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统计三大新题初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1世纪统计三大新题初探](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388990.jpg)
- 李成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3947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1世纪统计三大新题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从社会经济统计学发展的新阶段到统计实践的新举措)3
●建立可持续发展统计学——社会经济环境综合统计学——人类“21世纪议程”赋予统计科学的历史使命3
提要3
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统计问题3
一、开展可持续发展统计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6
(一) 对发展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6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统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9
二、可持续发展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发展的新阶段13
(一) 社会经济统计学产生和发展的回顾13
(二) 可持续发展统计学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比较15
三、关于可持续发展统计学理论方法框架的根据和设想21
(一) 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和概念模型21
(二) 可持续发展统计学理论方法框架的设想24
(一) 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内容和量化层次的新特点27
四、关于要素描述方法的初步探讨27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的采集28
(三) 以分项监测为主要目的的几种指标体系30
(四) 以综合观察为主要目的的几种指标体系32
(五) 各种指标体系内容和结构的比较研究33
五、关于运行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37
(一) 综合核算的瓶颈——统一计量单位问题37
(二) 货币化综合核算方法39
(三) 无量纲化综合核算方法41
(四) 复合性单项指标的计算方法42
(五) 两种综合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43
(六) 地区(国家) 间的相互影响——从封闭式核算到开放式核算46
六、关于功能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50
(一) 以人均资本不减少为标准的评价方法51
(二) 以真实储蓄率不降低为标准的评价方法52
(三) 以社会边际收益与成本相平衡为标准的评价方法55
(四) 以“三类零增长”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57
(五) 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型为标准的评价方法60
(六) 各种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比较研究61
七、不畏艰险,勇于攀登,采用“两条线”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67
附录:70
1-1 联合国2002年关于《里约宣言》发表10年来全球环境与发展状况的报告(摘要)70
1-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看法71
1-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指标体系73
1-4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75
1-5 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1
1-6 德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7
1-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指标体系88
1-8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初步测评98
1-9 “绿色GDP”(EDP) 核算方法简介99
1-10从封闭式“绿色GDP”到开放式“绿色GDP”的核算公式104
1-11世界银行的新国家财富估算方法简介106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可持续发展及其调查统计的光辉思想110
一、揭示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规律111
(一) 与自然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必然性111
(二)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112
(三) 人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地对自然的改造113
(四) 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与113
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113
(五) 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并日益115
发挥出沉睡其中的潜力115
严重危机116
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物质变换过程存在着不可持续的116
联系的116
(六) 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过程是同特定的社会形式密切116
(一)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违反物质变换规律在当时的117
各种表现117
(二) 近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实际:南北贫富120
差距、环境差距的扩大和全球问题的严峻性120
三、指明了物质变换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和根本出路129
(一) 关于一般措施的论述129
(二) 关于根本出路的论述132
(三) 80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际:136
优越性与局限性,现状与前景136
四、提出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统计理论并进行调查实践141
(一) 马克思关于统计理论的阐述和他的《工人调查表》142
(二) 恩格斯对统计的贡献和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49
(三) 批判地应用资产阶级的统计资料156
(四) 把统计作为认识社会、验证理论的有力工具158
附录:181
2-1 马克思:《工人调查表》(1880年)181
2-2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1941年)187
●千年伟人马克思对统计学的重要贡献被遗忘了吗?——从一个大专院校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说起189
一、一个“时髦”的提问和一个成功的课后研讨会189
二、赞叹、疑问和建议190
三、要认真研究马克思对建立工人阶级统计的重要贡献191
四、要认真研究马克思对统计理论的重要贡献191
五、“极大的警醒”与殷切的期望192
●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服务196
一、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196
二、积极地有计划地推进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建设199
(一) 建立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描述性指标体系,建立经常性的数据采集制度201
(二) 开展生态环境普查,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国情202
(三) 建立信息丰富、可以广泛使用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202
(四) 逐步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203
(五) 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204
(六) 健全统计制度和统计组织,开展干部培训和社会宣传206
(七)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6
第二篇 现代化指标体系问题211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若干问题211
一、关于现代化的涵义和评价标准211
(一) 现代化概念的产生及其涵义的发展211
(二) 现代化评价标准两种意见的比较214
二、我国2050年人均GDP能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16
(一) 简单的回顾和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216
(二) 本世纪前50年我国GDP翻四番的初步设想218
(三) 这样的设想能否实现?如能实现是否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20
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特点223
(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223
(二) 我国人口、地理和历史文化产生的若干特点233
四、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特点235
(一) 城市现代化与国家(地区) 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异同235
(二) 城市现代化评价中人口、空间范围等计算口径问题236
(三) 一个正在露头的新问题:城市带(区) 现代化指标体系237
五、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241
(一) 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241
(二) 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方案举例243
六、加强统计信息部门,保证指标数据的采集254
(一) 成就与差距254
(二) 统计信息部门需要加强255
附录:257
5-1 人类文明进程的几个时代(何传启编表)257
5-2 不同时代各地区不同的发展水平(何传启编表)257
5-3 1998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展情况评价258
5-4 1960~200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达标程度评价258
5-5 2050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指标(底线)259
5-6 1998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次现代化和260
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总评价260
5-7 1998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现代化分项进展评++价………………………………………(261 )266
5-8 2000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次现代化进程266
5-9 199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进程267
5-10 199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达水平分组268
5-11我国与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若干指标的比较(1997)269
5-12 人口发展指标国际对比271
5-13 经济发展指标国际对比272
5-14 社会发展指标国际对比273
5-15 生活质量指标国际对比274
5-16 教育发展指标国际对比275
5-17 科技发展指标国际对比276
5-18 信息化程度指标国际对比277
5-19 生态化指标国际对比278
5-20 我国40个城市20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分项评价279
5-21 国内外大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参照评价值比较293
5-22 世界级国际大都市若干数据与广州市数据比较294
5-23 联合国城市指标体系295
5-24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2001年7月)298
5-25 首批启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十金”工程300
一、崭新的观念,迫切的任务302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02
二、走上企业信息化之路303
三、863/CIMS示范工程昭示光辉前景304
四、从起步阶段到全面推进307
五、坚持实际需要原则和效益原则,防止走入误区311
附录:313
6-1 信息技术在企业各方面的应用简介313
6-2 企业集成一体化信息系统简介314
●企业统计现代化变革的方向(上) :信息化、市场化318
——兼论企业统计学发展的新阶段318
一、简单的回顾318
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320
三、企业统计要实现信息化和市场化324
(一) 居民环保需求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的流行328
一、企业统计绿色化的客观根据和范围328
●企业统计现代化变革的方向(下) :绿色化——兼论企业统计学发展的新阶段328
(二) 绿色标准的制定和绿色壁垒的树立329
(三) 清洁生产、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循环经济初见端倪330
(四) 绿色企业管理和绿色营销理念开始传播332
(五) 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的推行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初步建立333
(六) 对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统计的理论探讨335
二、企业统计绿色化的有关指标和计算方法337
(一) 反映产品绿色化水平的指标337
(二) 反映企业绿色化水平的指标337
(三) 反映清洁生产水平的指标338
(四) 反映环保企业情况的指标339
三、企业统计绿色化推行的条件和时机340
四、结语:把企业统计学推进到信息化、市场化、绿色化的新阶段341
●关于我国新统计体系的理论和若干方针问题的探讨349
第三篇 我国新统计体系问题(从统计活动系统理论到统计组织管理的若干实际问题)349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研究统计体系问题350
(一) 不同的理解350
(二) 什么是体系(系统)350
(三) 什么是统计体系352
(四) 什么是中国新统计体系354
二、协调和优化统计系统与大系统的关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356
(一) 把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同反映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起来356
(二) 把适应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信息需求同适应有关市场经济的信息需求结合起来++357
(三) 把引进西方统计理论方法特别是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358
三、协调和优化统计系统的内部关系,力争实现最佳整体功能360
(一) 协调和优化统计整体功能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60
(二) 协调和优化统计认识分系统内部的关系363
(三) 协调和优化统计组织管理分系统的内部关系369
四、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372
(一) 关于社会经济统计学373
(二) 关于统计组织管理学374
附录:山东省莱州市改革年终考核办法、坚持数字打假经验简介375
●什么是统计?——政企职能分开与统计概念的再认识377
●香港统计服务承诺的经验值得借鉴——兼谈强化统计服务意识的理论内涵382
一、服务承诺:义务性和透明性382
二、服务范围:广泛性和适用性384
三、服务方式:方便性和规范性384
(一) 向市民提供统计数据385
(二) 协助市民向政府提供编制统计数据所需原始资料385
四、实施保证:有效监督,协作各方386
五、长期发展:贵在坚持,与时并进387
(一) 统计服务是统计系统的特定功能389
六、关于强化统计服务意识理论内涵的探讨389
(二) 统计功能发挥的程度取决于统计系统各要素的素质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程度390
(三) 统计功能的提高需要大力发扬统计人员的创新精神391
●对国际统计学会《职业道德宣言》的理解与思考392
一、《职业道德宣言》内容简介392
二、对《职业道德宣言》的理解与思考397
(一) 关于序言——统计主体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397
(二) 关于第一节——协调统计主体与广义统计宿体关系的道德原则398
(三) 关于第二节——协调统计主体与狭义统计宿体关系的道德原则399
(四) 关于第三节——协调统计主体内部关系的道德原则400
(五) 关于第四节——协调统计主体与统计客体关系的道德原贝400
三、研究统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方法论402
(一) 统计活动的双重内涵406
一、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必要性406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和建设406
(二) 规范统计行为的两种手段407
(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407
二、统计职业道德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408
(一) 统计活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08
(二) 主要目标是实现系统的最佳整体功能,基本内容是协调统计系统的内外关系408
(三) 对于各项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要力求做到矛盾的相对统一410
三、我国统计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和新形势下的新要求410
(一) 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某些历史的局限性410
(二) 改革开放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412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414
(一) 我国统计职业道德讨论中提出的初步意见414
(二) 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积极推动统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和建设415
附录:本书作者主要论著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