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馆校合作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馆校合作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4565684.jpg)
- 王乐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6757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社会办学-办学模式-比较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馆校合作研究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文献综述9
三、可能之价值27
四、研究方法30
第一章 馆校合作的概念澄清与内涵阐释33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33
一、场馆33
二、场馆教育37
三、馆校合作40
第二节 场馆思想的文化寻脉43
一、“赏”:华夏文明的“修心”之情43
二、“识”:希罗文明的“通识”之灵46
三、“和”:现代文明的“多元”之省49
第三节 馆校合作的属性说明52
一、前提:馆校合作构成因素及其行为条件52
二、本质:一个非对称的有序系统55
三、特征:基于馆与校的“兼收并蓄”57
四、价值:主体间“人”的关怀59
第四节 馆校合作的结构观察61
一、目的:价值的前期导引61
二、过程:行动的中期设计65
三、结果:效果的后期管理70
第二章 馆校合作的立论前提与理论基础75
第一节 教之本质:场馆的题中“教”之义75
一、“展品”即知识75
二、“参观”即学习76
三、“互动”即教育行为78
四、“场馆”即教育场域79
第二节 角色域限:场馆教育中师生身份的说明80
一、教师身份:谁是教师与如何成为教师80
二、学生身份:谁是学生与如何成为学生82
三、师生关系:场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属性83
第三节 边界厘清:馆校合作的教育属性86
一、是学习还是教育:属性边界的明晰86
二、场馆与学校的纠结:权力边界的划定88
三、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困惑:范畴边界的澄清90
第四节 制度保障:馆校合作的政策空间92
一、教育制度对“走出校园”的呼唤93
二、文化制度对“化民成俗”的鼓励94
第五节 理论基础:“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阐释96
一、何谓“一般学习结果理论”97
二、功与用:五维指向的价值导引101
第三章 馆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反思110
第一节 宏观视野:馆校合作的国际经验111
一、英国馆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总结111
二、美国馆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总结116
三、德国馆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总结122
四、日本馆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总结126
五、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总结130
六、馆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反思134
第二节 “以人观己”:本土场域合作形式对实质的僭越136
一、偏与全:“为什么开展馆校合作”的偏颇137
二、虚与实:“怎样开展馆校合作”的务虚139
三、有与无:“如何检评馆校合作效果”的缺无141
第三节 教育聚思:现实问题到学术论题142
一、作而不合:从“为什么”的偏颇到教育目的的困惑143
二、合而不作:从“怎么样”的务虚到教学过程的困惑146
三、作而不评:从“如何检评”的缺无到教育评价的困惑148
第四章 馆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52
第一节 中英馆校合作的可比性说明152
一、可比较的基础:场馆功能的统一性153
二、可比较的内容:馆校合作的同质性153
第二节 研究设计155
一、研究目的:为何调查155
二、样本分析:如何选择研究对象156
三、方法设计:怎样进行“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嵌入158
四、过程说明:如何开展161
第三节 数据分析162
一、事实性的现状描述162
二、价值性的现状分析171
三、基于“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观察175
四、馆校合作的外部环境支持分析184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189
一、认知:馆校合作的意义觉识189
二、价值:馆校合作的功能开发192
三、操作:馆校合作的行动开展195
四、身份:馆校合作中主体关系的确立197
五、环境:馆校合作运行的政治与经济支持199
第五章 馆校合作现场的观视与反思202
第一节 行动设计现场:是否建立了基于合作计划的课程关联202
一、英国馆校合作行动设计现场202
二、中国馆校合作行动设计现场205
三、合作偶然性与计划随意性的反思208
第二节 执行过程现场:是否将馆校合作作为严谨的教学活动来开展211
一、英国馆校合作执行过程现场211
二、中国馆校合作执行过程现场214
三、身份合法性与身份合理性的反思216
第三节 结果检评现场:是否立起了笃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意识和行动219
一、英国馆校合作结果检评现场220
二、中国馆校合作结果检评现场222
三、评价意识与评价行动的反思223
第四节 “教师”培训现场:是否搭建了系统完善的“教师”培训平台226
一、英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现场227
二、中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现场230
三、“教师”培训的概念与内涵的反思231
第六章 馆校合作协同框架的系统构建235
第一节 前提:何谓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235
一、释义: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概念236
二、内涵: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具体内容240
三、机理: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运行逻辑244
四、属性:馆校合作“一般学习结果”协同框架的教育规定性246
第二节 结构:基于中国问题的协同框架搭建248
一、目的的协同共识:对无目的和目的偏狭的克服249
二、过程的协同共施:对未真正参与教学行为的克服253
三、结果的协同共评:对未(真正)实施检评行为的克服258
四、辅助平台的协同共建:对运行系统保障力不足的克服262
第三节 范型:“场馆学校”与“虚拟场馆”的中国启示267
一、线下协同的范例:场馆学校的经验与启示267
二、线上协同的范例:虚拟场馆的经验与启示271
第四节 行动:馆校合作协同框架的操作方案设计273
一、方案设计的原则与要求274
二、方案设计的案例演示277
第五节 意义:成长、关怀、生命的志向280
一、成长:自由之发展281
二、关怀:共情之体悟283
三、生命:人性之流溢284
结语:荆棘漫漫行路难,浮云氤氲遮望眼286
参考文献290
附录304
附录1 中国馆校合作调查问卷304
附录2 英国馆校合作调查问卷309
附录3 中国馆校合作访谈提纲316
附录4 英国馆校合作访谈提纲317
附录5 英国馆校合作教师培训反馈问卷319
后记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