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中
  • 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8439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25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卷)401

第三篇 中国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401

第一章 引言&袁学诚401

第一节 地球物理篇的内容介绍401

第二节 地壳和地壳的地震勘探方法402

第三节 地幔研究的地震学方法406

一、地震层析407

二、接受函数411

三、各向异性412

四、应力场412

第四节 岩石圈研究的位场方法413

参考文献419

第二章 中国及邻区岩石圈面波三维层析成像&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420

第一节 引言420

第二节 地震面波频散层析成像原理及方法421

一、面波频散层析成像基本原理422

二、面波纯路径频散的反演计算423

三、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反演428

第三节 实际资料的处理及反演430

第四节 三维S波速度层析成像431

第五节 高分辨率成像的意义435

参考文献440

第三章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地震体波成像&姜枚443

第一节 层析成像概述443

一、成像方法443

二、关于ACH方法448

第二节 中国西部的地壳上地幔地震体波成像452

一、西藏定日-青海格尔木剖面的地震层析与岩石圈构造453

二、新疆富蕴-库尔勒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处理460

三、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的地震探测与岩石圈结构466

参考文献478

第四章 中国西部转换波界面的速度结构&姜枚480

第一节 接收函数原理和发展480

一、正反演482

二、接收函数在复杂构造条件下的应用和复谱比模型485

第二节 接收函数方法所提供的中国西部转换波界面的速度结构491

一、西藏定日-青海格尔木剖面的转换波界面与速度结构491

二、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接收函数的结果与天山的深部结构495

三、青海共和-玉树剖面接收函数结果与地壳上地幔结构500

参考文献506

第五章 中国西部岩石圈各向异性&姜枚508

第一节 各向异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508

一、用于计算S波分裂的震相510

二、各向异性弹性对称系统512

三、对称系统对分裂的影响514

四、如何计算?和dt514

五、各向异性的成因517

第二节 中国西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518

参考文献524

第六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徐纪人、赵志新526

第一节 资料及其分析处理方法526

第二节 中国大陆及其周围地域的区域应力场特征527

一、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域区域应力场527

二、从台湾、华南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地区的区域应力场531

三、华北地区应力场区域特征及其与华南地区应力场的边界532

四、南北地震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534

第三节 中国大陆区域应力场特征总结535

第四节 结论537

参考文献538

第七章 中国地壳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型式&曹家敏、蔡学林、朱介寿、郑坼森539

第一节 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处理与地壳基本数据采集539

一、地震测深剖面539

二、爆破地震测深资料处理544

三、地壳基本数据采集544

第二节 中国及邻区1°×1°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模型547

第三节 中国及邻区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厚度558

一、沉积层厚度数据来源与编图方法技术558

二、中国及邻区沉积层厚度分布态势560

三、中国大陆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基本特征561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模型562

第五节 中国大陆地壳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565

一、克拉通型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568

二、增厚型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571

三、减薄型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572

第六节 主要成果与结论577

参考文献578

第八章 地壳的细结构研究&杨宝俊、袁学诚等583

第一节 松辽盆地地震反射地壳细结构研究583

一、引言583

二、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延长排列法求取地壳反射纵波平均速度586

三、松辽盆地反射地震莫霍面的形态、三瞬处理结果及其地质解释589

四、松辽盆地隆起区地壳反射结构与“断开”莫霍界面593

第二节 秦岭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597

一、剖面位置、数据收录与处理600

二、综合剖面穿过的岩群和断层601

三、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604

四、与毗邻的油气勘探反射地震剖面的对比606

五、剖面气体测量与金属含量测量607

六、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610

第三节 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超高压岩石的折返612

一、大别山超高压谜团612

二、氦同位素研究对深俯冲超高压变质说“不”613

三、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另类模型615

四、大别山地壳构造模型与超高压变质作用616

五、超高压带形成规律的初步探讨620

第四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与高原的隆升621

一、青藏高原岩石圈分区621

二、印度板块的俯冲624

三、喜马拉雅高原(藏南)地壳构造627

四、藏北地壳的速度特征与局部熔融631

五、藏北的地壳构造634

六、青藏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637

七、青藏高原隆升期后构造639

八、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640

九、结论641

参考文献643

第九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魏文博649

第一节 大陆岩石圈的导电性及岩石圈厚度649

第二节 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研究方法——现代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653

一、基本原理653

二、波阻抗与视电阻率654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655

四、反演解释656

第三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657

一、中国大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程度657

二、前人关于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661

三、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电性结构666

四、中国东部大华北地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结构673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电导性结构研究的思考678

第五节 中国大陆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电性结构模型679

参考文献691

第十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结构与流变学特征&汪洋693

第一节 中国及邻区大地热流分布及其特征694

一、中国大地热流数据694

二、中国大陆及邻区主要构造单元平均热流值696

三、中国大陆热流值与构造热事件时代的关系700

四、对测量空白区热流值的估算702

五、中国大地热流图和大地热流值区域特征702

第二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温度结构703

一、地温线计算方法和参数704

二、中国大陆岩石圈温度结构706

第三节 中国岩石圈流变学强度特征717

一、岩石圈流变学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717

二、中国岩石圈流变学强度的区域特征及其分区718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分区718

参考文献720

第十一章 中国东部及其毗邻海域岩石圈结构&袁学诚723

第一节 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723

第二节 东南亚-西太平洋蘑菇云岩石圈地幔的分布范围725

第三节 岩石圈巨变地区的板块俯冲729

第四节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幔环流与中生代后中国岩石圈巨变740

第五节 结论743

参考文献744

第十二章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形&袁学诚、黄宗理、李廷栋746

第一节 岩石圈的流变学力学性质747

第二节 中国岩石圈三维构造区划749

第三节 南北地震带754

第四节 中国岩石圈弹性上地壳结构757

第五节 中国岩石圈塑性下地壳结构760

第六节 中国岩石圈的岩石圈地幔结构763

参考文献769

第四篇 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场及深部作用773

第一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近代的地幔化学结构&路凤香、李方林、侯青叶、韩吟文、郑建平773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幔的类型773

第二节 中国大陆近代地幔的铅同位素填图774

一、中国大陆近代的铅同位素比值图774

二、中国大陆近代地幔Pb同位素的主要界线775

第三节 有关分区和归属的讨论781

一、Pb、Nd同位素示踪及地幔类型781

二、关于DUPAL异常782

三、Pb同位素的分区783

第二章 中国西部大洋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路凤香、李方林、侯青叶、韩吟文、郑建平784

第一节 引言784

第二节 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785

第三节 地球化学方法鉴别古洋幔构造归属的依据786

第四节 新特提斯大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788

第五节 古特提斯大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790

第六节 祁连造山带大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原特提斯)792

第七节 特提斯构造域洋幔微量元素特征796

第八节 古亚洲洋大洋地幔798

第三章 中国东部下部岩石圈的层圈相互作用&路凤香、李方林、侯青叶、韩吟文、郑建平801

第一节 壳-幔相互作用带及其特征801

一、壳-幔过渡带的组成801

二、中国东部大陆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的类型802

第二节 岩石圈-软流层相互作用带及其特征807

第三节 两类层圈相互作用的转换及岩石圈减薄的时限808

第四节 小结809

第四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路凤香、李方林、侯青叶、韩吟文、郑建平810

第一节 《中国大陆铅同位素图》的编制810

第二节 中国大陆Pb同位素组成的基本特征813

第三节 编图获得的信息和主要认识814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铅比值的演变趋势816

第五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Pb同位素比值与现今地幔Pb同位素比值的对比819

参考文献8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