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作物栽培技术
  • 孟彦,陈鑫伟,李新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1163513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43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作物栽培的任务1

一、作物栽培的概念1

二、作物栽培的任务1

三、作物栽培技术的主要科技成就3

四、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3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5

一、粮食作物5

二、经济作物5

三、药用作物6

四、饲料绿肥作物6

第三节 作物产量和生产潜力6

一、作物产量6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6

三、作物增产潜力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7

第二章 小麦8

第一节 概述8

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8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9

三、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及种植区划11

四、河南省小麦生产概况与生态类型区的划分14

第二节 小麦的生长发育15

一、小麦的一生15

二、小麦各种子的萌发与出苗17

三、冬小麦的阶段发育20

四、根系的生长21

五、茎的形成与功能22

六、分蘖及其成穗23

七、叶25

八、穗的形成27

九、籽粒的形成及提高粒重的途径30

十、小麦的群体结构33

第三节 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37

一、土肥水在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37

二、小麦对土壤的要求37

三、小麦对土壤养分的要求38

四、小麦对水分的要求40

第四节 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43

一、小麦超高产的基础43

二、超高产麦田需水需肥规律45

三、超高产小麦的群体结构47

四、超高产麦田的肥水运筹和技术规程51

第五节 优质小麦54

一、小麦品质的评价55

二、优质小麦特性指标57

第六节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57

一、选用优质高产的强筋小麦品种58

二、培肥地力,合理施肥58

三、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做到足墒播种58

四、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58

五、合理促控58

六、适期收获59

第七节 小麦前氮后移栽培技术59

一、施肥时期60

二、播前准备60

三、播种61

四、田间管理61

五、适期收获62

第八节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62

一、小麦锈病62

二、小麦白粉病63

三、小麦赤霉病63

四、小麦纹枯病64

五、防治技术65

六、小麦全蚀病65

七、小麦蚜虫65

八、小麦红蜘蛛66

第三章 玉米68

第一节 概述68

一、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68

二、玉米的起源及我国栽培简史69

三、玉米产况、分布及区划69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发育70

一、玉米的一生70

二、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71

三、玉米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的要求71

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72

一、根72

二、茎73

三、叶73

四、花74

五、种子75

六、根、茎、叶、穗器官的同伸关系76

第四节 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78

一、雄穗分化过程78

二、雌穗分化过程78

三、雌穗与雄穗分化时期的相关性79

四、穗分化时期与叶龄指数的关系81

第五节 分类及品种81

一、按籽粒形态及结构分类81

二、按生育期分类81

三、按籽粒颜色及用途分类81

四、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82

第六节 玉米丰产的土壤基础82

一、玉米丰产的土壤条件82

二、深耕改土是玉米丰产的基础82

第七节 施肥83

一、玉米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83

二、玉米施肥技术84

第八节 灌溉与排水85

一、玉米对水分的要求85

二、玉米合理灌溉86

三、玉米的田间排水87

第九节 合理密植87

一、合理密植的生理基础87

二、合理密植的原则88

三、种植方式88

四、玉米空秆、倒伏的原因及防止途径88

第十节 播种和田间管理90

一、适时种好玉米90

二、加强田间管理91

第十一节 优质专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92

一、高油玉米92

二、糯玉米93

三、甜玉米95

四、爆裂玉米96

五、青饲青贮玉米97

六、优质蛋白玉米98

七、高淀粉玉米99

八、笋玉米100

第十二节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101

一、玉米粗缩病101

二、玉米褐斑病103

三、玉米大、小斑病104

四、玉米细菌性茎腐病105

五、玉米红蜘蛛106

六、玉米螟106

七、玉米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8

第四章 高粱111

第一节 红高粱栽培技术111

一、生育特性111

二、高产栽培技术111

第二节 高粱栽培技术112

一、需肥规律112

二、选用良种113

三、适时播种育苗113

四、合理密植113

五、科学配方施肥113

六、认真进行田管114

七、及时收获114

第五章 甘薯115

第一节 概述115

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15

二、甘薯的起源、传播与分布115

三、我国甘薯生产概况115

第二节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16

一、甘薯的形态特征116

二、甘薯的生长时期117

三、块根的形成与膨大117

四、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的关系118

五、甘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8

第三节 甘薯的产量形成与品质119

一、甘薯的产量形成119

二、甘薯的品质120

第四节 甘薯育苗120

一、甘薯的繁殖特点120

二、块根萌芽和长苗特性120

三、甘薯育苗技术121

第五节 甘薯大田栽培技术122

一、整地122

二、施肥122

三、栽秧122

四、田间管理123

五、地膜覆盖栽培124

六、收获124

第六节 甘薯贮藏125

一、贮藏生理125

二、烂窖的原因125

三、贮藏技术126

四、薯类病虫害127

第六章 花生131

第一节 概述131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32

一、花生的类型132

二、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132

三、花生的生育特性135

四、花生产量的形成141

第三节 花生的科学施肥技术141

一、花生需肥的特点141

二、花生的施肥技术142

第四节 花生播种与种植技术143

一、轮作与土壤条件143

二、品种选用与种子准备143

三、适时播种143

四、种植密度与方式143

五、水分及管理144

六、田间管理144

七、收获与贮藏145

第七章 大豆146

第一节 概述146

一、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46

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147

三、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148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49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149

二、大豆的类型152

三、大豆的生长发育153

第三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55

一、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155

二、大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157

第四节 大豆的产量形成和品质158

一、大豆的产量形成158

二、大豆的品质161

第五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163

一、轮作倒茬163

二、土壤耕作164

三、施肥165

四、播种165

五、田间管理167

六、收获169

第六节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169

一、夏大豆的生育特点169

二、夏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171

第八章 向日葵174

第一节 概述174

一、向日葵的基本形态特征及栽培历史174

二、我国向日葵的分布及栽培现状175

第二节 向日葵的高产技术175

一、轮作选地备耕175

二、施肥176

三、播种176

四、田间管理177

五、防治病害177

第九章 油料作物180

第一节 概述180

一、现状180

二、价值180

三、形态特征180

四、分布181

第二节 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181

一、播前准备181

二、适墒播种181

三、播种方式181

四、合理密植181

五、田间管理181

六、注意事项182

第三节 春芝麻栽培技术182

一、适时播种182

二、精细整地182

三、施足基肥182

四、播种用量182

五、间苗定苗183

六、中耕培土183

七、施肥技术183

八、科学用水183

九、根外追肥183

十、防治病虫害183

十一、适时采收183

第四节 其他油料作物病害184

一、花生褐斑病184

二、油菜菌核病185

第五节 其他油料作物害虫185

一、豆天蛾185

二、大豆食心虫186

第十章 棉花187

第一节 棉花栽培技术187

一、地块选择187

二、施足底肥187

三、选用优良品种187

四、适期播种187

五、培育壮苗188

六、适时移栽,保证移栽质量188

七、田间管理189

八、病虫害防治190

九、采收190

第二节 棉花病害防治技术191

一、棉花苗期病害191

二、棉花枯萎病192

三、棉花黄萎病193

第三节 棉花虫害防治技术194

一、棉花蚜虫194

二、棉花红蜘蛛195

三、棉铃虫196

第十一章 甘蔗198

第一节 概述198

一、甘蔗栽培概况198

二、甘蔗的营养价值198

第二节 甘蔗栽培技术199

一、整地199

二、开植蔗沟199

三、施肥199

第三节 新植蔗的栽培技术200

一、整地及播种200

二、采用良种,选好蔗种201

三、施足基肥202

四、合理密植202

五、使用除虫药和除草剂202

六、地膜覆盖203

第四节 甘蔗“三高”丰产栽培技术203

一、选用良种,合理轮作203

二、蔗地深耕,重施基肥203

三、精心选种,浸种消毒204

四、适时下种,深沟栽培204

五、合理密植,覆盖地膜204

六、抓好宿根蔗护理205

七、查苗补苗,追肥培土205

八、中耕除草,合理排灌205

九、防治虫害、鼠害205

十、适时砍收205

第十二章 谷子206

一、地块、茬口的选择206

二、耕地和整地的要求206

三、品种的选择206

四、种子处理207

五、播期、播量及播深的确定207

六、种植密度的确定207

七、施肥技术207

八、田间管理技术208

九、病害的防治208

十、收获时期209

第十三章 优良种质资源在栽培中的应用210

第一节 作物品种与育种目标210

一、品种与农业生产210

二、育种目标211

第二节 选择和鉴定技术212

一、选择的作用212

二、选择的基本方法212

三、性状鉴定的技术213

第三节 作物育种方法与技术213

一、系统育种213

二、杂交育种215

第四节 杂种优势的利用218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218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218

三、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218

四、杂交种的类别218

五、利用种间杂交优势的途径219

六、杂交制种技术220

第五节 引种221

一、引种的作用221

二、引种的理论221

三、引种的规律221

四、引种的原则222

五、引种的注意事项222

第六节 品种的混杂和退化223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概念223

二、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223

三、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的方法224

参考文献226

热门推荐