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497062.jpg)
- 李有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0478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诗歌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中国经学解释学与诗学解释学基本解释祈向之比较1
一、中西解释学意义观和理解观的异质同构1
二、中国经学解释学的基本解释取向——原意观9
三、中国诗学解释学的基本解释取向——多元论22
四、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话语的纲领和代表——诗无达诂37
上篇 中国诗学“诗无达诂”多元解释取向的必然性研究43
第一章 文本的规定性45
第一节 以少总多——中国诗歌文本的特质对多元理解的决定性46
一、片言可以明百意——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与多元理解46
二、意在言外——古典诗歌创作取向与多元理解的关联56
三、悬象见义——诗歌意象之于接受和理解67
第二节 律诗之妙 全在无字处——古典诗歌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77
第三节 无一字无来处——诗歌的互文与摹拟对原意观的放逐85
第二章 读者的规定性97
第一节 人各有心 不能皆合——理解的同一性与差异性98
第二节 观听殊好 爱憎难同——经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105
第三节 世万其人 人万其心——前理解结构与理解的创造性115
第三章 哲学的规定性121
第一节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道家语言哲学对多元理解的影响121
第二节 西方哲学解释学的理解本体论之启示130
一、作者有时 看者有时——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130
二、诗之用在我——自我理解与视域融合139
第四章 美学的规定性148
第一节 读者各以其情自得——以情为本与多元审美理解148
第二节 读诗须知味外味——以味解诗与多元审美理解154
第三节 兴起方是读诗——“比兴”说诗与多元审美理解163
上篇部分小结174
中篇 “诗无达诂”及其前理解史与效果历史研究177
第五章 “《诗》无达诂”在西汉的历史性出场179
第一节 “《诗》无达诂”及其出生时域和场域探赜179
第二节 以《诗》为谏——“《诗》无达诂”话语生成的历史境遇187
第三节 不任其辞——董子经学解释观对“《诗》无达诂”的意义199
第四节 作为多元解释话语的“诗无达诂”的其他解释学命意213
一、应之有近远 系乎感之有浅深——“诗无达诂”的深度理解取向213
二、心所同然千载如对——“诗无达诂”的对话理解取向226
第五节 不离《诗》 亦不执《诗》——“从变从义”与合法诠释236
第六章 “《诗》无达诂”的溯源——“《诗》无达诂”的前理解史249
第一节 春秋“赋诗、引诗”与《诗》无达诂250
第二节 《易传》“见仁见知”与《诗》无达诂261
第三节 孔子“诗可以兴”、“述而不作”与《诗》无达诂265
第四节 “以意逆志”、“善为《诗》者不说”与《诗》无达诂274
第七章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诗》无达诂”的效果历史281
第一节 音实难知——六朝多元解释思想与诗无达诂282
第二节 诗无定鹄——宋代诗学多元解释话语与诗无达诂293
第三节 诗为活物——明代诗学多元解释话语与诗无达诂302
第四节 诗无定解——清代诗学多元解释话语与诗无达诂313
中篇部分小结325
下篇 中国诗学多元理解与阐释的民族特征研究329
第八章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特征334
第一节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方式的构成334
第二节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的特征与成因341
第九章 中国诗学神秘主义多元解释特征346
第一节 中国诗学神秘主义解释话语的哲学缘起348
第二节 中国诗学神秘主义解释话语的主要构成与作用353
第十章 中国诗学体验主义多元解释特征362
第一节 中国诗学体验主义理解与阐释话语的构成364
第二节 中国诗学体验主义理解与阐释的特征及其哲学缘起370
下篇部分小结376
结语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构建与“诗无达诂”研究378
主要参考文献383
本书内容已经发表的论文目录辑览393
后记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