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
  • 承淡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2819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针灸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针科学3

第一章 总论3

一、针术之由来3

二、针术之定义4

三、针之构造与种类4

四、针之选择与保存4

第二章 各论6

一、刺针之练习6

二、刺针之方式8

三、刺针之方向9

四、刺针之目的10

五、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11

六、刺针之感通作用11

七、刺针前之准备与注意11

八、刺针时之消毒12

九、刺针时医者与患者之体位13

十、进针时之程序13

十一、进针后之手技16

十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17

十三、出针之手法18

十四、晕针之处置18

十五、出针困难之处置19

十六、折针之处置20

十七、出针后遗感觉之处置与防止21

十八、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21

十九、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22

二十、针治之适应证及不适应证22

二十一、针治之禁忌23

二十二、皮肤针之应用法23

第三章 针科之科学原理25

一、刺针刺激之种类25

二、刺针刺激之绝缘传导26

三、针治对血液之影响26

四、针治之止血法有效之理由26

五、针治之科学研究26

六、吉村、后藤、越智三博士之研究报告30

七、刺针孔之大小31

八、关于刺针点31

九、结论31

第二编 灸科学35

第四章 总论35

一、灸法之起源35

二、灸术之定义35

三、施灸之原料36

四、艾之制法36

五、艾绒之保存法36

六、艾灸之特殊作用37

七、艾炷之大小37

八、艾炷之壮数37

九、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38

第五章 各论39

一、灸法之种类39

二、灸术之现象39

三、灸术之应用40

四、灸术之医治工作41

五、灸术之健体作用41

六、施灸之目的42

七、各种灸法42

八、施灸之方法44

九、施灸之前后44

十、施灸上之注意45

十一、灸痕化脓之理由45

十二、灸后处置法45

十三、灸痕化脓之防止法46

十四、灸疮之洗涤法46

十五、于灸痕续行施灸之方法46

十六、灸与摄生47

十七、施灸之禁忌47

第六章 灸之科学研究49

一、灸之科学的研究引言49

二、?田、原田两博士之灸之研究49

三、后藤博士之研究51

四、逸智博士之灸之研究52

五、五博士之灸之研究总括54

六、结论57

第三编 经穴学61

第七章 总论61

第一节 经穴之定义61

第二节 经穴之分类62

第三节 人体各部之区别63

一、头部63

二、颈部及项部64

三、躯干64

四、四肢65

第四节 骨度法69

第八章 各论十四经穴71

第一节 肺经71

第二节 大肠经75

第三节 胃经82

第四节 脾经95

第五节 心经101

第六节 小肠经104

第七节 膀胱经109

第八节 肾经129

第九节 心包经136

第十节 三焦经139

第十一节 胆经146

第十二节 肝经159

第十三节 督脉163

第十四节 任脉171

第九章 经外奇穴178

第四编 治疗学201

针灸治疗总论201

第十章 疾病总论201

第一节 健康之意义201

第二节 疾病之成因202

第三节 疾病原因之说明203

第四节 疾病症状之说明204

第五节 循环障碍205

第六节 代谢障碍206

第七节 进行性病变(修补)207

第八节 炎症208

第九节 肿疡(肿胀)209

第十节 自家中毒210

第十一章 针灸与疾病212

一、针灸与免疫212

二、针灸与杀菌213

三、针灸与消炎213

四、针灸与营养214

五、针灸与镇静214

六、针灸与强壮215

七、针灸与收敛215

八、针灸与强心216

九、针灸与利尿、通便、发汗216

第十二章 刺激点与疾病218

一、强壮作用之刺激点218

二、镇静作用之刺激点219

三、调整作用之刺激点220

四、其他疾病之一般刺激点220

五、结论221

第十三章 提供初学针灸之临床应用及参考一些问题224

一、针灸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问题224

二、如何决定病症之应针或应灸225

三、如何避免针治危险225

四、针灸刺激强弱之适用及针刺程序226

五、针灸效果不一致之原因226

六、针与灸效果之特点227

七、结论227

针灸治疗各论228

第十四章 呼吸器病228

第一节 喉头疾患228

第二节 气管及气管支疾患232

第三节 肺脏疾患234

第四节 肋膜疾患239

第十五章 循环器病242

第一节 心脏疾患242

第二节 脉管之疾患246

第三节 血液病247

第十六章 消化器病249

第一节 口腔疾患249

第二节 咽头疾患252

第三节 食管疾患253

第四节 胃疾患255

第五节 肠疾患262

第六节 腹膜疾患268

第七节 肝胆疾患269

第十七章 泌尿生殖器病273

第一节 肾脏疾患273

第二节 膀胱疾患275

第三节 溺道疾患278

第四节 生殖器疾患278

第十八章 脑、脊髓及神经系病282

第一节 脑髓疾患282

第二节 脊髓疾患286

第三节 末梢神经疾患288

一、知觉障碍288

二、神经痛289

三、运动神经麻痹295

第四节 运动神经痉挛302

第五节 炎性及变性神经变化304

第六节 官能的神经病307

第七节 运动器病314

第十九章 妇人科病319

第一节 内外阴部疾患319

第二节 子宫及卵巢疾患320

第三节 其他妇人科疾患323

第二十章 小儿科病327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障碍329

第二十二章 新陈代谢病331

第二十三章 五官器病333

第一节 眼疾患333

第二节 耳鼻疾患335

第二十四章 传染病337

第一节 十大传染病337

第二节 其他之传染病343

附录:针灸治疗分类摘要347

第一节 内景篇347

第二节 外景篇349

第三节 杂病篇355

第四节 灸治篇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