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低碳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低碳经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4471522.jpg)
- 陈美球,蔡海生主编;廖文梅,王立国,刘志飞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7864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生态经济-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低碳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基础理论篇3
第1章 低碳经济学导论3
1.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3
1.1.1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4
1.1.2 能源枯竭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的严重制约4
1.1.3 社会文明对经济调整与增长的必然选择4
1.1.4 国际社会对低碳减排与发展的时代要求5
1.2 低碳经济的基础知识6
1.2.1 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6
1.2.2 低碳经济的3个特征7
1.2.3 低碳经济的4个核心要素7
1.2.4 低碳经济的5个构成要素8
1.2.5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9
1.3 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10
1.3.1 低碳经济的简单历程10
1.3.2 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国际组织12
1.3.3 与低碳经济有关的三大国际公约16
1.3.4 低碳经济相关专业名词与概念20
1.4 低碳经济学的萌芽与发展24
1.4.1 低碳经济学的萌芽24
1.4.2 低碳经济学的发展25
1.5 低碳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应用27
1.5.1 低碳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7
1.5.2 低碳经济学的应用28
第2章 低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31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31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1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3
2.1.3 我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33
2.1.4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过程34
2.1.5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35
2.2 循环经济理论36
2.2.1 循环经济概述36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36
2.2.3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7
2.2.4 循环经济的框架38
2.2.5 循环经济的两个发展目标39
2.2.6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39
2.2.7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41
2.3 公平与效率42
2.3.1 相关定义42
2.3.2 关于公平与效率均衡可能性的两种基本观点45
2.3.3 公平与效率均衡的一般定义和成本—收益分析框架48
2.4 外部性理论52
2.4.1 外部性的含义52
2.4.2 外部性的分类54
2.4.3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57
第3章 绿色GDP的概念及核算61
3.1 绿色GDP相关概念61
3.1.1 绿色GDP的来源61
3.1.2 SEEA中有关绿色GDP的内涵界定61
3.1.3 我国有关绿色GDP的含义62
3.2 绿色GDP的核算63
3.2.1 绿色GDP核算的国际进展63
3.2.2 SEEA中绿色GDP的核算64
3.2.3 绿色GDP核算的特征67
3.2.4 核算范围上的特征67
3.2.5 GDP核算体系的原则67
3.2.6 绿色GDP的核算范围68
第4章 低碳经济学中的计量分析70
4.1 碳固定与碳排放的核算70
4.1.1 碳固定核算71
4.1.2 碳排放核算79
4.2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测算84
4.2.1 要素分析法简介84
4.2.2 能源碳排放的卡亚模式85
4.3 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综合评价模型86
4.3.1 能源排放模型87
4.3.2 环境模型87
4.3.3 影响模型87
4.4 低碳经济增长模型88
4.4.1 低碳经济分析模型简介88
4.4.2 低碳库兹涅茨曲线89
第2篇 实践篇95
第5章 碳排放及其市场交易95
5.1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95
5.1.1 碳足迹的概念95
5.1.2 碳足迹分类95
5.1.3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96
5.2 碳交易98
5.2.1 碳交易的由来98
5.2.2 碳交易的3种机制99
5.2.3 碳交易的两种形态99
5.3 碳交易市场100
5.3.1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100
5.3.2 碳市场的经济学分析100
5.3.3 碳交易市场的特点与参与者101
5.3.4 碳市场的产品102
5.3.5 全球碳市场的交易市场分布102
5.3.6 国际碳市场结构103
5.3.7 全球碳市场的交易概况104
5.4 碳税与碳关税108
5.4.1 碳税、碳关税概念及特征109
5.4.2 碳税和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作用途径与方式109
5.4.3 碳税、碳关税的战略意义110
5.4.4 碳税、碳关税战略性方法评价111
5.5 碳金融112
5.5.1 碳金融的含义112
5.5.2 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状况113
5.5.3 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全球视野与国内布局113
第6章 城市建设中的低碳经济116
6.1 低碳城市116
6.1.1 城市发展与低碳经济116
6.1.2 低碳城市的含义117
6.1.3 低碳城市的构成118
6.1.4 低碳城市的实现及评价119
6.2 节能建筑126
6.2.1 住宅能耗与碳排放贡献126
6.2.2 低碳建筑设计129
6.2.3 低碳社区130
6.3 环保交通134
6.3.1 交通碳排放贡献134
6.3.2 低碳交通的现实意义134
6.3.3 城市交通低碳化策略135
6.4 未来展望136
6.4.1 低碳城市的界定及路径137
6.4.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137
第7章 土地利用中的低碳经济141
7.1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概述141
7.1.1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概念与内涵141
7.1.2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机理分析143
7.1.3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模型分析147
7.2 低碳土地利用理论与方法149
7.2.1 低碳土地利用理论分析149
7.2.2 低碳土地利用方法分析151
7.3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分析153
7.3.1 土地利用模式的演变153
7.3.2 低碳土地利用与管理模式154
7.3.3 低碳土地利用对策分析156
第8章 产业发展中的低碳经济159
8.1 低碳产业概述159
8.1.1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159
8.1.2 低碳产业的基本内涵160
8.1.3 低碳产业体系构建161
8.2 低碳农业164
8.2.1 低碳农业的提出164
8.2.2 农业在碳问题上的双重性:碳汇和碳源165
8.2.3 发展低碳农业的策略167
8.3 低碳工业171
8.3.1 低碳工业的特征171
8.3.2 低碳产业园区173
8.3.3 中国工业低碳经济的演进176
8.4 低碳服务业178
8.4.1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178
8.4.2 无纸化办公180
8.4.3 低碳旅游183
第9章 生活中的低碳经济188
9.1 低碳生活及其现实意义188
9.1.1 相关概念及内涵188
9.1.2 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191
9.1.3 低碳生活的意义193
9.2 低碳消费理念与生态文明194
9.2.1 低碳消费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194
9.2.2 低碳消费意蕴生态文明价值观195
9.2.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履行低碳、减排的责任与义务的体现197
9.3 低碳生活方式199
9.3.1 低碳衣着199
9.3.2 低碳饮食201
9.3.3 低碳居家202
9.3.4 低碳出行203
9.3.5 低碳购物204
第3篇 公共政策篇207
第10章 低碳经济与公共政策概述207
10.1 低碳经济的公共属性特征207
10.1.1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207
10.1.2 低碳经济的公共属性207
10.2 低碳经济与政策支持208
10.2.1 低碳经济政策的类型208
10.2.2 低碳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209
10.2.3 低碳金融市场政策的理论基础209
10.2.4 低碳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210
第11章 低碳经济与财税政策212
11.1 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12
11.1.1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公共利益212
11.1.2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引导212
11.1.3 低碳经济设施需要财政支持213
11.1.4 制度和技术创新需要财政支持213
11.2 低碳财政政策实行的基本原则214
11.2.1 立足于科学发展原则214
11.2.2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215
11.2.3 立足于社会和谐原则215
11.2.4 立足于区域协调原则215
11.3 低碳财政政策的国际借鉴216
11.3.1 欧盟低碳财政政策216
11.3.2 美国低碳财政政策217
11.3.3 日本低碳财政政策218
11.3.4 国外低碳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218
11.4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219
11.4.1 碳税政策的原则与框架设计219
11.4.2 低碳财政支出政策的结构与优化222
第12章 低碳经济与产业政策224
12.1 低碳产业政策的国际借鉴224
12.1.1 国际低碳产业结构政策及经验借鉴224
12.1.2 国际低碳产业组织政策及经验借鉴225
12.1.3 国际低碳产业技术政策及经验借鉴225
12.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227
12.2.1 低碳产业政策的类型227
12.2.2 低碳产业结构政策228
12.2.3 低碳产业组织政策229
12.2.4 低碳产业发展政策230
第13章 低碳经济与金融市场政策233
13.1 碳金融创新233
13.1.1 碳交易233
13.1.2 碳资本237
13.1.3 碳银行240
13.2 低碳金融市场政策的国际借鉴241
13.2.1 低碳投融资市场政策241
13.2.2 碳排放交易市场政策241
13.2.3 借鉴意义243
13.3 中国低碳金融市场政策244
13.3.1 间接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244
13.3.2 直接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246
13.3.3 低碳金融市场监管政策248
第4篇 对策与展望篇253
第14章 低碳经济评价253
14.1 低碳社会与资源利用253
14.1.1 低碳社会及其特征253
14.1.2 低碳社会目标下的资源利用问题256
14.2 低碳经济的评价257
14.2.1 低碳化及其影响因素257
14.2.2 低碳经济中的主要衡量指标258
14.2.3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260
14.2.4 代表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61
14.3 低碳社会评价262
14.3.1 Ecotopia指标及其在低碳社会评价的应用263
14.3.2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264
第15章 低碳经济技术268
15.1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268
15.1.1 太阳能268
15.1.2 风能271
15.1.3 水能272
15.1.4 生物质能273
15.1.5 核能274
15.1.6 地热能275
15.1.7 海洋能276
15.1.8 天然气水合物277
15.2 节能技术278
15.2.1 工业生产节能278
15.2.2 清洁煤技术278
15.2.3 建筑节能279
15.2.4 低碳交通:新能源汽车281
15.3 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和利用技术282
15.3.1 二氧化碳捕捉282
15.3.2 二氧化碳运输283
15.3.3 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283
第16章 低碳经济展望与策略285
16.1 人类能源的发展趋势分析285
16.1.1 中国能源发展趋势285
16.1.2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287
16.2 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89
16.2.1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89
16.2.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91
16.3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政策293
16.3.1 欧盟的低碳政策293
16.3.2 美国的低碳政策295
16.3.3 日本的低碳政策296
16.4 我国的低碳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策略297
16.4.1 我国的低碳政策297
16.4.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299
后记303
参考文献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