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
  • 刘咸德,郑晓燕,王宝盛,江桂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440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7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持久性-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污染物-大气采样-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区域大气传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1

本章导读1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公约1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2

1.1.2 国际《斯德哥尔摩公约》6

1.1.3 中国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9

1.1.4 中国履约成效和进程13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传输实例14

1.2.1 跨太平洋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16

1.2.2 南极洲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16

1.2.3 青藏高原的POPs大气长距离传输18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分布与大气传输19

1.3.1 大尺度的大气POPs监测和区域分布研究19

1.3.2 区域性的POPs大气传输22

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及有关环境过程24

1.4.1 冷捕集效应24

1.4.2 土-气交换过程26

1.4.3 森林过滤效应27

1.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有关的模型研究27

1.5.1 反向风迹模型和空域的计算27

1.5.2 环境多介质模型28

1.5.3 大气扩散模型31

1.5.4 演变趋势模型研究32

参考文献33

第2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被动采样技术41

本章导读41

2.1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设计与原理41

2.1.1 履约需求催生POPs大气被动采样技术41

2.1.2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设计与结构43

2.1.3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双膜吸附假设45

2.2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应用47

2.2.1 影响大气被动采样器采样速率的因素47

2.2.2 XAD-PAS采样速率的估算49

2.2.3 应用逸失-参考化合物预置技术推算PUF-PAS采样速率50

2.2.4 大气被动采样器的校正与验证52

2.3 大气被动采样原理研究的新进展:三过程吸附假设55

本章小结58

参考文献59

第3章 有机氯污染物沿天津城区-农村剖面的时空变化与组成特征62

本章导读62

3.1 材料与方法63

3.1.1 样品采集63

3.1.2 样品提取与定量66

3.2 天津市大气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与时空变化66

3.2.1 HCHs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70

3.2.2 HCB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76

3.2.3 DDTs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变化77

3.2.4 两个指示性PCB同类物的浓度水平与时空变化80

3.3 两个春季样品的比较84

3.4 与前期工作的比较85

3.5 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相对组成的聚类分析86

本章小结89

参考文献89

第4章 长岛地区有机氯化合物:长距离大气传输及森林过滤效应93

本章导读93

4.1 材料与方法94

4.1.1 样品采集94

4.1.2 样品提取与定量96

4.1.3 大气浓度的计算96

4.2 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变化101

4.3 有机氯污染物的相对组成及来源初析102

4.4 有机氯污染物的森林过滤效应106

4.5 有机氯污染物季节情况107

4.6 长岛-天津有机氯污染物相对化学组成的比较112

4.6.1 长岛地区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特征112

4.6.2 长岛-天津有机氯污染物相对化学组成相关性分析113

4.6.3 长岛-天津有机氯污染物相对化学组成聚类分析118

本章小结122

参考文献123

第5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传输:成都平原-川西山区126

本章导读126

5.1 大气被动采样器采样速率的确定127

5.1.1 大气被动采样127

5.1.2 样品处理与色谱分析128

5.1.3 质量控制129

5.1.4 空域的计算129

5.1.5 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大气体积浓度129

5.1.6 大气被动采样器采样速率推算方法的比较136

5.2 卧龙山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浓度水平137

5.3 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的大气浓度沿海拔梯度分布与当地排放源141

5.4 川西山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143

5.4.1 大气浓度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差异143

5.4.2 卧龙山区和成都的比较144

5.5 运用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组成探针技术研究区域性大气传输145

5.5.1 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特征145

5.5.2 区域大气中有机氯污染物的相对组成的聚类分析146

5.5.3 关于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组成探针的讨论147

本章小结149

参考文献149

第6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山区冷捕集效应:川西山区案例152

本章导读152

6.1 实验部分153

6.1.1 研究区概况153

6.1.2 土壤样品的采集154

6.1.3 提取、净化和分析157

6.2 巴郎山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区域分布159

6.2.1 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水平159

6.2.2 有机氯农药的季节变化160

6.2.3 山区冷捕集效应164

6.2.4 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来源识别164

6.3 巴郎山区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冷捕集效应166

6.3.1 有机氯污染物的土壤浓度166

6.3.2 有机氯农药的土壤浓度沿海拔的分布168

6.3.3 Mountain-POP模型预测172

6.3.4 现场观测与模型预测的比较173

6.3.5 其他的影响因素174

6.3.6 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研究的比较175

6.4 巴郎山区土壤中PCBs、PBDEs的冷捕集效应176

6.4.1 PCBs和PBDEs浓度水平176

6.4.2 土壤总有机碳的作用178

6.4.3 PCBs和PBDEs浓度沿海拔的分布179

6.4.4 PCBs和PBDEs同类物组成沿海拔的分布186

6.5 巴郎山区POPs土壤-大气交换187

6.5.1 逸度与逸度分数的计算187

6.5.2 卧龙山区POPs的气-土交换188

本章小结189

参考文献190

第7章 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应用实例196

本章导读196

7.1 应用实例:博茨瓦纳,南部非洲196

7.1.1 博茨瓦纳全国区域研究背景介绍196

7.1.2 结果与讨论197

7.1.3 小结:区分两类采样点位199

7.2 应用实例:加拿大西部山区,北美洲199

7.2.1 加拿大西部山区研究背景介绍199

7.2.2 结果与讨论200

7.2.3 小结:识别两种大气传输过程201

7.3 应用实例:智利,南美洲202

7.3.1 智利南、中、北部三个海拔梯度研究背景介绍202

7.3.2 结果与讨论202

7.3.3 小结:研究POPs的来源与大气传输现象204

7.4 应用实例:北美洲205

7.4.1 北美洲大区域研究背景介绍205

7.4.2 结果与讨论205

7.4.3 小结:梳理大范围被动采样网络的数据206

7.5 应用实例:全球大气被动采样网络207

7.5.1 全球大气被动采样网络研究背景介绍207

7.5.2 结果与讨论209

7.5.3 小结:在全球尺度上观测区域差异210

7.6 关于POPs相对组成探针技术方法的几点讨论211

7.6.1 组成数据和浓度数据的比较211

7.6.2 平行样的作用213

7.6.3 关于高权重化合物的讨论214

7.6.4 如何比较不同的区域性研究的结果215

本章小结217

参考文献217

第8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与大气传输:前景展望219

本章导读219

8.1 大气被动采样的原理、技术开发与完善219

8.1.1 被动采样原理的研究219

8.1.2 被动采样器设计的改进220

8.1.3 被动采样技术与绿色化学的理念220

8.1.4 被动采样技术与先进分析技术的组合220

8.2 应用研究的探索与创新221

8.2.1 新的POPs化合物的观测与研究221

8.2.2 来源研究的新思路:综合研究POPs和大气颗粒物(PM)的技术途径222

8.2.3 有机氯污染物相对组成探针的应用222

8.2.4 区分当地点源排放和区域性长距离传输的贡献223

8.3 关于技术途径和研究思路的展望224

8.3.1 同位素指纹技术应用的可能性224

8.3.2 多介质协同的综合性研究225

8.3.3 现场观测、模型计算与实验室模拟研究的紧密结合225

8.3.4 从“时空分布”到“环境过程”研究225

8.3.5 POPs时空分布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使用:对履约工作的技术支持226

8.3.6 加强国内协作和国际合作的机制226

本章小结226

参考文献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