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古文学地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古文学地理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466304.jpg)
- 胡阿祥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8139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589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文化地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古文学地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历史文学地理研究构想1
上编 魏晋本土文学地理7
第一章 时间断限与研究思路7
第一节 时间断限7
第二节 研究思路10
第二章 描述:文学家籍贯的地理分布13
第一节 文学家考表13
第二节 文学家籍贯分布表与文学家籍贯分布图52
第三节 文学家籍贯地理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各别地区本土文学发展程度的认定66
第三章 分析:各别地区本土文学的成长72
第一节 本土文学的地理分区72
第二节 河淮文学76
第三节 河北文学95
第四节 河东文学104
第五节 关陇文学113
第六节 河西文学121
第七节 巴蜀文学127
第八节 江东文学135
第九节 辽东文学、南土文学、淮南文学145
第四章 拓宽与加深:从魏晋本土文学地理到魏晋文学地理162
第一节 影响魏晋本土文学成长的多方面因素162
第二节 魏晋文学局面地理与魏晋文学活动中心地理164
第三节 魏晋分体文学地理170
中编 中古文学的地理关注177
第五章 石城莫愁与大堤艳姬之表征与本相177
第一节 历史表征:石城莫愁与大堤艳姬179
第二节 历史本相之一:地理环境与人文传统186
第三节 历史本相之二:交通要冲与蛮胡风俗194
第四节 必要的说明205
第六章 文学视域之外的韩愈208
第一节 地位的讨论:韩愈为“中国文艺复兴”第一人209
第二节 文献学与学术史:《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述评213
第三节 成说的质疑:韩愈郡望昌黎及相关问题220
第四节 难点的解答:韩愈“足弱不能步”与“退之服硫黄”227
第五节 领域的拓展:韩愈史迹的认识与开发243
第七章 文学书写中的南京意象255
第一节 沧桑而悲情:南京历史文化概说257
第二节 “金陵怀古”与其中的地名意境:以刘禹锡诗为例267
第三节 名随诗行与借诗释名:从刘禹锡诗《乌衣巷》到刘斧小说《乌衣传》275
第四节 蒋山、蒋州的得名与蒋子文崇拜:由干宝《搜神记》说起283
下编 中古文学的地理背景297
第八章 自然地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29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97
第二节 气候形势299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303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306
第五节 海岸推移311
第六节 自然灾害312
第七节 天灾与人祸之间315
附“逆天地之心”:梁武帝筑浮山堰319
第九章 疆域地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疆域变动329
第一节 基本疆域范围与各别政权疆域331
第二节 有关疆域变动的初步分析337
第三节 疆域变动与侨州郡县设置及其中的正统观念346
第四节 疆域变动与遥领虚封及其中的正统观念354
第十章 移民地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人口迁徙362
第一节 西晋中后期的人口迁徙363
第二节 东晋南朝的人口南迁369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人口流动379
第四节 人口迁徙的影响:以东晋南朝为例383
第十一章 政区地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396
第一节 侨州郡地理分布表398
第二节 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格局404
第三节 交通因素407
第四节 土著因素之一:政治利益的矛盾412
第五节 土著因素之二:居住地域的冲突420
第六节 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军事因素与政治因素426
附 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引论431
第十二章 家族地理:中古时期郡望郡姓的地理分布435
第一节 郡望郡姓的概念及其意义之流变435
第二节 中古各时期的郡望郡姓及其分布441
第三节 中古郡望郡姓分布及其变迁的不平衡状况460
第四节 正史所见各别地区的重要郡姓及其讨论466
附录一 六朝文化研究刍议481
一、为什么是“六朝”?481
二、时代特征与文化面貌484
三、更新认识与追求创新488
四、读常见书与用新资料492
五、理论与学说499
六、“致知”与“致用”505
附录二 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509
一、历史地理学者的思维510
二、历史学者的立场517
主要参考文献529
主要人名索引556
重新开始——后记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