.4 1000BaseT117

5.2.5 1Gbps以太网组网跨距117

5.2.6 帧扩展技术118

5.2.7 帧突发技术119

第6章 以太网交换技术120

6.1 以太网从共享型到交换型的变迁120

6.1.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120

6.1.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122

6.2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原理123

6.2.1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123

6.2.2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与功能124

6.3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131

6.3.1 静态交换与动态交换131

6.3.2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132

6.3.3 穿通交换方式132

6.3.4 碎片丢弃交换方式133

6.4 以太网交换器产品的架构分类133

6.5.2 矩阵交换结构135

6.5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135

6.5.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135

6.5.3 总线交换结构136

6.5.4 共享型存储器交换结构137

6.6 以太网交换器的典型组成137

6.7 以太网交换器基本特性139

6.8 以太网交换器的组网应用145

6.8.1 以太网交换器的运行145

6.8.2 多层次网络结构145

6.8.3 组网技术146

6.9.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149

6.9 交换型以太网全双工技术149

6.9.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149

6.9.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151

6.10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152

6.10.1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的重要性152

6.10.2 链路聚合的工作机理152

6.10.3 实现中的一些问题153

6.11 以太网环路技术153

6.11.1 背景和技术特点153

6.11.2 以太网环路结构及应用154

第7章 以太网重要新技术156

7.1 10Gbps以太网技术156

7.1.1 背景与技术特点156

7.1.2 10Gbps以太网体系结构156

7.1.3 10Gbps以太网组网距离158

7.1.4 10Gbps以太网的应用159

7.2 以太网无源光网EPON技术162

7.2.1 IEEE802.3 ah标准与EPON产生的背景162

7.2.2 IEEE802.3 ah体系结构163

7.2.3 EPON组成与工作机理164

7.2.4 EPON组网结构与应用166

第8章 令牌环网和FDDI169

8.1 令牌环网169

8.1.1 令牌环169

8.1.2 MAC帧170

8.1.3 MAC基本操作173

8.1.4 优先级机制173

8.1.5 物理层编码174

8.2.1 FDDI标准的范围175

8.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175

8.2.2 令牌环176

8.2.3 MAC帧177

8.2.4 基本操作180

8.2.5 容量分配180

8.2.6 数据编码183

8.2.7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185

8.3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187

8.3.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187

8.3.3 交换型令牌环网188

8.3.2 星-环型组网结构188

8.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189

8.4.1 应用领域189

8.4.2 FDDI组网技术要点190

第9章 路由器技术192

9.1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192

9.1.1 路由器组网体系结构193

9.1.2 路由器工作流程193

9.1.3 路由器组网特点196

9.2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IGP)197

9.2.1 距离向量算法和RIP(RoutingInfcmationProtocol)198

9.2.2 OSPF路由协议202

9.3 路由器产品结构209

9.4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210

9.4.1 配置模式211

9.4.2 配置举例211

第10章 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215

10.1 概述215

10.1.1 ATM的产生215

10.1.2 传统的交换和信息传递方式215

10.1.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216

10.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17

10.2.1 ATM分层结构218

10.2.2 ATM高层219

10.2.3 ATM适配层221

10.2.4 ATM层222

10.2.5 ATM物理层227

10.2.6 ATM交换机结构229

10.3 ATM上传统IP231

10.3.1 组网环境231

10.3.2 IPOA的协议和体系结构231

10.3.3 IPOA工作原理232

10.3.4 IPOA的缺点234

10.4 ATM局域网仿真234

10.4.1 局域网仿真概述234

10.4.2 LAN仿真的组成236

10.4.3 LAN仿真中的连接239

10.4.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240

10.4.5 LAN仿真和虚拟LAN(VLAN:VirtualLAN)242

10.5 MPOA(ATM上的多协议:Multi-ProtocolOverATM)244

10.5.1 MPOA协议244

10.5.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245

10.5.3 MPOA的逻辑部件246

10.5.4 MPOA的操作过程247

10.5.5 可移植性以及与MPOA系统共存249

第11章 L3与L4交换技术250

11.1 L3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250

11.2 L3交换的解决方案252

11.3 两种第三层交换实现策略253

11.4 局域网的L3交换技术253

11.4.1 3Com的FastIP技术253

11.4.2 Cisco的NetFlow交换255

11.5 广域网的L3交换技术257

11.5.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257

11.5.2 Cisco的标记交换258

11.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264

11.6.1 MPLS基本概念264

11.6.2 MPLs基本工作原理266

11.7 L4交换技术267

11.7.1 L2/L3交换技术的实质267

11.7.2 L4交换机技术的基本概念267

11.7.3 L4交换机的分类268

第12章 虚拟局域网271

12.1 VLAN概述271

12.2 实现VLAN的关键问题272

12.3 建立VLAN的交换方式273

12.3.1 端口交换273

12.3.2 帧交换273

12.3.3 信元交换274

12.4 VLAN划分方法274

12.4.1 按交换端口号274

12.4.3 按第三层协议275

12.4.2 按MAC地址275

12.4.4 IP组播VLAN276

12.4.5 基于策略的VLAN276

12.5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277

12.6 VLAN配置方法278

12.7 VLAN间路由与通信280

12.7.1 边界路由281

12.7.2 “独臂”路由器281

12.7.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281

12.7.5 第三层交换技术282

12.7.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MPOA)282

12.8 VLAN的协议和标准283

12.9 VLAN的功能284

第13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289

13.1 IEEE802.11标准系列与体系结构290

13.1.1 层次结构290

13.1.2 物理层规范291

13.1.3 MAC层规范292

13.1.4 IEEE802.11所涉及的其他标准294

13.2 几种无线局域网标准的性能比较294

13.3.1 室内组网方式296

13.3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296

13.3.2 室外组网方式297

1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298

13.4.1 无线局域网产品怎么选用298

13.4.2 关于802.11b组网的一些重要问题299

13.4.3 典型案例300

14.1.1 Intemet/Intranet的发展302

14.1.2 Internet信息服务302

14.1 Internet/Intranet发展与信息服务302

第14章 Intranet信息服务与组成302

14.1.3 Intranet特点303

14.2 B/S计算模式304

14.2.1 B/S计算模式的确定与特点305

14.2.2 B/S计算模式的发展306

14.2.3 基于新一代Web技术的B/S计算模式特征307

14.2.4 B/S计算模式的应用系统平台特点308

14.3 Intranet结构与组成309

14.3.1 Intranet体系结构309

14.3.2 Intranet总体结构310

14.3.3 Intranet网络组成311

第15章 Intranet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313

15.1 WWW与HTTP313

15.1.1 基本结构313

15.1.2 HTTP特点314

15.1.3 HTTP基本工作模式315

15.1.4 HTTP结构类型315

15.1.5 HTTP的演进317

15.2 标记语言与WWW应用318

15.2.1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319

15.2.2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322

15.2.3 扩展标记语言——XML327

15.2.4 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334

15.3 Web访问数据库基本方法339

15.3.1 公共网关接口CGI方法340

15.3.2 专用服务器API方法342

15.3.3 JDBCAPI方法344

15.3.4 Plug-In方法346

15.3.5 几种Web访问数据库方法的比较347

15.4.2 名字空间与命名规则348

15.4.1 名字解析过程348

15.4 域名服务(DNS)系统348

15.4.3 资源记录351

15.4.4 名字服务器352

15.4.5 域名解析过程举例352

15.4.6 Intranet域名体系规划举例353

15.5 电子邮件系统356

15.5.1 电子邮件的功能356

15.5.2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工作过程357

15.5.3 电子邮件访问模式359

15.5.4 多目的Internet邮件扩展协议(MIME)362

15.5.5 两类电子邮件系统产品比较364

15.6 目录服务技术367

15.6.1 目录服务的提出367

15.6.2 目录服务发展过程369

15.6.3 Internet目录服务技术370

15.7 代理服务器技术371

15.7.1 代理服务器的硬、软件结构372

15.7.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流程373

15.7.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374

附录A 练习与思考题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