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365348.jpg)
- 张辉,曹丽娜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62997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通信理论-高等学校-教材;通信技术-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通信系统的组成1
1.1.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1
1.1.2模拟通信模型和数字通信模型2
1.2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5
1.2.1通信系统的分类5
1.2.2通信方式7
1.3信息及其度量9
1.4主要性能指标11
思考题12
习题12
第2章 随机过程14
2.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统计特性14
2.1.1随机过程14
2.1.2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15
2.1.3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16
2.2平稳随机过程17
2.2.1定义17
2.2.2各态历经性18
2.2.3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的性质19
2.2.4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19
2.3高斯随机过程22
2.3.1定义22
2.3.2重要性质22
2.3.3高斯白噪声24
2.4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24
2.5窄带随机过程27
2.5.1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28
2.5.2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29
2.6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30
思考题33
习题33
第3章 信道与噪声36
3.1信道定义与数学模型36
3.1.1信道定义36
3.1.2信道的数学模型37
3.2恒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40
3.2.1有线电信道40
3.2.2微波中继信道41
3.2.3卫星中继信道42
3.2.4恒参信道特性43
3.3随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45
3.3.1陆地移动信道45
3.3.2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47
3.3.3随参信道特性49
3.4分集接收技术51
3.4.1分集方式52
3.4.2合并方式53
3.5加性噪声55
3.5.1噪声的分类55
3.5.2起伏噪声及特性55
3.6信道容量的概念57
思考题60
习题60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63
4.1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63
4.1.1调幅(AM)64
4.1.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SC)65
4.1.3单边带调制(SSB)66
4.1.4残留边带调制(VSB)68
4.1.5相干解调与包络检波69
4.2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71
4.2.1分析模型71
4.2.2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72
4.2.3调幅信号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74
4.3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原理77
4.3.1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77
4.3.2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78
4.3.3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82
4.4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86
4.5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89
思考题90
习题91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94
5.1数字基带传输概述94
5.2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96
5.2.1数字基带信号96
5.2.2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97
5.3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103
5.4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106
5.5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107
5.6无码间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11
5.7眼图114
5.8均衡技术116
5.8.1时域均衡原理116
5.8.2均衡效果的衡量119
5.8.3均衡器的实现与调整122
5.9部分响应系统124
5.9.1第Ⅰ类部分响应波形124
5.9.2部分响应的一般形式127
思考题129
习题130
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135
6.1抽样定理135
6.1.1低通抽样定理136
6.1.2带通抽样定理138
6.2脉冲幅度调制(PAM)141
6.3脉冲编码调制(PCM)144
6.3.1量化144
6.3.2编码和译码154
6.3.3 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62
6.4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163
6.4.1 DPCM164
6.4.2 ADPCM165
6.5增量调制(△M)167
6.5.1简单增量调制167
6.5.2增量调制的过载特性与动态编码范围169
6.5.3增量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70
6.5.4 PCM与△M系统的比较172
思考题173
习题174
第7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177
7.1二进制数字调制与解调原理177
7.1.1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177
7.1.2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179
7.1.3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181
7.1.4二进制差分相位键控(2DPSK)183
7.1.5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功率谱密度185
7.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87
7.2.1二进制振幅键控(2 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88
7.2.2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94
7.2.3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和二进制差分相位键控(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98
7.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203
7.4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205
7.4.1多进制数字振幅调制系统205
7.4.2多进制数字频率调制系统207
7.4.3多进制数字相位调制系统208
思考题213
习题214
第8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217
8.1匹配滤波器217
8.2最小差错概率接收准则221
8.2.1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模型221
8.2.2最佳接收准则224
8.3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226
8.3.1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结构226
8.3.2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误码性能228
8.4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机232
8.4.1二进制随相信号最佳接收机结构232
8.4.2二进制随相信号最佳接收机误码性能236
8.5最佳接收机性能比较238
8.6最佳基带传输系统239
8.6.1最佳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240
8.6.2最佳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性能241
思考题243
习题244
第9章 现代数字调制解调技术250
9.1正交振幅调制(QAM)250
9.1.1 MQAM调制原理250
9.1.2 MQAM解调原理253
9.1.3 MQAM抗噪声性能253
9.2最小移频键控(MSK)254
9.2.1 MSK的基本原理254
9.2.2 MSK调制解调原理257
9.2.3 MSK的性能258
9.3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259
9.3.1 GMSK的基本原理259
9.3.2 GMSK的调制与解调262
9.3.3 GMSK系统的性能263
9.4 π/4DQPSK调制264
9.4.1 π/4DQPSK的调制原理265
9.4.2 π/4DQPSK的解调266
9.4.3 π/4DQPSK系统的性能267
9.5 OFDM调制268
9.5.1 OFDM基本原理269
9.5.2 OFDM信号调制与解调270
9.5.3 OFDM系统性能271
9.6数字化接收技术272
9.6.1信号的数字检测原理273
9.6.2数字检测技术的应用276
思考题278
习题279
第10章 复用和数字复接技术282
10.1频分复用(FDM)282
10.1.1频分复用原理282
10.1.2模拟电话多路复用系统283
10.1.3调频立体声广播(FM Stereo Broadcasting)284
10.2时分复用(TDM)285
10.2.1时分复用原理285
10.2.2 PCM基群帧结构287
10.2.3 PCM高次群288
10.3码分复用(CDM)290
10.3.1码分复用原理290
10.3.2 m序列291
10.4数字复接技术296
10.4.1数字复接原理297
10.4.2正码速调整复接器297
10.5 SDH复用原理299
10.5.1 SDH的特点299
10.5.2 STM-N帧结构300
10.5.3 SDH复用原理301
思考题302
习题303
第11章 同步原理305
11.1概述305
11.2载波同步306
11.2.1直接法306
11.2.2插入导频法310
11.2.3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相位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312
11.3位同步314
11.3.1插入导频法314
11.3.2直接法315
11.3.3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其相位误差对性能的影响322
11.4群同步325
11.4.1起止式同步法325
11.4.2连贯式插入法326
11.4.3间隔式插入法328
11.4.4群同步系统的性能329
11.4.5群同步的保护330
思考题331
习题332
第12章 差错控制编码334
12.1概述334
12.2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337
12.2.1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337
12.2.2纠错编码的基本概念339
12.3常用的简单编码341
12.4线性分组码344
12.4.1线性分组码原理344
12.4.2监督矩阵与生成矩阵347
12.4.3伴随式与错误图样349
12.4.4汉明码350
12.5循环码350
12.5.1循环码的基本原理350
12.5.2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352
12.5.3循环码的编码和译码方法353
12.5.4 BCH码356
12.5.5 Reed-Solomon码358
12.6卷积码360
12.6.1生成矩阵G(卷积码的解析分析)360
12.6.2卷积码的结构特点363
12.6.3卷积码的Viterbi译码366
习题373
第13章 典型通信系统介绍377
13.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77
13.1.1 GSM系统的主要性能和特点378
13.1.2 GSM系统的结构及功能379
13.1.3 GSM的信道类型381
13.1.4 GSM的帧结构384
13.1.5 GSM系统研究新进展387
13.2码分多址(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88
13.2.1 CDMA系统原理及特点388
13.2.2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390
13.2.3 CDMA系统的无线链路394
13.2.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398
13.3卫星通信系统400
13.3.1 INTELSAT卫星通信系统402
13.3.2 INMARSAT卫星通信网403
13.3.3 VSAT卫星通信网406
13.3.4铱(Iridium)系统409
思考题411
参考文献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