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森林培育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森林培育学 第2版
  • 沈国舫,翟明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644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266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森林抚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森林培育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森林培育学概论(代绪论)1

0.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1

0.2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3

0.3森林培育的目的与对象5

0.3.1森林培育的目的与林种5

0.3.2森林培育的对象和森林起源6

0.4森林培育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7

0.5当前中国森林培育的问题和展望10

0.5.1问题10

0.5.2展望12

第1篇 森林培育基本原理16

1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16

1.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16

1.1.1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概念17

1.1.2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17

1.1.3林木个体生长的相关性18

1.1.4林木个体发育与结实20

1.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21

1.2.1幼苗阶段21

1.2.2幼树阶段21

1.2.3幼林阶段22

1.2.4中龄林阶段22

1.2.5成熟林阶段23

1.2.6过熟林(衰老)阶段23

1.3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24

1.3.1森林生产力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25

1.3.2森林的经济产量和收获量27

1.3.3森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28

1.3.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32

2森林立地34

2.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和构成34

2.1.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34

2.1.2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35

2.2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的理论基础37

2.2.1森林立地分类的理论基础37

2.2.2森林立地评价的理论基础39

2.3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方法40

2.3.1我国森林立地分类和评价的历史回顾40

2.3.2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41

2.3.3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42

2.3.4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44

3造林树种选择45

3.1树种选择的意义45

3.2树种选择的基础46

3.2.1生物学特性46

3.2.2生态学特性46

3.2.3林学特性48

3.3树种选择的原则48

3.3.1经济学原则48

3.3.2林学原则49

3.3.3生态学原则、生物多样性与遗传改良49

3.4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49

3.4.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49

3.4.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51

3.4.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51

3.4.4薪炭林及能源林的树种选择53

3.4.5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的树种选择54

3.4.6“四旁”植树的树种选择55

3.5适地适树56

3.5.1适地适树的意义56

3.5.2适地适树的标准56

3.5.3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58

3.5.4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59

4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60

4.1林分密度60

4.1.1密度的作用61

4.1.2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65

4.1.3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69

4.2种植点的配置71

4.2.1行状配置71

4.2.2群状配置72

4.3森林树种组成73

4.3.1培育混交林的意义73

4.3.2成功培育混交林的理论基础75

4.3.3 混交林的培育技术80

4.4林分空间结构描述87

4.4.1空间分布格局指数87

4.4.2树种空间隔离指数88

4.4.3林木竞争指数89

第1篇参考文献91

第2篇 林木种苗培育94

5林木种子94

5.1良种来源与生产94

5.1.1种源在造林中的意义94

5.1.2林木种子区划95

5.1.3无种子区划的树种如何确定种源96

5.1.4林木良种生产基地97

5.2种实采集和调制99

5.2.1种实采集99

5.2.2种实调制105

5.3种子贮藏与催芽108

5.3.1种子贮藏108

5.3.2种子休眠及处理115

5.4林木种子品质检验120

5.4.1抽样120

5.4.2种子品质指标测定121

6苗木培育124

6.1苗圃建立124

6.1.1苗圃的概念与类型124

6.1.2苗圃地的选择125

6.1.3苗圃规划设计126

6.2苗木类型与苗木生长规律130

6.2.1苗木类型与苗木年龄表示方法131

6.2.2苗木的茎根生长131

6.2.3苗木的年生长节律133

6.2.4苗木生长观测与生长时期划分方法135

6.3露地育苗135

6.3.1圃地准备工作135

6.3.2苗圃除草138

6.3.3苗圃水分和温度管理140

6.3.4苗圃施肥142

6.3.5育苗密度145

6.3.6播种育苗146

6.3.7营养繁殖育苗151

6.3.8移植育苗153

6.4工厂化育苗155

6.4.1工厂化育苗的概念和特点155

6.4.2工厂化育苗的理论基础156

6.4.3工厂化育苗生产设施设备158

6.4.4工厂化育苗方式161

6.4.5工厂化育苗质量控制163

6.5苗木出圃与质量检验170

6.5.1苗木质量评价170

6.5.2苗木出圃174

第2篇参考文献180

第3篇 森林营造182

7造林技术182

7.1造林地种类182

7.1.1荒山荒地182

7.1.2四旁地、农耕地及撩荒地183

7.1.3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184

7.1.4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184

7.2造林整地185

7.2.1造林整地的概念和特点185

7.2.2造林地整地的作用185

7.2.3造林地清理187

7.2.4造林地整地190

7.3造林方法197

7.3.1播种造林197

7.3.2植苗造林200

7.3.3分殖造林204

7.3.4爆破造林方法207

7.4造林季节208

7.4.1春季造林208

7.4.2夏季(雨季)造林208

7.4.3秋季造林209

7.4.4冬季造林209

7.4.5分殖造林的季节与时间209

8幼林抚育211

8.1幼林地抚育211

8.1.1松土除草212

8.1.2灌溉与排水213

8.1.3施肥与林地肥力的维持214

8.2幼林林木抚育218

8.2.1抹芽接干219

8.2.2修枝抚育220

9林农复合经营227

9.1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与特征227

9.1.1林农复合经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27

9.1.2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228

9.1.3林农复合经营的特征229

9.2林农复合经营的理论基础230

9.2.1林农复合经营的生态学原理230

9.2.2林农复合经营的经济学原理234

9.3林农复合经营的分类、结构及模式235

9.3.1林农复合经营的分类235

9.3.2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237

9.3.3中国林农复合经营优化模式241

10封山育林245

10.1封山育林历史245

10.2封山育林的概念246

10.3封山育林的特点247

10.4封山育林的作用248

10.5封山育林的措施249

10.5.1封山育林的原则249

10.5.2封山育林的条件与对象249

10.5.3封山育林的类型249

10.5.4封山育林的方式250

10.5.5封山育林的时限251

10.6封山育林调查规划设计251

10.7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及档案的建立252

10.7.1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252

10.7.2封山育林档案的建立252

11造林规划设计254

11.1造林规划设计概述254

11.1.1造林规划设计的意义254

11.1.2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254

11.2造林调查设计256

11.2.1准备工作256

11.2.2野外调查256

11.2.3内业260

第3篇参考文献262

第4篇 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264

12森林抚育采伐264

12.1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264

12.1.1抚育采伐的概念264

12.1.2抚育采伐的目的265

12.2森林抚育的历史回顾266

12.2.1森林抚育发展简史266

12.2.2世界各国的森林抚育267

12.2.3我国森林抚育的基本情况268

12.3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269

12.3.1生态学基础269

12.3.2生物学基础270

12.3.3经济学基础274

12.4抚育采伐的种类和方法274

12.4.1透光伐274

12.4.2疏伐275

12.4.3生长伐278

12.4.4卫生伐278

12.5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278

12.5.1抚育采伐起始期278

12.5.2抚育采伐强度280

12.5.3抚育采伐的间隔期282

12.5.4抚育采伐的选木原则283

13林分改造284

13.1林分改造的意义284

13.2低效林及其分类285

13.3低效林的形成与改造286

13.3.1低效林的形成因素286

13.3.2低效人工林的形成与改造287

13.3.3低效次生林的形成与改造289

13.3.4低效林改造的模式和作业方法292

14森林收获与更新295

14.1森林收获与更新的意义和分类295

14.1.1森林收获作业法的目的与要求295

14.1.2森林采伐类型和主伐方式296

14.2森林更新方式297

14.2.1人工更新297

14.2.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97

14.2.3天然更新298

14.2.4更新要求299

14.3择伐与更新300

14.3.1择伐作业的含义300

14.3.2择伐作业的分类301

14.3.3择伐作业的根据302

14.3.4择伐与更新304

14.3.5择伐作业的应用条件与评价304

14.4渐伐与更新307

14.4.1概述307

14.4.2典型的渐伐作业307

14.4.3几种渐伐类型309

14.4.4渐伐的选用条件与评价310

14.5皆伐311

14.5.1概述311

14.5.2不同更新方式的皆伐作业313

14.5.3皆伐迹地更新314

14.5.4皆伐作业技术要求316

14.5.5皆伐作业的应用评价316

14.5.6皆伐的应用限制317

第4篇 参考文献319

第5篇 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324

15区域森林培育324

15.1东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324

15.1.1区域立地条件特点324

15.1.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326

15.1.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328

15.2华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331

15.2.1区域立地条件特点331

15.2.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332

15.2.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336

15.3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338

15.3.1区域自然社会特点338

15.3.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339

15.3.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341

15.4华东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344

15.4.1区域自然社会特点344

15.4.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346

15.4.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347

15.5华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349

15.5.1区域立地条件特点349

15.5.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350

15.5.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353

15.6西南地区森林培育特点及主要培育模式355

15.6.1区域自然社会特点355

15.6.2区域造林技术特点359

15.6.3主要造林树种与培育模式360

16林业生态工程与森林培育364

16.1林业生态工程概述364

16.1.1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364

16.1.2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概况366

16.1.3林业生态工程的工程管理369

16.2天然林保护工程371

16.2.1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背景371

16.2.2天然林保护工程概况371

16.2.3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培育问题373

16.3退耕还林工程374

16.3.1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背景374

16.3.2退耕还林工程概况375

16.3.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的森林培育问题375

16.4速生丰产林工程377

16.4.1速生丰产林工程的启动背景377

16.4.2速生丰产林工程概况377

16.4.3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特点378

16.5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80

16.5.1防护林体系380

16.5.2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381

16.5.3防护林的配置与营造383

16.6其他林业工程386

16.6.1能源林工程386

16.6.2碳汇林工程388

16.6.3城市森林391

16.6.4风景游憩林393

第5篇参考文献398

附录 汉拉英植物名称对照表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