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品生物化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食品生物化学 第2版
  • 胡耀辉主编;胡鑫,彭帅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0325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食品生物化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1

1.2 生命的物质基础2

1.3 生物化学领域重大事件2

1.4 新陈代谢概论3

1.4.1 新陈代谢的概念3

1.4.2 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4

1.5 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目的4

2 食品物料重要成分化学6

2.1 糖类化学6

2.1.1 糖类化合物的种类6

2.1.2 食品中的糖类化合物7

2.1.3 单糖8

2.1.4 寡糖(低聚糖)13

2.1.5 多糖21

2.1.6 食品中糖类的功能25

2.1.7 食品中的功能性多糖化合物27

2.2 脂类化学33

2.2.1 脂类的种类34

2.2.2 脂类的理化性质37

2.2.3 油脂的分析技术40

2.3 蛋白质化学40

2.3.1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40

2.3.2 氨基酸41

2.3.3 蛋白质的结构43

2.3.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52

2.3.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54

2.3.6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57

2.4 核酸化学60

2.4.1 核酸的分子组成60

2.4.2 核酸的分子结构64

2.4.3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69

3 酶与维生素70

3.1 酶的概述70

3.1.1 酶的发展简史70

3.1.2 酶的分类70

3.1.3 酶的命名71

3.2 酶催化作用的特性71

3.2.1 酶具有高度专一性71

3.2.2 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72

3.2.3 酶活性的可调节性72

3.2.4 酶活性的不稳定性72

3.3 酶的组成72

3.4 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73

3.4.1 单体酶73

3.4.2 寡聚酶73

3.4.3 多酶复合体73

3.5 酶分子的活性中心及其催化作用机制73

3.5.1 酶分子的活性中心73

3.5.2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74

3.6 酶促反应动力学74

3.6.1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75

3.6.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75

3.6.3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76

3.6.4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77

3.6.5 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77

3.7 同工酶78

3.8 酶活性的调控79

3.8.1 别构调节作用79

3.8.2 酶的反馈调节作用80

3.8.3 可逆共价修饰调节80

3.8.4 酶原激活80

3.9 酶活力测定80

3.9.1 酶活力、酶单位、比活力80

3.9.2 酶促反应的时间进程曲线和初速度81

3.10 酶的分离、纯化83

3.10.1 酶分离纯化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83

3.10.2 菌体细胞的破碎84

3.10.3 酶的抽提84

3.10.4 发酵液的预处理85

3.10.5 酶液的浓缩85

3.10.6 酶的粉剂和液体制剂85

3.10.7 酶的精制86

3.10.8 回收率、纯化倍数和纯度的鉴定86

3.10.9 酶制剂的保存87

3.11 酶制剂与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88

3.11.1 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88

3.11.2 酶工程技术应用发展趋势89

3.12 辅酶与维生素89

3.12.1 NAD+、NADP+与维生素B690

3.12.2 FMN、FAD和维生素B291

3.12.3 辅酶A和维生素B391

3.12.4 四氢叶酸和维生素B1192

3.12.5 TPP和维生素B193

3.12.6 磷酸吡哆素与维生素B694

3.12.7 生物素94

3.12.8 维生素B1295

3.12.9 硫辛酸95

3.12.1 0辅酶Q96

4 生物氧化97

4.1 生物氧化的基本知识97

4.1.1 生物氧化的概念97

4.1.2 生物氧化的特点97

4.1.3 生物氧化的方式98

4.1.4 高能化合物99

4.2 电子传递链102

4.2.1 线粒体的结构102

4.2.2 电子传递链及其排列顺序104

4.2.3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105

4.2.4 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108

4.2.5 电子传递链抑制剂110

4.3 氧化磷酸化111

4.3.1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111

4.3.2 氧化磷酸化机制112

4.3.3 氧化磷酸化的调控116

4.3.4 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磷酸化作用117

4.4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118

4.4.1 氧化酶和需氧脱氢酶118

4.4.2 过氧化物酶氧化体系119

4.4.3 微粒体氧化体系120

5 糖代谢122

5.1 糖与生命活动的关系122

5.1.1 供给能量122

5.1.2 参与物质构成122

5.1.3 保肝解毒作用122

5.1.4 抗生酮和节约蛋白质作用122

5.1.5 血糖122

5.2 糖的分解代谢123

5.2.1 糖酵解123

5.2.2 三羧酸循环130

5.2.3 磷酸戊糖途径137

5.2.4 糖原的分解142

5.3 糖的合成代谢143

5.3.1 糖异生作用143

5.3.2 糖原的合成代谢146

5.4 糖代谢紊乱147

5.4.1 血糖水平异常147

5.4.2 糖尿病148

5.4.3 先天性酶缺陷导致糖原累积症148

5.4.4 果糖代谢障碍149

5.4.5 半乳糖代谢障碍149

5.4.6 丙酮酸代谢障碍149

6 脂类代谢150

6.1 概述150

6.1.1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150

6.1.2 脂类的吸收和运输150

6.2 脂肪的分解代谢151

6.2.1 脂肪的酶促水解151

6.2.2 甘油的分解代谢152

6.2.3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152

6.2.4 酮体的生成与利用155

6.3 脂肪的合成代谢157

6.3.1 甘油的生物合成157

6.3.2 脂肪酸的合成157

6.3.3 脂肪的合成160

6.4 类脂代谢161

6.4.1 磷脂合成代谢161

6.4.2 胆固醇代谢162

6.5 血浆脂蛋白代谢164

6.5.1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164

6.5.2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164

6.6 脂类代谢紊乱165

6.6.1 酮血症、酮尿症165

6.6.2 脂肪肝166

6.6.3 动脉粥样硬化166

6.7 与脂类代谢相关的疾病168

6.7.1 脂肪肝168

6.7.2 酮体代谢病168

6.7.3 鞘脂代谢病169

6.7.4 高脂蛋白血症169

7 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代谢171

7.1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71

7.1.1 蛋白质的消化171

7.1.2 蛋白质的吸收172

7.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173

7.2.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173

7.2.2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176

7.2.3 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去路178

7.3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181

7.3.1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182

7.3.2 一碳基团186

8 核酸代谢189

8.1 核酸的降解189

8.2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90

8.2.1 嘌呤碱的分解190

8.2.2 嘧啶碱的分解192

8.3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92

8.3.1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192

8.3.2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194

8.3.3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97

8.4 核酸的生物合成197

8.4.1 DNA的生物合成197

8.4.2 RNA的生物合成205

8.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10

8.5.1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211

8.5.2 肽链的生物合成过程215

8.5.3 翻译后加工218

9 矿物质代谢220

9.1 人体的无机元素种类及其含量220

9.1.1 无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220

9.1.2 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221

9.1.3 成酸与成碱食物222

9.2 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的代谢222

9.2.1 钙、磷代谢222

9.2.2 钠、钾与氯的代谢224

9.2.3 某些微量元素的代谢225

9.3 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重金属代谢228

10 食品的风味229

10.1 食品的味感和呈味物质229

10.1.1 味感的分类和影响因素229

10.1.2 甜味231

10.1.3 苦味和苦味物质235

10.1.4 咸味和咸味物质238

10.1.5 鲜味和鲜味物质238

10.1.6 酸味和酸味物质239

10.1.7 辣味和辣味物质241

10.1.8 其他味感243

10.2 食品的香气和呈香物质245

10.2.1 嗅觉与嗅觉分类245

10.2.2 植物性食品的风味245

10.2.3 动物性食品的风味物质248

10.2.4 发酵食品的香气及香气成分249

10.2.5 其他249

10.3 风味化合物的形成途径250

10.3.1 酶促反应250

10.3.2 非酶促反应253

11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展望255

11.1 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展望255

11.1.1 基因工程技术概述255

11.1.2 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256

11.1.3 展望259

11.2 现代生化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展望259

11.2.1 现代生化分离技术概述259

11.2.2 生化分离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261

11.3 现代生化分析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266

11.3.1 现代生化分析检测技术概述266

11.3.2 现代生化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267

参考文献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