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俗学通论 2 民俗传播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俗学通论 2 民俗传播论
  • 仲富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0729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民俗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俗学通论 2 民俗传播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传播研究1

一、民俗传播研究缘起1

二、“民族志传播学”的启示2

三、数字时代的硕大平台6

四、传播的历史和民俗寻绎9

五、没有传播就没有民俗12

六、需要“大胆地朝前走”15

第一章 民俗传播要素与环境分析19

第一节 民俗与传播的交叉研究19

一、民俗在传播中形成19

二、传播乃民俗研究之枢纽21

三、民俗变革的弹性机制23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要素分析25

一、构成民俗传播的要素框架25

二、民俗传播的信源分析27

三、民俗传播的模式分析30

四、民俗传播的传受者分析32

五、民俗传播的信息内容分析35

第三节 民俗传播研究的生态环境37

一、跨界与融合:诸多学科的联系37

二、民俗传播的信息环境40

三、新媒体时代的民俗传播环境42

第二章 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48

第一节 符号理论的学术史梳理48

一、三个关键词与三个研究方向48

二、国内符号学研究简述51

三、当代符号学研究的文化指向51

第二节 符号理论对民俗传播的建构意义53

一、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53

二、符号是民俗传播的代码55

三、意义结构的解析与传播56

四、民俗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58

第三节 符号——信息传达的意义载体59

一、民俗符号的意义表达59

二、民俗符号的感知原则61

三、民俗符号的内在结构63

第四节 符号传播与民俗传承64

一、符号环境与认知环境64

二、编码与解码的互动67

三、传受共通的符号交流68

四、传者与受者的心理积淀71

五、媒介与民俗传承74

第三章 民俗传播:表征与意蕴76

第一节 象征:民俗表征的独特结构76

一、民俗传播符号的一般结构76

二、象征符号的分类表述80

三、象征符号的现实指向性87

第二节 谐音:民俗传播的会意表征88

一、谐音民俗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88

二、非语言传播中的谐音文化90

三、互联网流行词汇与谐音93

第三节 神话:民俗传说的历史意蕴94

一、神话等语言类型的神秘符号94

二、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结晶96

三、神话传说与民俗行为叙事98

四、原型符号在传播中的意蕴101

第四章 传播仪式与传播形态105

第一节 仪式:传播中的时空节点105

一、仪式作为民俗传播符号105

二、仪式传播的文化内涵107

三、仪式传播的空间特征109

四、仪式传播与文化记忆诠释112

第二节 史前民俗符号的传播形态116

一、还有民俗的“原生态”吗?116

二、史前民俗传播形态119

三、古老信息的符号“刻画”122

第三节 传播三态:本真态·再生态·新生态124

一、从本真态到再生态124

二、从再生态到新生态127

三、上古社会媒介形态演化130

第五章 民俗传播的机制分析134

第一节 传播机制的三个要素134

一、社会组织与主导意识形态134

二、传播运行的“媒介操纵者”137

三、地方名人介入民俗传播140

第二节 民俗媒介的传播机制144

一、约定俗成的口耳传播144

二、公共空间与传播机制148

三、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150

四、民俗艺术的视听传播153

第三节 民俗传播的载体与组织155

一、家族教育与家学传播155

二、帮会行规的精神依附157

三、信仰聚会的传播纽结160

第六章 传播语境与信息扩散163

第一节 传播的语境、情景与口碑163

一、传受双方的会意语境163

二、意义生成的传播情境166

三、人际传播的褒扬口碑169

第二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171

一、跨文化传播交流渠道171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播辐射174

三、空间中的扩播流向176

四、时间上的递传流向178

第三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181

一、传受双方从兴起到接受181

二、信息的扩散与回馈183

三、市井散播和文化滤筛186

四、习惯制涉和地域抗衡188

第七章 民俗信息的语言编码191

第一节 芸芸众生的传播“编码”191

一、副语言习俗:人类早期的“编码”191

二、以物代意到文字的出现193

三、作为信息单元的文字符号194

四、传播编码与信息储备196

第二节 信息编码的意义表达197

一、系统、形象与逻辑表达197

二、编码与解码的集体性199

三、“简单—复杂—简单”:编码与时代201

第三节 编码的语言载体206

一、民间口语、俗语与熟语206

二、方言与地方民俗传承209

三、民间行话与秘密语215

第八章 民俗信息与非语言传播219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特殊符号219

一、非语言传播的概念219

二、值得探究的史前媒介生态221

三、标志语与实物记事226

四、招幌标志与商业生活228

五、特殊音响的非语言传播230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媒介形态232

一、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232

二、媒介形态的融合233

三、非语言传播媒介分析235

第三节 地缘特征、人口流动与非语言传播238

一、传统民俗地缘的一般特征238

二、近代农民向城市流动及境遇242

三、人口流动与民俗变革244

第九章 社会记忆与心理结构249

第一节 考察社会记忆的传播特点249

一、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249

二、历史瞬间的珍贵记忆252

三、社会记忆的异同共生254

第二节 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心理结构256

一、主体心理结构认知256

二、心理结构的传播层次259

三、心理“共通意识”及其改造262

第三节 主体心理积淀与社会记忆266

一、独具特色的传播结构266

二、“主体心理积淀”及其形式269

三、人与环境互动的认识空间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